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528 页/共 3614 页
五味子汤
(出活人书)
治喘促。脉浮而厥者。
五味(半两)人参麦门冬杏仁橘皮(去白)生姜(各二钱半)枣儿(三枚破)上咀
玉液散
(出指南方)
治喘。
团参川芎茯苓官桂知母杏仁葶苈柴胡半夏(各一两)麻黄石膏橘皮姜五片
平肺汤
(出指南方)天门冬马兜铃百部(各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定喘饼子
(出卫生宝鉴方)
累经神验。 芫花(醋浸一宿炒黄)桑白皮(炒)吴茱萸(炒)陈皮(去白以上各一两)白牵牛(半生半炒取末二两)马兜铃(一两)寒食面(三两)上件五味。先杵为细末。入牵牛头末。
共面再拌匀罗过。滴水为丸。如樱桃大。捏作饼子。取热灰半碗。在内同饼子热。每服一饼嚼烂。煎马兜铃汤下。夜卧服之。如患人心头快。加上一饼。至明微利下。神效。妇人有胎者不可服。
平气散
(出卫生宝鉴)
治盛则为喘。己未岁初秋三日。奉诏至六盘山。至八月
中霖雨。时承上命。治布琳吉吴元帅夫人。年逾五十。身体肥盛。因过饮酒及钟乳。腹
胀喘满。声闻舍外。不得安卧。大小便涩滞。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关脉沉缓而有力
。予思霖雨之湿。饮食
。实者宜下之。故制平气散白牵牛(二两半生半炒熟取头末二两)青皮(三钱去白)大黄(七钱)鸡心槟榔(三钱)陈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白牵牛苦寒。泻气分湿热上攻为喘。故以为君。
陈皮苦寒上为末。每服三钱。煎生姜汤一大盏。调下无时。一服减半。再服喘愈。只有胸膈不利。
烦
加减泻白散
(出卫生宝鉴)桑白皮(一两)地骨皮(五钱)知母(去皮五钱)青皮(去白二钱)陈皮(三钱)细黄芩(去一盏。
去滓。食后温服。数服良愈。华佗云。盛则为喘。减则为枯。活人书云。发喘者气有余也。
凡看文本。须要会得本意。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气有余者。亦非肺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促。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而不足为喘焉。故言盛。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火有余也。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用者不可不知。
苏子降气汤
(出如宜方)
治喘。虚阳上攻喘促。
当归甘草浓朴(制)前胡(各二两)陈皮(制)桂(各二两)苏子半夏(各五两)上
杏仁膏治气喘促。浮肿。小便涩。
上用杏仁一两。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极熟。空心吃二合。
人参散若犹觉停滞在心胸。膈中不利者。
独圣散
(又名必效散)
得效定喘。
上用诃子。大者为末。每服一钱。糯米饮调下。
治猝上气喘息。鸣息便欲绝。
用人参末服之。日五六服。
治喘殊妙。
上用露蜂房一枚。须取似盏大者。烧灰存性。入白丁香七粒。即雄雀粪。每服一钱半。
浓煎
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喘嗽(附论)
夫五脏者。皆禀于肺。若肺气虚。为风冷所乘。使经络否涩。气不宣通。则肺壅胀。气逆则于肺由痰摇身KT肚。嗽之为病。由气急而痰随上浮。风生喉间。面淫淫如痒。习习如梗。涕唾稠浓。声音重浊。甚者续续不已。坐卧不安。诸方定喘嗽。皆以三拗汤为主。麻黄散冷。杏仁下气。甘草和中故也。九宝汤一方。于中皆增六品。深有理焉。本草云。麻黄久服令人虚。
患喘人无时而发。此方中有肉桂实表。不致亡阳。薄荷、桑皮、清利膈道。紫苏、陈皮、大腹、宽和气宇。造化精深。政如千金方、小续命汤。用麻黄佐肉桂。云久服不令人虚。亦此意也。
神效散治老幼喘嗽。神效。
杏仁(去皮尖炒一两)甘草(炙)旋复花(各三两)白术莲肉(去皮心)射干(米泔浸)茯苓(各四钱。水一盏。
知母茯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