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08 页/共 3614 页
伤寒下利多种。须识别阴阳。勿令差误。三阳下利则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不热。以此别之。大抵下利挟太阳脉证。不得即用温药。俗医但见下利。便曰阴证。
用温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下利而头疼腰疼。肌热。目痛鼻干。其脉浮大而长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若呕者。黄芩汤加半夏、生姜。下利而头疼胸满。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逆也。因相克贼。名为负也。下利身热。
阳属负者自利不渴。属太阴。四逆汤。理中汤主之。
自利而渴。属少阴。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汤。通脉四逆汤。猪苓汤。真武汤。四逆加人参汤其余下利。皆因汗下后证也。大抵伤寒下利。须看脉与外证。下利而脉大者虚也。脉微弱者而滑脐或下利清谷。湿毒瓦斯盛则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也。下利欲饮水者。以内有热也。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汤。理中汤。白通汤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协热利者。黄芩汤。白头翁汤。三黄熟艾汤。薤白汤。赤石脂丸。湿毒下脓血者。桃花汤若少先生仲景云。趺阳脉浮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注云。脾虚不能制水。肾气平歌曰。伤寒下利多般数。须辨阴阳勿差误。惟有阳明合少阳。若还克贼名为负。
又云。肾虚下利苦咽干。不识惟知脏有寒。协热胃寒并湿毒。利而谵语下之安。
下利而谵语者。有燥屎也。调胃承气汤。太阳、阳明合病。脉浮大而长。下利者葛根汤。
太利或迟而滑者。有宿食也。宜下之。小承气汤。自利不渴属太阴。四逆汤。理中汤。自利而渴属少阴。脉微者白通汤。厥逆脉不至者。白通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三阴下利。法当温之。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者即宜下。不可不知也。温之四逆、理中辈。下之大柴胡、承气汤也。三阳下利亦有饮水者。乃有热也。治如肠垢法。
下利心中痞。自有痞而下利条。
大便硬结虽宜下。亦有诸般不可攻。肠垢溏分冷热。不妨步蹑古人踪。华佗云。寒即溏。
须根据丸。鸭胶汤。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遗溺
水液之余者。入胞而为尿。使胞中虚寒不能约制水液。加以邪气乘之。故使溺自遗而不禁也合病亦遗结急歌曰遗尿风温戒利肠。腹膨身重合三阳。下焦不摄兼停血。肾绝狂言互证详。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漱水不咽
阳明病。头疼身热。口燥。但漱水不欲入咽者必衄也。若病患无表证。不发寒热。胸腹满。
歌曰。漱水阳明衄血时。头疼口燥热生肌。发狂瘀血无寒热。犀角桃仁类例推。
又论云。唇燥口干。血证中类有之。必欲取水而灌漱也。然漱水而不饮水何哉。盖渴者易为是脉便丸。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寻衣摸空
华佗云。病患手循衣缝者不治。间有一二活者幸也。吐下后不解。多日不大便。日晡潮热。
并太阳病。用火熏之。以致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身体枯燥。头汗及颈。口干咽烂。腹满微喘。或不大便。谵语。甚者呕哕。循衣摸床。此证小便利则可治。
歌曰。寻衣妄语最堪忧。下后弦阳病可瘳。脉涩为阴终不救。发黄还须小便流。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伤寒方药
(附论)论曰。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不能发是以吐下以桂所以辛。
温。
辛甘津液者请又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实为寒邪在表。皮腠坚实。营卫不行。津液内涸之之。
君也桂枝为臣者。以风邪在表。又肤缓而理疏者。则必以桂枝解其肌。是以用桂枝为臣。寒邪在为臣用以必则卫实而营弱。仲景所谓汗出恶风者。此谓营弱卫强者是矣。故桂枝汤佐以芍药。用和营也麻黄汤主伤寒。寒则伤营。寒邪并于营。则营实而卫虚。内经所谓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者是也。故麻黄佐以杏仁。用利气也。若处方之妙理。制剂之渊微。明通君子。
熟而察之乃见功焉。
又曰。青龙东方甲乙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生之令。为敷营之主。万物出甲开甲则有两歧。肝有两叶以应木叶。所以谓之青龙者。以发散营卫两伤之邪。是应肝木之体耳。桂枝汤主中风。麻黄汤主伤寒。二者发散之纯者也。及乎大青龙汤则不然。虽为发汗之剂。而所风兼寒。寒兼风。必用大青龙汤专主之也。见兹脉证。虽欲与桂枝汤解肌以祛风。而不能已其寒则病不去。或欲与麻黄汤发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风则病仍在。兹仲景所以特立大青龙汤以两解之。麻黄味甘温。桂枝味辛热。寒则伤营。必以甘缓之。风则伤卫。必以辛散之。
此风寒两伤。营卫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为发散之剂。表虚肤缓者则以桂枝为主。先桂枝而后麻黄。是以桂枝为君。麻黄为臣也。表实腠密者则以麻黄为主。先麻黄而后桂枝。是以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为助。佐麻黄以发表。大枣味甘温。生姜味辛温。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则伤阳。寒则伤阴。
营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合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散。营卫之气俱和。是以石膏为使。重剂而又专达肌表者也。夫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经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又曰。一服汗出者停后服。多服则汗多亡阳。阳虚则恶风。燥烦不得眠也。即此观之。剂之轻重可见矣。用汤者宜详审之。
又曰。青龙象肝木两歧。而主两伤之疾。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则为营与卫两伤。
故以且不麻为。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干姜、细辛、半夏三者所以为使。心下有水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若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半夏为使。以散水寒逆气。水寒散。津液通。则汗出而解矣。心下有水气。散行所传不一。故又增损之证。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水蓄则津液不行。气燥而渴。半夏味辛温。燥津液者也。去之则麻表之。
中冷不利可汗故去所宜苦温又曰。大承气汤者。承者顺也。伤寒邪气入胃者。谓之入府。腑之为言聚也。胃为水谷之海而为用。
以酸于内治黄热有燥屎乃可投之也。如非大满。则犹生寒证而病不除。况无满实者。而结胸痞气之病生矣。
是以脉经有曰。伤寒有承气之戒。古人亦特谨之。
又曰。大柴胡汤者。经云。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轻重之际。临证者须消息焉。盖大满大坚只大不胡胡芍实气者必以甘。故以半夏、生姜、大枣为之使也。一方加大黄。以大黄有将不加大黄恐难切下。必应以大黄为使也。用方者审而行之。可得十全之又曰。小柴胡汤者。伤寒邪气在表者。必发表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取利。其于不表里则半芩为为之以散是以气已以和表以御之则热去之者。
人宜通而寒则痛。邪气入里。里气不足。寒气壅之则腹中痛。黄芩苦寒。苦性坚而寒中。故去之硬。去大枣加牡蛎。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大枣甘温。去之则硬寝散。酸以收之。牡蛎味酸咸寒。加之则痞消而硬去。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心下悸。小便不利。
水蓄不行也。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黄芩苦寒。去之则蓄水浸行。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茯苓甘淡。加之则津液通流。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不渴则津液足。
去人参者。以人参为主内之物也。外有微热则表证多。加桂以取汗。发散邪也。若咳者。去人五者热又曰。栀子豉汤。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泻之。中满者泻之于其内。有邪者传里邪气乘虚留于胸中。则谓之虚烦。应以栀子豉汤吐之。栀子豉汤吐胸中虚烦者也。栀子味苦寒。
内经曰。酸苦涌泄泻为阴。涌者吐之也。涌吐虚烦。苦为主。是栀子为君。烦为热胜也。涌热者必以苦。胜热者必以寒。香豉味苦寒。助栀子以吐虚烦。是以香豉为臣。内经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识其所以为治。根据而行之。斯为良矣。
又曰。半夏泻心汤。凡陷胸汤攻结也。泻心汤攻痞也。邪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则为结胸。
谓心下是以急食大枣所谓中者气得和。上又曰。瓜蒂散香。华佗曰。四日在胸则可吐之。此迎而夺之之法也。千金方曰。气浮上部须时也矣。
为君豉味胸中痰热涌吐而出矣。其于亡血虚家。所以不与者。以瓜蒂散为驶剂。重亡津液之药。亡血虚又曰。大陷胸汤者。结胸者邪在胸中。处身之高分。邪结于是。宜若可吐。然所谓结。
若紧结之结。不能分解者也。谓阳受气于胸中。邪气与阳相结不能分解。气不通壅于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