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45 页/共 3614 页

心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难经曰。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气不治。正气内虚。动气发于脐之下也。   肾前者。肾水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门者。胃之系。胃经不和。则咽内不利。发汗攻阳。血随发散而上。必吐血也。胃经不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动数之脉。为热在表。微弱之脉。为热在里。发汗亡津液。则热气愈甚。胃中干燥。   则大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弦在上。则风伤气。风胜者。阳为之运动。微在下。则寒伤血。血伤者。里为之阴寒。   外栗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   (肺寒气逆。咳者则剧。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阳气虚。心中饥而烦汗攻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厥而脉紧。则少阴伤寒也。法当温里。而反发汗。则损少阴之气。少阴之脉。入肺中。   循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不可发汗而强发之。轻者因发而重而难瘥。重者脱其阴阳之气。言乱目眩而死。难经曰。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肺经虚冷。上虚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上虚发汗。则阳气外亡。四肢者。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如饥。发汗则致(伤寒当无汗。恶寒。今头痛。发热。微汗出。自呕。则伤寒之邪传而为热。欲行于里。   若风火热伤肺。必发咳而唾脓。)夫脉沉数。病在里。不可发汗。无阳故也。   凡脉尺中迟。不可发汗。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凡脉微软弱者。不可发汗。   凡腹中有动气在左右。不可发汗。   凡诸动脉微弱者。不可发汗。汗则小便难。腹中干。烦躁也。   凡失血者。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   凡咽燥者。不可发汗。   凡积热在脏。不宜发汗。汗则必吐。口中烂生疮。   凡下利水谷。忌攻其表。汗出必胀满。咳嗽。小便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即逆不堪者。   脉表全可此救兵也。谨之谨之。   (表中风寒。里则不消。里病表热者。虽无阳证。可以小辛之剂。微汗而温散之。)微脉弱。为亡阳。不可汗。桂枝二越婢一汤。尺脉迟。为血少。营气不足。不可发汗。   先以本条。   坏病者。吐汗下温不解。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并不可汗。小柴胡汤。   衄血下血。虽脉浮紧。无汗。然衄欲愈。下者亦欲愈。不愈。用桂枝汤。不可发汗。腹中左筋惕烦。   大烦下利清谷。用理中汤。或大便不通者。皆不可汗。   恶寒脉浮。此为表证。若渴则邪欲入里。不可汗。   夫咽干喉塞。亡血。淋家。衄家。疮家。动气。并不可汗。证治论。皆用小柴胡汤。厥逆不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大法。春夏宜发汗。   (春夏阳气在外。邪气亦在外。故可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   当重(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不可重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   然(圣济经曰。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壅郁除邪气者。于汤为宜。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物。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经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为大逆。便硬难。虽为里实。亦当先解其外。若行利而复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太阳病。脉浮数者。宜发汗也。   太阳病。脉浮大数者。宜发汗也。   阳明病。脉迟。汗多而微恶寒者。外未解。宜发汗。   阳明病。脉浮数者。宜发汗。   太阳病。常汗微微自出。更宜发汗。   凡脉浮而紧者。浮则为风。紧则为寒。宜发汗。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也。宜发汗。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寒。宜发汗。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