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3215 页/共 3614 页

罂粟壳(半两制)杏仁(制)甘草(各三钱)枳壳(四钱)上咀。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妇人而成当归服即   黄散   (出大全良方)   治虚中有热。咳嗽脓血。苦咽干。   黄(四两)甘草(二两)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日三服。一方甘草一两。黄六两。   名   贝母汤   (出大全良方)   治诸嗽久不瘥。   贝母(生姜汁浸半日)北五味子黄芩干姜(熟者减半)陈皮(各一两)半夏桑白皮水一盏半师文   玉屑丸治咳嗽涎盛痰壅。咽喉不利。   半夏(一两姜制)生姜(一两炒片子)白矾(枯)百部(一两醋炙)上百部共矾为末。   半夏丸。   卷三百二十 妇人诸疾门   痰饮   (附论)夫痰之为害。多因外感五邪。乃寒暑燥湿风。内伤七气。乃喜怒忧思惊恐恚。因五邪而得者多因气。   华。   宜因热而得者。宜服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汤。因暑而得者。消暑丸。因气不调。郁结而成者。   宜服参苏饮、四七汤、二陈汤。痰在上者。以瓜蒂散吐之。在下者。以控涎丹利之。虽曰可吐可下。亦要观人之勇怯。察脉之虚实。方可投之。切记不痛击暴下。所以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者此也。儒门事亲云。一妇人心下脐上结硬如斗。按之如石。人皆作病胎。针灸毒药。祷祈无数。如捕风然。一日戴人见之曰。此寒痰。诊其两手寸脉皆沉。非寒痰而何。以瓜蒂散吐之。连吐六七升。其块立消过半。俟数日后。再吐之。其涎沫类鸡黄腥臭特殊。约吐去二三升。凡如此者三。投以人参调中汤、五苓散调之。腹已平矣。又云。妇人从年少时。   因大哭罢。痛饮冰水。困卧。水停心下。渐发痛闷。医氏咸以为冷积。治之以温热剂。及禁食冷物。一闻茶气。病辄内作。如此数年。燔针烧艾。疮孔数十。十余年后。小便赤黄。而大便秘闷。两目加昏。积水转甚。流于两胁。世谓水癖。或谓支饮。、漆、棱、术。攻磨之药。竟施之矣。食日衰。积日茂。上至鸠尾。旁至两胁及脐下。但发之时。按之如水声。   小腹结硬。手不可近者月发五七次。甚则欲死。诸药皆厌。二十余年。求戴人发药。诊其脉。寸口独沉而迟。此胸中有痰。先以瓜蒂散涌痰五七升。不数日。再越。痰水及斗。又数日。上涌数升。凡三涌三下。汗如水者亦三。其积皆去。以流湿消饮之药调之。月余大瘥。   方   旋复花丸   (出御药院方)   治停痰积饮在胁下。久而不愈。渐成癖。心腹胀满   羸   瘦。不能食。   水。将根据两胁注痛旋复花(去梗)桂心(去皮)枳实(麸炒去瓤)人参(各一两)干姜(炮)芍药白术(各炒干)橘皮(去瓤黑心)浓朴(去粗皮生姜炙一两七钱半)上为末。水糊为丸。   柴胡半夏汤   (出永类钤方)   治痰热头痛。利膈除烦闷。手足烦热。荣卫不   调。   筋骨拘倦。身柴胡(八两)半夏(二两半)人参(去芦)甘草黄芩麦门冬(各二两)白术(二两)上   四七服   (出济生拔粹)   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   核。在咽喉之间   盛喘急。或因痰饮中积。呕逆恶心。并宜服之。妇人性热者。不能宽解。多被七气所   伤。遂致气损胸臆。或如梅   以香附子。药久服取效。不可谓紫苏(二两)浓朴(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五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   姜七丸子   大半夏汤   (出大全良方)   治痰饮及脾胃不和。   半夏白茯苓生姜(各一分)上咀。作一服。每遇膈间有寒痰。以水二盏。煎至一盏。   二陈   瓜蒂散   (出大全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