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749 页/共 3614 页
血白丹、五色油丹。岂专以赤为名也。又有赤流天火、殃火、尿灶、废灶、野火等方。以为小儿出入游行。触犯所致。此因容或有之。若小儿在襁褓中。未能出入。亦患此者。是岂因犯即病乎。大率皆血气之所为也。
凡火丹者。肉中忽赤如丹涂之色。痛痒不定。甚至遍身。白丹者。肉中肿起痒而腹痛。
微虚搏之以上出治丹毒方。千金、外台甚多。无出于用冷物治之。凡冷物无过藻菜。如有患丹毒热肿等证。
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出。则血为丹毒。热气剽悍。其发无常处。大则如掌。
甚杀少阳客气胜。丹疹外发。又曰。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火主太关。又谓百端之起。皆自夫时毒者。四时邪毒之气。感之于人也。其后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结核有解切恐传染。考之于经曰。人身忽经变赤。状如涂丹。谓之丹毒。此风热恶毒所为。谓之丹瘤。与夫时毒特不同耳。盖时毒者。感四时不正之气。初发状如伤寒。五七日之间。乃能杀人。治之宜精辨之。先切其脉。滑数浮洪。沉紧弦涩。皆其候也。盖浮数者。邪气在表也。沉涩者。邪气深入也。感四时毒瓦斯。壮实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热实以五利大黄汤下之。
其有表证者。解毒升麻汤以发之。或气软者。五香连翘汤主之。久于鼻内通气散。取十嚏。作效。若药不嚏。不可治之。如嚏出脓血者。治之必愈。如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药嚏之。必不传染。切须记之。其病患每日用此药三五次。以泄热毒。此治时毒之良法也经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犹宜和解之。服犀角散、连翘散之类。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头面肿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黄散。宜针镰砭割出血。泄其毒瓦斯。十日外不治自愈也。
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乱。咽喉闭塞。语声不出。头面不肿者。即死之候。然而此疾有阴有阳。有可汗。有不可下。尝见粗工。但云热毒则用寒药。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从。不可不审矣。
方
乌蛇膏
(出和剂方)
治风邪毒瓦斯。外客皮肤。熏发成肿。所起不定。游走往
来。时发痒痛。
吴茱萸本独活白僵蚕(去丝嘴炒)细辛汉椒(出目炒)半夏防风赤芍药当尖各一两)上入瓷器内盛。每
升麻膏
(出圣惠方)
治丹疹烦热。疼痛不止。
升麻白薇(肘后作白蔹)漏芦蒴(四两)连翘栀子(四个炒)黄芩(各一两)蛇去渣。膏成敷上
硼砂丸
(出圣济总录)
治丹毒游走。及鱼脐疮。
硼砂(研)鸠雀屎桂(去粗皮)獭胆(去膜)砒黄丹砂(研细各一分)麝香(研一钱)末。先将蜡于瓷器内慢面涂。故帛贴两宿。痛
漏芦汤
(出圣济总录)
治丹毒游走。拓洗后服。
漏芦(去芦头)白蔹黄芩(去黑心)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升麻白薇芍药大食后温服
吴蓝汤
(出圣济总录)
拓洗丹毒。
吴蓝(一两)生地黄升麻石膏黄芩(去黑心)犀角(镑)白蔹栀子仁大黄(各半患处
黄芩汤
(出圣济总录)
拓洗丹毒痈疽始发。热浸淫长大。
黄芩(去黑心)升麻(各一两半)黄连(去须)芎(各一两)甘草(炙锉)当归(去芦芒硝半两搅
金花散
(出三因方)
治一切丹毒。
郁金黄芩甘草山栀大黄黄连糯米上各一两。生为末。蜜和冷水调。以鹅毛上
升麻汤
(一名漏芦汤出千金方)
治毒方。及丹疹毒瓦斯不消。时发疼痛。
升麻(一两)漏芦芒硝(各二两)黄芩(三两)蒴(五两)栀子(二十枚)上咀并漏芦汤无黄
胡粉涂敷方
(出圣济总录)
治风丹。
胡粉赤小豆糯米黄连(去须各一两)水银(半两)山茱萸(一两)上除水银外。捣罗丹上。拭干
牛黄散治肿丹毒。
郁金甘草桔梗天花粉蛤粉(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入蜜水调服。
四顺清凉饮子治一切丹毒积热。热壅热滞。咽喉肿痛。
当归甘草芍药大黄上等分。咀。每服一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
金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