康熙字典 - 第 939 页/共 976 页
旇 【卯集下】【方字部】 旇 【廣韻】敷羈切【集韻】【韻會】攀糜切,□音披。【說文】旌旗旇靡也。【埤蒼】衣服貌也。 又【集韻】攀悲切,音丕。麾謂之旇。 又母被切,音靡。旌旗貌。 又平義切,音被。義同。
旊 【卯集下】【方字部】 旊 【正字通】妃罔切,音倣。【周禮冬官考工記】搏埴之工陶旊。【註】鄭司農云:讀爲甫始之甫。康成謂:讀如放於此乎之放。又【旊人】旊人爲簋。
旋 【卯集下】【方字部】 旋 【唐韻】似宣切【集韻】【韻會】旬宣切【正韻】旬緣切,□音璿。【說文】周旋旌旗之指麾也。从从疋。疋,足也。【註】徐鍇曰:人足隨旌旗以周旋也。【左傳僖二十三年】以與君周旋。【註】相追逐也。 又【易履卦】其旋元吉。【疏】旋,反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鐘縣謂之旋。【註】旋屬鍾柄所以縣之也。【釋文】旋如字。李音信犬反。 又【左傳定三年】夷射姑旋焉。【註】旋,小便也。 又【莊子達生篇】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註】旋,圓也。蓋,過也。 又與璇同。【前漢律歷志】佐助旋璣。 又【廣韻】辭戀切【集韻】【韻會】【正韻】隨戀切,□音。遶也。 又通作還。【禮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釋文】還,本亦作旋。 又【韻補】叶松倫切【李尤德陽殿賦】上蟠其無際兮,狀行回以周旋。開三階而參會兮,錯金銀於兩楹。
【寅集中】【山字部】 【廣韻】【集韻】□力質切,音栗。山名。
旌 【卯集下】【方字部】 旌 【唐韻】【正韻】子盈切【集韻】【韻會】咨盈切,□音精。【說文】析羽注旄首,所以進士卒。【爾雅釋天】註旄首曰旌。【註】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又】旌旂。【疏】旌旂者,凡旗之名雖異,旌旂爲之總稱。【廣雅】天子旌高九仞,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釋名】旌,精也。有精光也。【詩鄘風】孑孑干旌。【周禮春官司常】析羽爲旌。【又】斿車載旌。 又【周禮天官掌舍】爲帷宮設旌門。【註】樹旌以表門。 又【周禮地官掌節】道路用旌節。【註】今使者所擁節是也。 又【禮曲禮】武車綏旌,德車結旌。【註】武車尚威武,故舒散若花。德美在內,故纏旌於竿。 又【書畢命】旌別淑慝。【傳】言當識別頑民之善惡。【疏】旌旗所以表識貴賤,故傳以旌爲識。 又【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註】旌,章也。 又【周語】故爲車服以旌之。【註】旌,表也。 又【後漢胡廣傳】德以旌賢。【註】旌,明也。考證:〔【爾雅釋天】旄首曰旌。〕 謹照原文旄上增註字。〔【又】旌旂。【疏】旌旂者,凡旗之名雖異,旌旂爲之總稱。〕 謹按此十九字亦係爾雅釋天文,謹改於亦有旒之下,廣雅之前。〔斿車建旌。〕 謹照周禮原文建旌改載旌。
旍 【卯集下】【方字部】 旍 【廣韻】同旌。【五經文字】旌从生。作旍,譌。【後漢袁紹傳】故復援旍擐甲。
旎 【卯集下】【方字部】 旎 【唐韻】女氏切【集韻】【韻會】乃倚切,□音柅。旖旎,旌旗從風貌。【史記司馬相如傳】旖旎從風。【註】旖旎,阿那也。【前漢揚雄甘泉賦】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旎也。【註】旖旎,旒襂之形也。 又【前漢揚雄傳】乗雲蜺之旖旎兮。【註】旖旎,雲貌。 又【楚辭九辯】紛旖旎乎都房。【註】旖旎,盛貌。 又【集韻】女夷切,音尼。又乃可切,音娜。或作□。義□同。 又【韻補】叶囊何切。【東方朔七諫】拔搴□芝兮,列樹芋荷。橘柚萎枯兮,苦李旖旎。襂字原从方从參作。
族 【卯集下】【方字部】 族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昨木切,音鑿。【說文】矢鋒也。束之族族也。【類篇】一曰从,所以標衆矢之所集。又聚也。【書堯典】以親九族。【註】高祖至□孫之親。【詩周南】振振公族。【傳】公族,公同祖也。【周禮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註】三族,謂父子孫,人屬之正名。【左傳隱八年】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疏】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傍支別屬,則各自立氏。 又【書堯典】方命圯族。【傳】族,類也。 又【書泰誓】罪人以族。【傳】一人有罪,□及父母妻子,言□濫。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四閭爲族。【註】閭二十五家,族百家。 又【左傳襄八年】謀之多族。【註】族,家也。 又【爾雅釋詁】木族生爲灌。【註】族,叢生。【疏】木叢生者爲灌。 又【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註】交錯聚結爲族。 又【集韻】作木切,音鏃。義同。 又千□切,音凑。與蔟同。【前漢律歷志】一曰黃鐘,二曰太族。【淮南子泰族訓註】泰言古今之道,萬物之指,族於一理,明其所謂也。 又【集韻】【正韻】□則□切,音奏。樂變也。【前漢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註】蘇林曰:族音奏。師古曰:奏,進也。 又【集韻】【類篇】□先奏切,音漱。嗾,或作族。使犬聲。
旐 【卯集下】【方字部】 旐 【唐韻】治小切【集韻】【韻會】直紹切,□音肇。【說文】龜蛇四游,以象營室,游游而長。【釋名】龜蛇爲旐。旐,兆也。龜知氣兆之吉凶,建之於後,察度事宜之形兆也。【詩小雅】設此旐矣。【周禮春官司常】龜蛇爲旐。【又】縣鄙建旐。【註】龜蛇,象其扞難避害也。 又【爾雅釋天】緇廣充幅長尋曰旐。【註】帛全幅,長八尺者也。【禮檀弓】綢練設旐夏也。【註】旌之旒緇布廣充幅長尋曰旐。
旑 【備考】【卯集】【方字部】 旑 【日月燈】旖字省文。
旒 【卯集下】【方字部】 旒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劉。【玉篇】旌旗垂者。【類篇】旌旗之旓。【詩商頌】爲下國綴旒。【傳】旒,章也。【箋】旌旗之垂者也。 又冕旒,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也。【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註】天子以五采爲旒,旒十有二。 又【韻補】叶力救切。【皮日休補九夏歌】何以樂之,金石九奏。何以賜之,龍旂九旒。 【集韻】或作斿旈。
旓 【卯集下】【方字部】 旓 【廣韻】【正韻】所交切【集韻】【韻會】師交切,□音梢。【玉篇】旌旗之斿。【前漢揚雄傳】建光耀之長旓。【註】旓,旗之旒也。一曰燕尾旓。
旔 【卯集下】【方字部】 旔 【廣韻】居万切,音建。捷也。
旖 【卯集下】【方字部】 旖 【廣韻】於離切【集韻】【韻會】【正韻】於宜切,□音漪。【說文】旗旖,施也。 又【廣韻】於綺切【集韻】【韻會】【正韻】隱綺切,□音倚。旖旎,旌旗從風貌。詳旎字註。 又【集韻】於義切,音陭。義同。
旗 【卯集下】【方字部】 旗 【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奇。【說文】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釋名】熊虎爲旗,軍將所建,象其猛如虎,與衆期其下也。【周禮春官司常】熊虎爲旗。【又】師都建旗。【註】畫熊虎者,鄕遂出軍賦,象其守猛莫敢犯也。 又【左傳閔二年】佩衷之旗也。【註】旗,表也。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東北曲十二星曰旗。【註】兩旗者,左旗九星,在河鼓左也。右旗九星,在河鼓右也。皆天之鼓旗,所以爲旌表。 又姓。【廣韻】齊卿子旗之後,漢有九江太守旗光。 又與箕同。【荀子富國篇】則國安於盤石,壽於旗翼。【註】旗,讀爲箕。箕翼,二十人宿名。 又【韻補】叶渠尤切。【班固西都賦】乗輚輅,登龍舟,張鳳蓋,建華旗。○按《說文》旗从其聲,訓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也。旂从,斤聲,訓旗有衆鈴以令衆也。分旗,旂爲二。《正字通》云:周禮九旗所畫異物,所建異名,各有等差。雖旌旄之通稱,而制度自別,未可合爲一也。
杫 【辰集中】【木字部】 杫 【唐韻】【集韻】【韻會】□斯義切,音賜。【廣韻】肉机。【方言】俎几也,蜀漢之閒曰杫。 又【正韻】初寺切,音廁。義同。 又【集韻】【類篇】□想氏切,音徙。同□。木名,可以爲器。 又【集韻】渚市切,音止。板施於礎上柱下者。考證:〔【方言】俎几,蜀漢之閒曰杫。〕 謹照原文几下增也字。
旘 【卯集下】【方字部】 旘 【正字通】同幟。
旚 【卯集下】【方字部】 旚 【廣韻】匹招切。【集韻】紕招切,□音漂。【說文】旌旗旚繇也。【類篇】或作□。
曎 【辰集上】【日字部】 曎 【集韻】夷益切,音亦。燡,或作曎。光也。○按《篇海》音義又與暭同,非是。
旛 【卯集下】【方字部】 旛 【廣韻】【集韻】【韻會】□孚袁切,音番。【說文】幅胡也。【註】徐鉉曰:胡,幅之下垂者也。【釋名】旛,幡也。其貌幡幡然也。【玉篇】旌旗總名也。【後漢禮儀志】立靑旛。 又【廣韻】附袁切【集韻】符袁切,□音煩。義同。
旜 【卯集下】【方字部】 旜 【唐韻】【集韻】【正韻】□諸延切,音饘。【說文】旃,或从亶。【周禮春官司常】通帛爲旜。【註】通帛,謂大赤,從周正色。【又】孤卿建旜。【註】孤卿不畫,言奉王之政敎而已。
旝 【卯集下】【方字部】 旝 【唐韻】【集韻】【韻會】□古外切,音儈。【說文】建大木,置石其上,發機以追敵也。詩曰:其旝如林。○按《詩大雅》今作會。 又【左傳桓五年】旝動而鼓。【註】旝,旃也。通帛爲之,蓋今大將之麾也。執以爲號令。【後漢馬融傳】旃旝摻其如林。
旞 【卯集下】【方字部】 旞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徐醉切,音遂。【說文】導車所以載全羽以爲允。允,進也。【周禮春官司常】全羽爲旞。【又】道車載旞。【註】道車象路也。考證:〔【又】道車建旞。〕 謹照周禮原文建旞改載旞。
旟 【卯集下】【方字部】 旟 【唐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音兪。【說文】錯革,畫鳥其上,所以進士衆。旟旟,衆也。【爾雅釋天】錯革鳥曰旟。【註】此謂合剝鳥皮毛,置之竿頭。卽禮記云:載鴻及鳴鳶。【疏】錯,置也。革,急也。畫急疾之鳥於縿也。【釋名】鳥隼爲旟。旟,譽也。軍吏所建,急疾趨事,則有稱譽也。【詩鄘風】孑孑干旟。【周禮春官司常】鳥隼爲旟。【又】州里建旟。【註】鳥隼,象其勇健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鳥旟七斿,以象鶉火。【註】畫朱雀及隼於斿縿之上也。【疏】縿旗之正幅,斿則末垂者。 又【詩小雅】匪伊卷之,髮則有旟。【傳】旟,揚也。考證:〔【爾雅釋天】錯革鳥曰旟。【疏】錯,置也。革,忽也。〕 謹照原文忽也改急也。
无 【卯集下】【无字部】 无 〔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註】虛無皆有閒隙。【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又【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註】無,猶不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又姓。【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又【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又文無,藥名。【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又【說文奇字】作无。【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又【集韻】或作亡。【詩衞風】何有何亡。 又通作毋。書,無逸。【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又通作毛。【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又【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 【集韻】無或作橆。韻會,□本古文蕃□字。篆借爲有無字。李斯變隷變林爲四點。〇按說文□,从亡無聲,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義各別,不云相通。且有無與蕃橆義尤相反,不應借用。玉篇集韻韻會俱非。韻會蕃橆作蕃□,尤非。 又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又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旡 【卯集下】【无字部】 旡 〔古文〕□【廣韻】居豙切【集韻】居氣切,□音寄。【說文】作,飮食氣逆不得息曰,从反①。【註】今隷變作旡。①原字从彡下儿作。
旣 【卯集下】【无字部】 旣 【唐韻】居豙切【集韻】【韻會】居氣切,□音曁。【說文】小食也。从皀聲,論語曰:不使勝食旣。○按今《論語》作氣。 又【玉篇】已也。【易小畜】旣雨旣處。【詩召南】亦旣見止,亦旣覯止。 又【博雅】盡也。【易旣濟疏】旣者,皆盡之稱。【書舜典】旣月。【左傳桓元年】日有食之旣。 又【博雅】旣,失也。 又與漑同。【史記五帝紀】帝嚳旣執中而徧天下。【註】徐廣曰:古旣字作水旁。 又【集韻】几利切,音冀。義同。 又許旣切,音欷。餼或作旣。饋客芻米也。【禮中庸】旣廩稱事。【註】旣讀爲餼。餼廩,稍食也。【正字通】俗旣字。旣字中匕作丨二。
旤 【卯集下】【无字部】 旤 【玉篇】同□。【前漢五行志】數其旤福。【註】旤,古禍字。 又【韻補】叶後五切。【前漢敘傳】致死爲福,每生爲旤。叶上社,社音土。
日 【辰集上】【日字部】 日 〔古文〕□【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音□。【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博雅】君象也。【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又【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說卦】離爲火爲日。【周禮天官九□註】日者天之明。【禮祭義】日出於東。【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 又【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又【洪範】五紀,三曰日。【傳】紀一日。【疏】從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爲一日。又【禮曲禮】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疏】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五奇爲剛,乙丁己辛癸五偶爲柔也。又【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註】迎長日者,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也。 又【左傳文七年】日衞不睦。【註】日,往日也。 又【左傳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註】皆典歷數者。 又【史記日者傳註】卜筮占□時日,通名日者。 又【集韻】而力切,音眲。義同。 又【韻補】叶而至切。【李嵩述志賦】審機動之至微,思遺餐而忘寐。表略韻於納素,託精誠於白日。 【類篇】唐武后作□。
昊 【辰集上】【日字部】 昊 【廣韻】【正韻】胡老切【集韻】【韻會】下老切,□音皓。【說文】作昦。【九經字樣】隷省作昊。【爾雅釋天】夏爲昊天。【註】言氣皓旰。【疏】昊者,元氣博大之貌。李巡云:夏萬物盛壯,其氣昊昊,故曰昊天。【書堯典】欽若昊天。【詩小雅】浩浩昊天。【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又與皡通。【禮月令】其帝太皥。【釋文】皥,亦作昊。
昋 【辰集上】【日字部】 昋 【唐韻】古惠切【集韻】涓惠切,□音桂。姓也。後漢《太尉陳球□》有城陽炅橫,漢末被誅。有四子:一守墳墓,姓炅。一子避難居徐州,姓昋。一子居幽州,姓桂。一子居華陽,姓炔。 又【集韻】畎迥切,音憬。義同。
朙 【辰集上】【月字部】 朙 【玉篇】古文明字。註詳日部四畫。
朚 【辰集上】【月字部】 朚 【廣韻】呼光切,音荒。【說文】作□,翌也。从朙亡聲。 又【廣韻】莫郞切【集韻】謨郞切,□音茫。【博雅】遽也。
望 【辰集上】【月字部】 望 〔古文〕□【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音□。【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詩邶風】瞻望弗及。 又【詩大雅】令聞令望。【疏】爲人所觀望。 又【孟子】望望然去之。【趙岐註】慚愧之貌也。【朱傳】去而不顧之貌。 又【博雅】覗也。【韻會】爲人所仰曰望。又責望。又怨望。 又祭名。【書舜典】望于山川。【傳】皆一時望祭之。【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音亡。義同。【詩小雅】萬夫所望。【釋文】協韻音亡。 又【釋名】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易小畜】月幾望。【左傳桓三年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爲弦,全照乃成望。 【韻會】从壬,譌从王。【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
晄 【辰集上】【日字部】 晄 【唐韻】胡廣切【集韻】【韻會】【正韻】戸廣切,□音幌。【說文】明也。 又【集韻】古晃切,音廣。光貌。或作□。
晅 【辰集上】【日字部】 晅 【集韻】【韻會】□許元切,音暄。日氣也,引《易》日以晅之。【釋文】晅,乾也。本又作暅。○按《易繫辭》今本作烜。《朱子本義》云:烜,與晅同。【集韻】或作□。 又【集韻】火遠切,音咺。義同。
晇 【辰集上】【日字部】 晇 【集韻】匈于切。音訏。旴,或作晇。詳旴字註。 又荒乎切,音呼。義同。 又枯瓜切,音華。人名。邾婁叔術子晇。
晈 【辰集上】【日字部】 晈 【廣韻】古了切【集韻】吉了切,□音繳。皎,或作晈。言月之白也。【楚辭九歌】夜晈晈兮旣明。【補註】晈字从日,與皎同。 又【集韻】【類篇】□吉弔切,音叫。義同。
晉 【辰集上】【日字部】 晉 【唐韻】【集韻】【韻會】□卽刃切。【說文】作,進也,日出萬物進也。【類篇】隸省作晉。【易晉卦】晉,進也。【疏】以今釋古,古之晉字,卽以進長爲義。【又】明出地上晉。 又【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疏】晉,插也。 又【周禮夏官田僕】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註】晉,猶抑也。 又【周禮地官鼓人】以晉鼓鼓金奏。【註】晉鼓長六尺六寸。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凡爲殳,去一以爲晉圍。【註】鄭司農云:晉謂矛戟下銅鐏也。【釋文】晉如字。 又國名。【詩唐風譜】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改爲晉侯。 又姓。【廣韻】本自唐叔虞之後,以晉爲氏,魏有晉鄙。 又【集韻】子賤切,音箭。水名。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晉圍。【釋文】又音箭。 又【陸雲登臺賦】長發其祥,天鑑在晉。肅有命而龍飛兮,跚重斯而肇建。
曅 【辰集上】【日字部】 曅 【集韻】曄或作曅。
曆 【辰集上】【日字部】 曆 〔古文〕□厤【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狼狄切,□音櫟。【說文】曆象也。【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傳】星四方中星,辰日月所會,曆象其分節,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舜典】協時月正日。【疏】《世本》云:容成作曆,黃帝之臣。又【洪範】五曰曆數。【傳】曆數,節氣之數,以爲曆。【疏】算日月行道所歷,計氣朔早晚之數,所以爲一歲之曆。【正字通】曆以日爲主,故从日。其从厤者,推其所經二十八舍,正日躔也。曆法始、中、終皆舉之。先求日至以定曆元,履端於始也。參以昏星,舉正於中也。察日與天會月與日會之盈虛,齊以閏歸餘於終也。《史記》《漢書》通用歷。
曇 【辰集上】【日字部】 曇 【唐韻】【正韻】徒含切【集韻】徒南切,□音覃。【說文】雲布也。【玉篇】曇曇,黑雲貌。 又【玉篇】西國呼世尊瞿曇。
桾 【辰集中】【木字部】 桾 【唐韻】舉雲切【集韻】【韻會】拘雲切,□音君。【廣韻】桾櫏木。【玉篇】出交趾,子如雞子。【左思吳都賦】平仲桾櫏。劉成曰:桾櫏之樹,子如瓠形。一作君遷,□屬也。見□字註。【正字通】桾櫏,卽梬。○按《張衡南都賦》梬棗與若榴對舉,則梬棗一物也。又《子虛賦》六臣註,梬皆訓棗。又《李善于子虛》梬註但云似□,于《吳都》桾櫏註直云□之小者,《正字通》誤。 又【類篇】居運切,君去聲。義同。
曈 【辰集上】【日字部】 曈 【唐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音通。【說文】曈曨,日欲明也。【陸機文賦】情曈曨而彌鮮。【註】曈曨,欲明也。 又【廣韻】【集韻】徒東切【正韻】徒紅切,□音同。或作晍。又【廣韻】他孔切【集韻】【韻會】吐孔切,□音桶。義□同。
曉 【辰集上】【日字部】 曉 【唐韻】呼皛切【集韻】【韻會】【正韻】馨鳥切,□囂上聲。【說文】明也。【玉篇】曙也。 又【揚子方言】知也。【史記西南夷傳】指曉南越。 又【前漢元后傳】末曉大將軍。【註】曉,猶白也。 又【揚子方言】遇也。 又嬴也。 又【博雅】說也。 又快也。 又【玉篇】慧也。
曊 【辰集上】【日字部】 曊 【集韻】芳微切,音霏。昲,或作曊。詳昲字註。
曌 【補遺】【辰集】【日字部】 曌 【唐書武后紀】名曌。與照同。武后原名武照。武后造照字,曌爲正,瞾□□□□譌。
曏 【辰集上】【日字部】 曏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許兩切,音響。【說文】不久也。《春秋傳》曰:曏役之三月。【玉篇】少時也。 又【廣韻】書兩切【集韻】始兩切,□音賞。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許亮切,音向。義□同。 又【儀禮鄕射禮註】立曏所酬。○按與向同。 又【莊子秋水篇】證曏今古。【郭註】曏,明也。【釋文】崔云:曏,往也。
曐 【辰集上】【日字部】 曐 【玉篇】古文星字。註詳五畫。亦作□。又作皨。皨字原从生,作皛下生。
【丑集上】【口字部】 【玉篇】同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