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537 页/共 3614 页
(出家藏经验方)
治肺经久受邪气。嗽喘急。初发则寒从背起。冷如冰
雪。渐渐喘促
背弩目。困惫欲绝上用鲫鱼重一斤者。不去鳞肠。只于肚下近头处。开一孔。入信石一块。重一钱。令深入在烧不糖冷肺
千金丸治哮。
药千两金丸奇。神仙留与故人知。一两雄黄鸡冠色。半两明信如灰。一两玄精龟背样。
枚。
大。
池。
红散子治诸呀呷有声。睡卧不得。
上吐朱不拘多少。极为细末。米醋调。时时进一二服。
治一切KT。
上用处州瓷器。不以多少。打碎碾为细末。如发时。每用二三钱。用手指头点津液。
蘸药
黑马蹄香散治哮。
上用马蹄香焙干。研为细末。每服二三钱。如正发时。用淡醋调下。少时刻吐出痰涎为效。
马屁勃丸治哮。
白前方
(出肘后方)
主久患呀呷咳嗽。喉中作声。不得眠卧。
上取白前捣为末。温酒调二钱服。
治久哮。
上用梧桐子一连。纸包湿。放在火煨。取出安地上。出火气为末。空心。井花水一盏送下。
治哮喘嗽。
上以大南星切作片。香油煎至黑色。研末睡觉细嚼。咽茶清嗽口。不语之。
治吼喘咳嗽病。脾胃寒。不思饮食。面色黄羸瘦。
古人名为肺胀。今人却做哮。
大黄黑白二牵牛。等分修合成就。更加槟榔为末。名为夺命因由。冷浆调下便时休。免得胡
治喘。
(出朱氏集验方)上用苦丁香三个为末。水调细呷。吐出稠痰。即愈。
治。
(出永类钤方)白矾(半两)天南星(半两炒至烟起)巴豆(半钱去皮油)甘遂(二钱半末)上作末和匀人九
疗。
(出本草方)上取榆白皮阴干后。焙杵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二钱。煎至如胶服。瘥。
治及吐风涎。
上用石苋与甘草。同煮服。
治喉中呀呷有声不绝。
上以不蛀皂角。烧灰存性研细。以生姜自然汁调一钱许。于掌中旋旋舌舐之。
卷一百六十四 痰饮门
总论
夫饮有四何谓。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之证。何以为异。
师悬短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于心。其人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水在于肺。其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于脾。其人少气。身体尽重。水在于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于肾。心下悸。夫病患猝饮水多。必暴满喘。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耳。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喜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气。其脉平也。溢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烦满不能食。脉沉滑者留饮病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螈状。夫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其脉沉者。有留饮也。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大如手。
病患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膈上之病。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恶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病患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此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卫气不周故也。久自瘥。病痰饮者。当用温药和之。
夫人之有痰饮病者。由营卫不清。气血败浊。凝结而成也。内有七情汨乱。脏气不行。
郁而府不度。
夏汤平。
关膈条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窍凝滞则痰聚。而有痰之所以发动者。岂无自而然。
则痰气知痰涎之流注。亦能缠滞而为痛乎。如头风证。眉棱眼角俱痛。投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收功。如患眼证。赤肿羞明而痛。与之以凉剂弗疗。与之痰剂获愈。如酒家手臂痛重。时或麻痹无然痰者治痰饮则用药从小便利之。痰饮之痰。皆气不顺而致之。当顺气为先。分道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自下。亦有肾气虚寒。不能摄养肾水。使邪水溢上。多吐痰唾。又当以利之。八味肾利饮痰也其热痰大盛制金。湿痰者停饮不散。可服加减连翘饮子、除湿丹、无忧散。亦有酒痰者。解毒去热。宜以三圣丸主之。五者食痰。可用汉防己丸、丹砂丸而治之。若根据法服之。决有神效矣。凡富贵之人痰嗽。多是浓味所致。内经云。所谓味浓则发热。可服通圣散加半夏以止嗽。更服人参半夏丸。化痰坠涎。止嗽定喘。贫乏之人。多感风冷寒湿。内经云。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可服宁神散、宁肺散、加白术之类。若咳极面赤。烦半晌。此火化乘肺也。宜详辨之焉。
积年痰饮渐成风。口眼斜语不通。苏合姜汁调半盏。青州丸子有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