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789 页/共 3614 页

各是天地之风也。经曰。诸邪风者。非是时行乘节之风。亦非山川鼓振之风。是人间庭巷门户窗牖之径气尔。天无风之日。其恒有径气。人长居其间。日月积久。乃能虚人肤肉。入人百脉。流注五脏六腑。则致生病焉。凡四时风者。春九十日。名曰清风。伤人为肝风。夏九十日。名曰阳风。伤人为心风。秋九十日。名曰凉风。伤人为肺风。冬九十日。名曰寒风。   伤人为肾风。其分布八方。亦异名也。太乙之神。随其节。居其乡。各王四十五日。风云皆应之。东北方艮之气。立春王。名为条风。一名为凶风。王四十五日。东方震之气也。春分王。名为明庶风。一名婴儿风。王四十五日。东南方异之气。立夏王。名为清明风。一名弱风。王四十五日。南方离之气。夏至王。名为景风。一名大弱风。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   仲夏中央之气。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都四十五日。王皆同。在此仲夏者。非孟仲之仲也。   是天地之正中。五行之所会。四季之所同。其一节而火土二气王之分。夏数为二位。故为仲夏也。西南方坤之气。立秋王。名为凉风。一名谋风。王四十五日。西方兑之气。秋分王。   名为阊阖风。一名刚风。王四十五日。西北方干之气也。立冬王。名为不周风。一名折风。   王四十五日。北方坎之气。冬至王。名为广莫风。一名大刚风。王四十五日。由此四风之变。   而生八风。八风者。八方之风也。若从其乡来者。主长养万物。则人少病。若不从其乡来。   而从所胜来者。为贼邪。害于万物。则人多病。是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然。风之伤人。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瘫痪。或角弓反张。风者善行而数变。其病各异。   其名不同也。   中风者。凡风之伤人。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贼风。故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四季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伤于风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伤于风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输。亦为脏腑之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   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焉。是知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有风遇寒。则食不下。   遇热则肌肉消。而寒热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肥人有风。肌肉浓则难泄。   喜为热中目黄。瘦人有风。肌肉薄则常外汗身中寒。目泪出有风遇于虚。腠理开则外出。凄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水淋状。时如竹管吹处。此是其证也。在风遇于实。腠理闭则内伏。   令人热闷。是其证也。   肝中风者。人迎并左关上。脉浮而弦。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脏为肝。肝虚喜中风。   为类相从。故脉应在左关。肝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微苍。头目。左胁偏痛。嗜甘如阻妇状。筋急挛痹不伸。诊在目。其色青。心中风者。人迎与左寸口。脉洪而浮。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心虚因中邪风。乃子母相因。故脉应在左寸口。心风之状。多汗恶风。   色微赤。翕翕发热。喑不能言。饮欲食。食则呕。诊在舌。其色焦赤。脾中风者。人迎与右关上。脉浮而微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脾虚因中邪风。为胜克。故脉应在右关上。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薄黄。四肢怠惰。皮肉动。发热短气。不欲饮食。嗜卧如醉人。诊在唇。其色黄。肺中风者。人迎与右寸口脉。浮涩而短。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脏为肺。肺虚因中邪风。为乘克。故脉应在右手寸口。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皓然白。   口燥而喘。逆气肩息。身重背痛。面胀浮肿。昼瘥暮甚。诊在鼻。其色白。肾中风者。人迎与左尺中。脉浮而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为肾。肾虚因中邪风。为子母相感。故脉应在左尺。中肾风之状。多汗恶风。色如。面庞然浮肿。腰脊痛引小腹。隐曲不利。昏寝。汗愈多。志意惶惑。诊在耳。其色黑。胃中风者。人迎与两关上脉。并浮而大。以胃为水谷之海。纳五味。以滋养五脏。虚而中邪风。故其状。额多汗。饮食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张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则泄。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百壮。可服续命汤。贼风邪气所中。则伤于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归于六腑则为热。不时卧止。为啼哭。其脉坚大为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也。经络诸脉。旁支去者。皆为孙脉也。凡中风脉无不大者。非热也。暴风脉也。中风有冷热。阳病则热。阴病则冷。冷则用温风药。热则用凉风药。不可一概用也。凡中风皆不可吐出涎。人骨节中皆有涎。所以转动滑利。中风则涎上潮。咽喉中滚响。以药压下。涎再归骨节可也。不可吐出。若吐出涎。时间快意非久。枯了手足。不可不戒。小儿惊风。亦不可吐出涎。其患与大人同方。其发搐搦之时。不可捉住手足。捉住则涎不归。手足当不随。但宽抱之可也。凡中风涎潮于心。卒然中倒。当时扶入暖室中。扶策正坐。用好醋炭熏之。令醋气冲入口鼻间。良久。其涎聚于心者。自可收归。轻者即苏。重者亦省人事。惟不可吃一滴汤水入喉。如吃汤水。则其涎永系于心。终不能去。必成废人。不可不知。   凡中风。口开手撒。眼闭遗尿。声如鼾睡。发直吐沫。摇头上撺。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语。皆死证也。盖口开者。心气绝也。遗尿者。肾气绝也。   手中风口噤。脉迟浮者吉。急实大数者凶。凡中风浮缓为瘫痪。浮滑为风痰。浮实为风热。   浮细为风虚。不浮不沉。大小有力。息数调匀者。可治。虚细独大。独小迟者。不可治。口开者。心气闭绝也。遗尿者。肾气闭绝也。手撒者。脾气闭绝也。眼合者。肝气闭绝也。鼻鼾者。肺气闭绝也。备此五证。尤不可治。五证中才见一证。犹当审余证以救疗。盖以国中风。则眼合者多。痰止则鼻鼾者亦多。惟遗尿口开俱见为恶。心为五脏主。肾为一身根本。   诚不可闭绝也。   方   八琼丹   (出圣济总录)   治五脏中风。偏风贼风。偏枯手足不随。   硫黄水银(二味同结作沙子)曾青丹砂雄黄白石英紫石英铅丹玄精石胡粉(各一两)硝石(二两)以上十一味。各细研。入瓷盒盛。盒上留一眼子。外用六一泥固济毕。候干。以文火养一复时。后闭盒眼子。用大火烧令通赤。去火放冷。取出以纸裹药。地龙脑麝香牛黄天竺黄(并细研)琥珀虎骨(酥炙)甘草(炙)乌蛇(酒浸三日去皮骨炙)天南星(炮)天麻(各一两)白附子(炮)麻黄(去根节)干蝎(炒)官桂(去粗皮)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槟榔(锉)独活(去芦头)细辛(去苗叶)阿胶(打碎炒燥各一两)白术白僵蚕(炒)犀角(镑)羚羊角(镑)芎蝉蜕(去土)腻粉(研各半两)上除前焙研外。余捣研为末。再同研匀。炼蜜和捣一二千下。丸如小弹子大。每服一丸。   灵宝丹   (出圣济总录)   治诸中风。凡人生自幼稚至于老耄。率多因风而致   疾。或嗜食伤饱。或不食失饥。或渴而失饮。或饮而过量。或因五味之伤。或冒热冲   风。或大寒近火。或暴露湿。或刺损肌肤。扑伤肢体。或失节宣。或多嗜欲。缘此风趋   诸窍。或留一偏。遂使手足不随。言语謇涩。或痛连骨髓。或痹袭皮肤。瘙痒如虫行。   痹如铁石。或多痰好唾。或健忘多嗔。血脉不行。面色干瘦。久在床枕。起便须人。   语涩面浮。精神困耗。皆其证也。若积岁不愈。肢节不能运动者。但如法服十数粒即   效。亦有中风卒毙者。但心头未冷。取药五粒。以醋调摩脐中一千余遍。当从脐四面渐   暖。待眼开后。以热醋研下十丸。入口即活。凡病不问轻重。年月深浅。先以红雪通中   散三钱。茶调下。须臾更以热茶。投令宣泻一两行。便根据法煎姜豆汤下三粒。当以他人   热手。更摩所患处。须臾热彻。当觉肉内有物。如火至病所。一二百日内。及一年内。   风疾不能下床者。一服三粒。十服后。便可行步。如患至重者。每利一度后。隔日服五   粒。又住三五日。即更利不过三十粒。平复如故。若打伤扑损多年。每遇天阴疼痛。举   动不能者。可五七服。服此药多者。疾去后药力常在。其方如后。   丹砂(一两半研如皂子大绢袋盛。以荞麦灰下汁。煮三复时取出研如粉)硫黄(一两先捣研如皂子大绢袋盛以无灰酒煮三复时取出研如粉)自然铜(一两先捣碎更研如粉)雄黄〔一(半)两碎如皂子大绢袋盛以米醋煮三复时取出研如粉〕上四味。用有盖瓶子。先以金箔三片。铺瓶底上。便入硫黄。又以金箔两片盖之。次入雄黄。又以金箔两片盖之。次入丹砂。又以金箔两片盖之。次入自然铜。又以金箔三片盖之。以瓶盖合却。不用固济。于灰内坐瓶子。令稳。以火养三日三夜。第一日。用熟炭火半斤。围瓶子。去瓶子三寸。第二日。用熟炭火十两。去瓶子二寸半。第三日。用炭火一斤。去瓶子二寸。以火尽为度。候冷取药出。以纸三重裹药。于净湿土中埋。至来旦取出。更研令细。   磁石(醋淬一七遍捣研如粉)阳起石(研如粉)理石(研如粉)紫石英(研如粉)上四味。各三分。用有盖瓷瓶子。先入磁石。次入阳起石。次入理石。次入紫石英。其所入金箔。一根据前法。以盖合之。不用固济。用火养三日三夜。第一日。用熟炭火一斤。去瓶子三寸。第二日。用炭火三斤。去瓶子二寸半。第三日。用炭火半斤。去瓶子二寸。一日至夜。任火自牛黄龙脑麝香腽肭脐(酒刷炙)龙齿脑胫骨(酒涂炙令黄)上六味。各一两。捣罗石钟乳(十两以绢袋盛先以长流水煮半日后弃水别用水五斗煎取一斗留煮后草药外更留钟乳水三合磨生犀角三分)苦参远志(去心)巴戟天(去心)乌蛇(酒浸去皮骨炙)仙灵脾天麻(各一两一分)上七味。捣罗为末。以前钟乳水一斗。煎至七升。用生绢滤去滓。澄木香肉豆蔻(去壳)鹿茸(去毛涂酥炙)桂(去粗皮炙一两半)延胡索胡桐泪(各三分)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当归(切焙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末。以前钟乳汁四升。   煎至三升芒硝(一两细研)生地黄汁(一升)无灰酒(一升)童子小便(一升)皂子仁(一两半捣罗为末)上以地黄汁等。连前三升。计六升。贮锅中。于静室内。以文火养至一升。下金石药末在内。以柳木棍搅。勿令住手。稀稠得所。去火。然后入牛黄等六味。搅令极匀。即下皂子仁末。及磨下犀角水。以绵滤过。入在药内。研于钵内。以乳椎研三五千转。此药粘如胶。须用力研之。研讫。分为三分。内一分。入上件芒硝。别更研令匀。并丸如梧桐子大。此药三名。一名归命丹。一名返魂丹。入芒硝者。名破棺丹。如有中一切风。   牙关紧急。及尸厥暴亡者。以热醋研三两丸。灌在口中。下得咽喉中即活。如要常服。空心温酒下二丸。   七宝丸   (出圣济总录)   治中风涎潮。言语謇涩。精神恍惚烦闷。内有热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