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895 页/共 3614 页
用斑蝥一枚。去翅足。微炙。以浆水一盏。空心下之。或用蜜水下之。重者不过七次而瘥。
治瘰肿硬疼痛。经久不瘥。
(出圣惠方)用蝙蝠端午日收之。烧灰细研。如是翁即无头。母即有头。含水洗之。以纸子。
药于疮孔中。不过三五度即瘥。若是翁。以密陀僧末少许。用面糊调之即内消。
治瘰年深日久不瘥。溃烂不堪。脓血臭秽者。
用五丁草。俗名猫儿眼睛。连根采取。不拘多少。亦不切碎。盛入砂锅内。浇满冷水煎熬极烂顺手不住搅转。干则再添水。至熬化成稠膏。入全蝎数个。再熬。捞去粗筋屑。以香为度。倾入瓷罐。埋土中。留口出火气。以红帛摊贴患处。两三日自落。不过三两次即愈。
比及上药。先以艾炷于疮口四围密排灸之痛极。至不痛为度。脓血流出。用软物干净。然后将前膏药贴之。
治瘰经久不瘥。
用猪腊膏涂之。
卷二百九十三 瘰门
诸
(附论)夫漏者。诸之溃漏也。野狼、鼠、蝼蛄、蜂、蚍蜉、蛴螬、瘰、转脉、浮疽、所谓九也。野狼者。由大怒伤阴。气上而不下所致也。鼠者。由饮食之间。
有虫鼠余毒所致也。蝼蛄者。因食果瓜虫啖之所致也。蜂者。因喜饮水即得蜂毒所致也。
蚍蜉者。因中寒毒腹中胪胀所致也。蛴螬者。恐惧忧思哭泣不止所致也。浮疽者。恚结驰思往返变化所致也。转脉者。大醉惊呕转侧失枕所致也。瘰者。则瘰诸证论之为详。三因方云。野狼根于肝。得之忧怒。鼠根于胃。得之食鼠毒。蝼蛄根于大肠。
得之食果。蜂根于脾。得之饮流水有蜂毒。蚍蜉根于肾。得之食中有蚍蜉毒。蛴螬根于心。得之喜怒哭泣。浮疽根于胆。得之思虑。瘰漏根于肾。得之新沐发。转脉根于小肠。得之惊卧失枕。此等因证。文义不明。未知所始。若以理例较之。怒根在肝。鼠毒在胃。食瓜果在大肠。蜂水在脾。姑且通俗易晓。如转脉因惊。根当在胆。却云在小肠。浮疽因思虑。根当在脾。却云在胆。瘰因沐发。亦不当在肾。名义不通。似难考据。又况哭泣得蛴螬之名。思虑得浮疽之名。此尤不可晓也。其外更有风、冷、蝎、蚁、蜣螂、蚯蚓、虾蟆等。名状不一。谅皆出于土俗。随象命名耳。难以考据。治法观其未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从本引末。可使衰去。针之、灸之、敷之、角之。从其所因。宣通本脏。皆有成法。甲乙针经寒热瘰论黄帝问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皆何气所生。岐伯对曰。此皆鼠寒热之气也。稽留于脉而不去者。鼠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未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去易。问曰。去之奈何。对曰。请从其末引其本。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决其生死法。反其人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此赤脉不下贯瞳子者可疗。大抵外伤四气。内窘七情。与夫饮食乖常。染触蠢动含灵之毒。未有不变为疮。
穿孔一深。脓汁不尽。得冷而风邪并之。于是涓涓而成矣。漏喜发于项腋。亦喜发于阴僻肛门之间。疗治失时。即生寒热。不特能为漏。凡痈疽诸发。随所在处。苟有宿脓败肉朽骨。停蓄其间。皆一切漏疮之萌也。圣惠云。病初发之由不同。至成于状亦异。病源所载。复有三十六种。经方不根据次第显其名目也。又有蜣螂、蚯蚓等诸。非九之名。
此即应是三十六种之数也。但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血气壅结所作。或因饮食不节。野狼鼠之精。入于脏腑。毒流筋脉。变化而生。皆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也。其生身体皮肉者。亦始有结肿。与石疖相似。所可异者。其肿之中。按之垒垒者有数。核喜发于颈边。或两边俱起。便是瘰证也。亦发两腋下。及两颞之间。初作喜不痛不热。若不早治。即生寒热也。所发之处。有轻重。重者有二。一则发口上。有结核。大小无定。或如桃李大。此虫之窠止在中。发口下无有核结。而穿成疮。又虫毒之居。或纵横无定。
故发身体。亦有数处。其相应通者多死。治法用祛寒湿。散风冷为急。收水次之。生肌又次之。藿香、浓朴、半夏、橘皮、苍术、细辛、川芎、白芷。以官桂、干姜一半佐之。此足以祛寒湿。散风冷矣。然近年漏者。色则淡红。或带微肿。或留小核。久则上而槁白。内而黑烂。淫虫恶臭生焉。近者不过前药数品。而久者复其元阳。亦当以数品加减而用之。如其不当用而轻用。又恐热气乘虚。变移结核。夤缘相通。而孔窍为尤甚。若夫收水一节。盖水属肾也。肾虚不能传道。而后水溢于肾。水溢则渗漉于漏疮。行肾之水。无如黑牵牛。取米入猪肾。慢火煨熟。随以温酒下之。则借肾入肾。一纵一擒。两得其便。恶水既泄。不复淋漓。继以当归、黄芩、川芎、官桂、川续断、葫芦巴等。修治细末。佐以发灰。空心温酒调下。仍以安肾丸、山药丸。兼而济之。庶几肾得所养。真元凝合。夫然后以龙骨、牡蛎、人齿、犬牙。加之血竭、乳麝发灰。内外相维。生肌必矣。然新肉方生。又当以肉、猪蹄、米饭为养。不维滋味益肾。而阳明之生肌肉。亦藉谷气以充之。此则自本自根之论也。
凡项边腋下先作瘰者。欲作也。宜禁五辛酒面。及诸热食。凡者似石痈。瘰累然作。子有核。在两颈及腋下。不痛不热。治者皆炼石散敷其外。内服五香连翘汤下之。
已溃者如治痈法。诸结核未破。火针针之结核中。无不瘥也。内经云。陷脉为。留连肉腠。脉得寒即下陷。凝滞肌肉。故曰留连肉腠。肉冷亦能为脓血。故为冷。须用温药。陷脉散。专治疮。及二三十年瘿瘤。或大或小。如杯盂。经久不瘥。致有漏溃。令人骨肉消尽。或坚或软或溃。令人惊惕。寐卧不安。体中掣痛。愈而复作者。宜用之。济生方云。稽云疮当探其深浅。渠在北地时。有一人害疮于胁间。稽以榆皮细枝刮去皮。取线以绵裹其尖。以线牢系之。以榆皮探疮中之穴。乃自胁而达于腰。在皮肤之间。遂于病者腰间。
以针决破。用追毒丹三粒。纳于疮中。三日即溃。而胁间之漏遂止。其脓悉自腰间针孔中出。
脓尽则肌肉遂愈。即服狗宝丸。敷乌龙膏、乳香膏、生肌散。并如治痈疽法。
方
皮散
(出圣济总录)
治诸漏。
皮(半枚炙焦)蜀椒(去闭口者去子炒出汗)当归(切焙)露蜂房(炙焦)地榆(醋炙各三分)斑蝥(去足翅糯米炒黄)蛇蜕(锉炒)乌贼骨(去甲)葛上亭长(去头足翅糯米拌炒各半两)鲮鲤甲(炙焦四两)茹(一两)细辛(去苗叶半两)樗鸡(四枚四两)蜈蚣(去黄足炒一枚)蜥蜴(去头足炙一枚)薏苡仁干漆(炒烟出用)蒺藜子(炒去角)桂(去粗皮)漏芦(去芦头)木通(锉)附子(炮制去皮脐)牡丹皮龙胆土瓜根(各三分)鹤骨(酒炙)狸骨(酒炙)雄黄(研细)蛇床子大黄(锉炒)苦参(各一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半。空心温酒调下日晓再服渐加至三钱半。
治九方。
(出千金方)皮(半枚)鲮鲤甲樗鸡(各四枚)蜥蜴蜈蚣(各一枚)蜀椒附子当归蜂房地榆桂心通草干漆牡丹薏苡仁蒺藜子漏芦(一作芦)龙胆(一作龙骨)土瓜(各二分)斑蝥(四分)蛇床子苦参大黄雄黄蛇蜕茹细辛(各二分)鹤骨(六分)上为末。每服五分。温酒调下。以知为度。日二服。
治九方。
(出千金方)空青商陆知母狸骨桔梗防风荏子矾石黄芩白芷芍药甘草(生)雄黄白术矾石地胆斑蝥雌黄(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如豆大。每服三丸。三十日知。四十日愈。六十日平复。百日内戒房事。一方为散。醋调服一刀圭。日三。老少减半服。
续断散
(出仁斋直指方)
治漏活血。益肾气。续筋脉。
藤子(去积麻炙)当归川芎川续断(洗晒)黄(微炙)葫芦巴()紫荆皮生干地黄(洗晒)牡蛎粉(各半两)木香辣桂(各三钱)甘草(炙二钱)上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或加发灰佐之。
温解散
(出仁斋直指方)
治湿散漏疮风冷。
藿香浓朴(制)半夏橘皮苍术细辛川芎白芷(各二分)辣桂川白姜(生)甘草(炙各一分)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枣子煎服。
肝膏
(出圣济总录)
治诸瘿遍肿坚硬。或溃。脓血不绝。
皮(炙熟二两)芍药芎细辛(去叶各半两)牛脂(五钱)当归(切焙)蜡黄连(去须)黄芩(去黑心)松脂(各一两)上除牛脂、蜡、松脂外。捣为细末。先熬脂令沸。下蜡、松脂。销熔。即下诸药末。搅令匀。以瓷合盛。涂疮上。日三度换。
陷脉散
(出三因方)
治漏疮及三二十年瘿瘤。或大如杯盂。久而不瘥。致有漏
溃。令人骨肉消尽。或坚或软或溃。令人惊惕。寐卧不安。体中掣痛。愈而复作。
干姜(炮)琥珀(研)大黄附子(炮去皮各一两)丹参(三钱)石硫黄(研)白石英钟乳粉(研)乌贼鱼骨(研各半两)上为末。贮以瓷合。韦囊勿令泄气。若疮湿即敷。
无汁即煎猪脂和敷之。以干为度。或死肌不消。加芒硝二两益佳。一法用胡燕屎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