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574 页/共 3614 页
(出圣惠方)
治痰冷呕逆。胸膈不利。饮食不下。
草豆蔻(去皮)半夏(汤浸七次去滑焙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上捣筛。每服三
吴茱萸汤治冷痰。吞酸吐水。胸中不理。
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炒)半夏(汤洗七次焙)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上咀如麻豆大。
铁刷汤
(出卫生家宝方)
治积寒痰饮。呕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饮食。
半夏(四钱洗)草豆蔻丁香干姜(炮)诃子皮(各三分)生姜(一两)上咀。用水五
姜曲饼子
(出十便良方)
治冷痰厥逆。
生姜(二斤切作片子以盐二两淹一宿焙干)半夏曲(一两半)大杏仁(三十枚)甘草(二两)
白术散
(出保命集方)
治夏暑大热。或酒饮冷。痰湿不止。膈不利。
白术茯苓半夏(洗)黄芩(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五钱。至七钱。水二盏。
入生姜十法曰。大热大饮。盖酒味热而引饮冷。冷与热凝胃胸中不能散。而成湿。故痰作。甚者亦吐
顺气散
(出医方集成)
治气虚痰盛。不得眠卧。气中痰厥。尤宜服之。
南星(一两炮)川乌附子(各半两)木香(二钱半)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十片
卷一百六十七 痰饮门
痰厥
省风汤
(出卫生家宝方)
治痰厥。
半夏(八两)防风(四两)甘草(二两)上件。同为细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盏半
导痰汤治痰厥。头昏晕。
(出传信适用方)半夏(四两汤浸七次)天南星(一两细切姜汁浸)枳实(一两去瓤)橘红(一两)赤茯苓(
水玉汤
(出杨氏家藏方)
治眉棱骨痛不可忍者。此痰厥也。
半夏(不拘多少汤洗七次切片子)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十片。煎至八分。
去
卷一百六十八 积聚门
总论
夫积有五。而聚有六。积者生于五脏之阴气也。聚者成于六腑之阳气也。此皆阴阳不和。
脏太阳利清气。阳明泄浊气。少阳化精气。有如都会之府。主转输以为常也。若夫六腑失常。
则邪气聚而不散。始发既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亦无常处。故在上则格。在下则胀。
傍攻两胁。如有坯块。易于转动。故非五积之比也。凡诊其脉而紧者。积聚也。脉浮而牢者。积聚也。脉横者。胁下有积聚也。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也。大抵病各有证。治各有方。如诊心腹积聚。其脉牢强急者生。弱急者死。又诸脉实强者生。沉小者死。此又不可不察也。外台秘要云。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肋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如疟。连岁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旺。旺者不受邪。肝欲复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肝之积。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也。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当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旺。旺者不受邪。心欲复还肾。肾不肯受。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也。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管。覆如大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当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旺。旺者不受邪。脾欲复还肝。肝不肯受。故留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也。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
覆如大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逆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
肺春令人呃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当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旺。
旺者不受邪。肾欲复还脾。脾不肯受。故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也。此为五积。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时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日暄皮肤寒。秋愈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状。甚如针刺之状。时痒。白色也。诊得心积。脉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少腹中热。面赤咽干。心烦掌热。甚即吐血。主身螈。主血。夏瘥冬剧。色赤也。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复起与谷争。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手足劲寒。胁痛引小腹。男子得疝也。女人病淋也。身无膏泽。善肿厥。不能卧。主肌肉损。色黄也。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胫转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剧。色青也。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脊与腰相引。饥则见。饱则减。
病腰痛。小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盲。胫骨中寒。主髓厥善忘。色黑也。六腑者。大小肠、胃、胆、膀胱、三焦、者也。属于三阳。太阳利清气。阳明泄浊气。少阳化精气。如都会之府。主转输以为常也。六腑失常。则壅聚不通。故实而不转。虚而不输。随气往来。痛无定处。在上则格。在下则胀。傍攻两胁。有如坯块。易于转变。非五脏比也。夫喜伤心者。自汗。不可疾行。不可久立。故经曰。喜则气散。怒伤肝者。上气不可忍。热则来荡。心短气绝不得息。故经曰。怒则气击。(一作上)忧伤肺者。心系急。上焦闭。营卫不通。夜卧不安。故经曰。忧则气聚。思伤脾者。气留不行。积聚在中脘。不得饮食。腹胀满。四肢怠惰。故经曰思则气结。悲伤心者。善忘不识人。置物在处。还取不得。筋挛四肢浮肿。故经曰。悲则气急。恐伤肾者。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犹豫不快。呕逆心恶。故经曰。
恐则精却。惊伤胆者。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物不竟而迫。故经曰。惊则气乱。七者虽不同。本乎一气。脏气不行。郁而生涎。随气聚积。坚大如块。在心腹中吐不出。咽不下。时去时来。每发欲死。状如神灵所作。逆害饮食。皆方也。夫积者伤滞也。伤滞之久。停留不化。则成积矣。其于脏腑。皆脾胃最易受触。盖日用饮酒。积或过多。停滞难化。或吐或呕。或泄或推荡。然后助养脾胃。所推荡者。便宜酌量人之虚实。伤滞之轻重。而则不成积。若不早治。久之必成积聚症瘕矣。所谓积者。有积气。积肉积痰。更有妇女月经不通。遂成血积。积者、五脏所生。气之所积其痛不离其部。由阴气所生也。聚者、六腑所成。气之所聚名曰聚。其始发常处。由阳气所生也。然又症瘕癖结者。积聚之但从其所得。或诊其证状。以立名尔。且或隐或推之流移不定也。癖者、僻侧在于胁肋。结者有得之于忧思。有得之于风寒。凡使血气沉则病可愈矣。夫卫气留于腹中。蓄积不行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莞蕴不得常所。使人肢胁胃中满。
其气积于胸中者。上何。伯高曰。积于上取之于季胁之下。深当从阴引阳。取之绝也。三则腹皮当从阴引阳。取穴阴。取穴于背。五脏病取五脏。六腑病取六腑。元气病取六腑于募。筋骨有形病者。
取五脏募。其病不在天之阳。不在地之阴。在腹中者。两仪之间。人事也。故取季胁下一寸。元气病取之右。筋病取之左。故曰在中者傍取之。此其理也。灸者燔取之。
儒门事亲书论云。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适巫梗皆知。
肥气享寿花神丸九十余粒。是夜泻二十余行。脓水相兼。燥粪瘀血。杂然而下。明日以除湿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