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08 页/共 479 页
○纯德山城东北四十里。旧名松林山,兴献陵寝在焉。嘉靖十年,诏改今名。《志》曰:纯德山西南十里曰天子冈,又北三里曰九龙冈,横亘而西,即石城山也。《志》云:石城山,在府西十里。又府南半里有章山,或以为即内方山。○木山,在府治东一里,一名武陵。《春秋》庄四年,楚武王卒于木之下,即此。上有青泥池,一名青泥山。《三国志》:魏乐进与关羽相拒于青泥。祝穆曰:即此山也。考《乐进传》,进与羽相距于襄阳,或是襄阳之青泥河。
子母山府北百里。有二十二峰,大小相接,环列如屏。其相近者曰窄山,山势褊窄。又有仙潭山,高数百仞,上有仙潭洞。山口复有二山对峙,曰狮子山、象山,雄踞水口,为郡城之胜。○聊屈山,在府东五十里,接京山县界。山势突起,绵亘数十里。上有白鹿池,一名卢屈山。又有界山,在府东北八十里,接随州界,其相近者曰温峡山。两山对峙如峡,温峡河出焉,流入汉江。
关门山府西北百里。高耸岩,有石如屏,障塞山口,俨若关门。其上又有石凤洞,列石攒峙,如凤昂首,中容数十人。○城子山,在府东南百四十里。上有土城,亦昔时保聚处。《郡志》:今山在京山县东二十里。又盘石岭,在府东四十里,有上盘、中盘、下盘三岭,以石路盘曲而名。又桐木岭,在府东北七十里。
○汉江在府城西。上至襄阳七百里,下至沔阳七百里。自北而来,径石城西南,至沔阳、汉阳,流入大江。《水利考》:汉江旧道,逼近石城。嘉靖初,西徙沿山湾一带,去城渐远,水患日甚。其故在丰乐一带,旧有九龙滩、龙爬港、桐木岭、金花、熨斗等湖之分泄;至石城,则旧有城北湖、池河、殷家等河之注蓄。今皆淀淤,军民官庄,争垦为业也。又自石城而下,由蔡家桥、板桥湾、上下流涟、马公洲、小河口,以达于南河,迂回三百余里,土人总名之曰红庙堤,最为要害。考蔡家桥,旧有口通二圣套入湖,又有流涟、金港二口通枝河,达赤马、野猪等湖,由青树湾入军台港,分泄汉流,以故堤得无虞。今半堙塞,不可复疏。此嘉靖二十八年以来,有诸堤尽决之患也。详见大川及川渎异同。
直河在府北十五里。其水直入汉江,故名。俗讹为池河。府北三十里又有瓦埠河,流入直河。《志》云:池河,即《水经》所载枝水也。源出大洪山,西南流,经襄阳宜城县界。又有氵敖水,在府北六十里,合流而西南,注于沔水。
丰乐水府北九十里。源出大洪山,流经盘石岭,南入汉江。溉田甚广,岁赖以丰,因名。《志》云:丰乐河,为郡城津渡要口,常议设兵巡戍。嘉靖十八年,车驾南巡以及回銮,皆驻于此。又有穴河,在府南百三十里,有穴口镇。其水自汉江分流而东南,凡百余里,又东流至汉阳界,仍合汉水,入大江。又有蒿河,在府东六十里,府北六十里之洋子河流合焉。又寨子河,在府东五十里。又府东八十里有芹菜河,东北六十里有长河,俱流入汉江。又有殷家河,在府西北十五里,今堙。
臼水府东三十里。郦道元曰:出聊屈山,西南流入于汉水。臼口驿,以臼水而名也。《左传》定四年,楚昭王奔随,将涉成臼,即此。《志》云:臼水旧流入汉川县,入沌水。意臼水不一处也。今故道已堙。○溧水,在府西北。《宋史》:咸淳十年,蒙古陷襄樊,伯颜以大兵趣郢,至溧水,麾军径渡,溧水盖汉旁支川也。今堙。
城北湖府北五里。流通汉江。又卢γ长河湖,在府西南百二十里,其相近者曰赤马野猪湖。皆汉水回合处也。今俱掌于河泊所。又龙母湖,在府南三十里,相传有龙驰骛于此,本名龙骛河,水溢则通汉江。
藤湖在府东南。汉北诸水所溢也。蒙古伯颜袭郢,不克,获俘民,言沿江九郡精锐,皆萃于二郢,若舟师出其间,骑兵不得护岸,此危道也。不若取黄家湾堡,东有河口,由中拖船入藤湖,转而下江,仅三里。伯颜从之,郢州遂危。○泉子湖,在府东。伯颜由藤湖入汉江,趣郢城。郢州将赵文义来追,战于泉子湖。文义败绩,伯颜进至城南之沙阳,而郢城之师溃。
金港府南一里。源出木山,流里许,入汉江。宋尝于此采金。今塞。又龙凤港,在府南四十里。汉江之支流也。○龙池泉,在府东三十里。溉田百顷,其相近者又有猪龙池泉。又府东九十里有双泉,俱有灌溉之利。《志》云:府南二十里有五龙堰,府北三十里有莲花堰,俱堰水灌田,各数百顷。又有洗罗陂,亦在府北三十里。府南四十里又有竹陂。
○塘港关府南三十五里。府西北十五里有直河关,今亦名池河关。又府南有南津关。皆有官兵戍守。《志》云:南津关,旧有富水递运所,万历中废。
贾堑镇在府西南。唐乾符四年,王仙芝寇荆南,时汉水浅狭,贼自贾堑渡,径至城下,攻陷罗城,焚掠而去。又黄家湾堡,在府南三十里。伯颜攻郢不克,从俘卒言,遣军袭黄家湾堡,拔之。诸军破竹席地,荡舟由藤湖入汉,是也。○郢东马驿,在府东七十里。又府北六十里有丰乐驿,在丰乐河滨。城南又有石城水驿。又南百二十里有臼口水驿。《志》云:长寿县东三里旧有田城驿,北六十里有马安驿,明初,与县俱废。又石城驿,嘉靖十年,改石城水马驿。鱼料驿,嘉靖十八年,改丰乐河水马驿。
京山县府东百十里。东至德安府应城县百里,南至景陵县百里。汉为竟陵县地。后汉为竟陵、南新市二县地。晋因之。皆属江夏郡。惠帝时,析置新阳县,属竟陵郡。宋、齐因之。梁置北新州治焉,并置梁宁郡。西魏改州曰温州,县曰角陵。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改县曰京山,属安陆郡。唐初,复置温州。贞观中,改为郢州治,寻还属郢州。宋因之。宋末,移治汉滨。元复旧,属安陆府。明初,属安陆州。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一里。
○南新市城县东北百里。楚新市邑。《秦纪》:昭襄八年,使将军芊戎攻楚,取新市。王莽时,王匡兄弟举兵于此,刘伯升收新市、平林兵讨莽,是也。光武即位,置南新市县,属江夏郡,以常山郡有新市县也。晋因之,仍属江夏郡。宋改曰新市,属竟陵郡。齐、梁因之。西魏改新市曰富水,又置富人郡治焉。隋初,废郡,县属温州。大业初,属安陆郡。唐初,仍属温州。贞观中,属郢州。宋省入京山。《志》云:唐富水县,在今县北七十里。其地平坦,可容千家,盖唐移县治此。《水经注》新市治杜城。杜佑曰在今富水县东北,是也。《寰宇记》南新市在京山县南三十里,误。《承天志》:富水废县,在京山县城北九十里,宋乾德二年废。
盘陂城在县西。西魏置盘陂县,属梁宁郡。隋初,属温州。大业初,废入京山县。或云:县盖置于钟祥县盘石岭下。○三王城,《寰宇记》:在县北九十里大阳山之麓。王莽时,王匡、王凤、王常屯兵于此而名。
○张良山县北八里。峰峦高峻,草木秀美,峭壁间有一横径,多马迹,俗传子房曾息兵于此。山阴有马跑泉,相传关壮缪驻兵处。山无水,士卒患渴,马跑地而得泉,至今民资灌溉之利。又胜境山,在县北三十里,峭特为境内之胜。又火门山,在县北八十里,相传光武夜举火度兵于此,因名。
大洪山县北百二十里,与随州接界。《志》云:山周百余里,上多奇胜。东瞩安、鄂,西眺襄、邓,南望江汉,一览可尽。山半有龙斗崖,其北有黑龙池,山南有白龙池,、漳诸水皆源于此。今详见随州。○天门山,在县南八十里。二石相对,中一径通明,若天门然。又中盘山,在县东百五十里,石径盘绕,道经其中。
关王岭县北百里。上平如掌,有球场及故城垒。○观音岩,在县东二十里。顶有飞泉瀑布,流分四派,溉田数百顷。又仙女洞,在县西南三十里,岩谷竞秀,泉脉交通,峭壁插天,水纡如篆,洞有石门,中多奇胜。
○县河在县治南。县境西北诸水皆汇于此,下流至景陵县蒿台湖入汉江,夏秋涨溢有淹田啮城之患。嘉靖中,因筑堤障之。《水利考》:县去汉江差远,水患少,惟上接钟祥一带,下有小河、南河、紫金潭、拖船埠等处,直抵景陵界,地势卑下。嘉靖三十年来,钟祥官庄及荆州右卫之堤决,遂冲入拖船埠等六十余处,连岁屡筑屡决,此唇齿之患也。今有汉江堤,在县南,长百余里。○撞河,在县东北八十里,源出大洪山白龙池。俗传有白龙撞石开此河,因名。下流至汉阳府汉川县,入汉江。或曰:即富水也。《寰宇记》:富水亦出大洪山,下流入应城县界,有大小富水,亦曰大泌水。又有杨家河,亦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志》云:源出大洪山黑龙池,下流入应城县界。
ㄛ水县西南八十里。源出县西七十里之磨石山,下流合县前河,通于汉江。或以为即春秋时之雍ㄛ。《左传》定四年,吴败楚师于雍ㄛ,三战及郢,即此水也。又县境有汊ㄛ、漳ㄛ、ㄛ,说者以为即《禹贡》之三ㄛ,皆与景陵接界云。今亦湮。○温汤水,在县南十五里,灌溉稻田,其收数倍。西魏因以名州。流合县河入汉江。又泗水,在县西南百八十里,南去汉江十里,水溢而汇曰泗水,亦名泗汊湖。隆庆六年,议开泗港以杀汉水,即此。又县南七十里有土墙湖,下流通于泗水。
五泉县西五十里。泉有五穴,涌如鼎沸,灌田甚溥。《寰宇记》:五泉发源于县西北百里之横岭。又氵敖水亦源于此云。○新罗泉,在县北七十里,旧有新罗国僧居此,因名。泉流溉田,民甚便之。《寰宇记》:县北九十里之石人山,新罗泉发源处也。又师古泉,亦在县北七十里,泉自山顶飞流,声闻四五里,灌田甚多。又珍珠泉,出县南七十里大迹山,水沸如珠,流为青水,居民筑堤潴水溉田。
○曹武市县东四十五里。曹操侵孙吴时过此。又县北五十里有武台,枕山临水,相传亦操屯兵处。○办顿市,在县西北九十里,亦名办顿村。相传汉光武曾顿宿于此,又关壮缪亦尝驻焉。一名卓刀市。
皂角镇县东南七十里,接景陵县界。《寰宇记》:地多丘陵及皂角树。西魏因以角陵名县。《志》云:县旧有东廊驿,万历八年革。
潜江县府东南八十里。西南至荆州府二百七十里,南至荆州府监利县百五十里。汉竟陵县地。唐大中间,置征科巡院于白γ镇。宋初,亦曰安远镇。乾德二年,升为潜江县,属江陵府。后因之。明嘉靖十年,改今属。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
○潜江旧城县西四十里豆子湖南。宋初,置县于此,寻移今治。《志》云:县本治道隆乡,以水患,迁于斗堤。是也。又余潭城,在县西七十里棠林冈,相传关壮缪守南郡时筑。
○潜水县东一里。所谓汉出为潜也。又县东二里有洛江河,流入沔阳州。县东三十里有芦γ河,即汉水分流处。《志》云:汉水自石城北三十里,分流为芦γ河,经县东南,复入于汉,故名潜江。潜水复入汉处,曰上新口、下新口。又东南自排沙渡东流,为深江。又南流为恩江。皆弘治及嘉靖中所浚以分泄汉水者也。后或通或塞,下流入沔阳州界。
太平湖县北六十里。相近者曰郑家湖。又县西北百里曰青阳湖。又后子湖,在县东三十里,其相近者曰东白湖、西白湖。又枝江湖,在县西南十五里。其在县西南五里者曰陆家院湖,皆汉江支水汇流处也。○沱埠渊,亦在县西南五里。又县南三里曰马市潭。《志》云:江水溢出为沱。今江水自郝穴口溢入东北,径三湖、芝江湖,至县南为马市潭。潭北有沱埠渊,县东有池曰南池、北池。县北有湖曰太平,西有湖曰青阳,南有湖曰东白、西白,及陆家渊,俱沱水所注。今县治在斗堤,周广七百二十八里,皆重湖也。
高氏堤县西北五里,五代时高氏所筑。起自荆门州绿麻山,至县南沱埠渊,延亘一百三十里,以障襄、汉二水。后屡经增筑,今县境凡有八堤,高氏堤而外,曰莫家潭,曰夜汊口,曰白γ垸,曰江汊垸,曰班家湾,曰车老垸,曰太平垸,多至六百余丈,少亦百余丈,皆冲决要口也。《水利考》:县背重湖,民往往各自为垸,南则陶湖、牛埠,北则太平、马猖,西则白γ、咸林,东则荷湖、黄汉等,凡百余垸,俱环堤而居。明初,修筑各垸堤塍。又有潭子湖、四港、甘心口各枝河分杀水势。嘉靖三十九年,诸堤半决,枝河更多湮塞。夏秋涨溢,大为民害。隆庆二年,兴工修筑,患始杀。其马家垸决口,在景陵境,而害在潜江,备尤不可不预者也。○里社堤,在县南,有里社穴,西南通江陵之漕河。宋乾道七年,湖北漕臣李焘修潜江里社堤,是也。
○白γ驿在县北。明初置驿于此。万历九年,革。《志》云:县境要险,有班家湾、浩子口,防御最切。其拖船埠,近沔阳州界,哨守犹易。而蚌湖、芦γ头,亦为巡警处。盖其地皆接通江汉,盗贼易于出没云。
附见:
兴都留守司在府治东。嘉靖十八年置,辖显陵,承天、沔阳三卫。○承天卫在府治西北。洪武初,置安陆卫。嘉靖三年,改为显陵卫,以护陵寝。十六年,置于城东北十里,环列十营,巡守护卫,而改显陵卫为承天卫。
荆门州府西南九十里。东南至沔阳州二百九十里,南至荆州府一百八十里,北至襄阳府二百七十里。
春秋时楚地。汉为南郡地。后汉因之。晋仍为南郡地。隆安五年,析置长宁、武宁二郡长宁郡治长宁县,武宁郡治乐乡县。宋泰始中,改长宁郡曰永宁。齐、梁因之。西魏改置基州及章山郡。隋废属荆州。唐武德四年,复置基州治章山县。七年,州废,属荆州。贞元中,属江陵府始置荆门县。五代时,高氏置荆门军治当阳县,寻废。宋开宝五年,复置军治长林县。熙宁六年,军废。元三年,复置。端平三年,移治当阳县。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荆门府十五年,复治长林。天历初,降为州。明初,以州治长林县省入编户六十三里,属荆州府。嘉靖十一年,改属承天府,领县一。今属安陆府。
州环列重山,萦绕大泽,西控巴峡,扼其咽喉;东连鄢、郢,为之襟带,信荆楚之门户,实襄、汉之藩垣。唐之中叶,而荆门始建荆门县置于贞元二十一年。迄乾符五年,王仙芝寇乱荆南,襄邓帅李福驰救,败贼于荆门。明年,黄巢自江陵趣襄阳,襄阳将刘巨容等扼之于荆门,伏兵于林中,大破之。当是时,巨容无养寇之心,贼党且歼矣。然则荆门者,诚铃束之要地也。宋嘉熙之际,以荆门为次边,而城垣未备。陆九渊知军事,谓军居江、汉之间,为四集之路,南捍江陵,北援襄阳,东护随、郢之胁,西当光、化、夷陵之冲。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胁腹心之虞。由唐之湖阳湖阳,见河南南阳府唐县以趣山,则其涉汉之处,已在荆门之胁。由邓之邓城以涉汉邓城,见襄阳府,则其趣山之处,已在刑门之腹。自此之外,间道之可驰,汉津之可涉,陂陀不能以限马,滩濑不能以濡轨者,所在尚多。自我出奇制胜,徼敌兵之腹胁者,亦正在此。虽四山环合,易于备御,而城池缺然,将谁与守?因请于朝而城之。嘉熙中,孟珙图复襄阳,谓必得荆门,然后可以出奇兵。盖九渊实先发之矣。
○长林废县今州治。汉编县地,属南郡。东晋隆安五年,置长宁县,为长宁郡治。宋泰始中,以长宁郡名与文帝陵同,改为永宁郡,而县如故。齐、梁因之。隋郡废。开皇十八年,改长宁曰长林,属荆州。唐因之。宋为荆门军治。元为州治。明初省。今州城,因宋嘉熙中故址修筑。弘治末,圮于水,寻复增修。周六里有奇,有门四。
荆门城州东北六十里。本长林县地。唐贞元二十一年,析置县,属江陵府。乾符五年,贼王仙芝寇荆南,山南东道帅李福驰救,至荆门,遇贼,奋击败之。时仙芝已陷江陵、罗城,焚掠而去。六年,黄巢自江陵焚掠而北,襄阳将刘巨容、曹全等扼之于荆门,大破之,即此。唐末废。《志》云五代高季昌更荆门县为军,非也。盖因荆门旧名耳。又云荆门故城在州东南一里东山下,误。又长林城,在州西三十里。晋隆安中,分编县地,置长林县,属武宁郡。齐、梁因之。隋开皇十一年,省入长宁。十八年,遂改长宁为长林。《元和志》:晋置长林县,以其地有栎林长坂云。又绥安城,在州北。晋末,桓玄置绥安郡,寻省为县。宋初,省入长宁。
乐乡城州北八十里。汉若阝县地。晋隆安五年,桓玄以沮漳降蛮置武宁郡,又立乐乡县为治。宋以后因之。梁大宝二年,侯景攻巴陵,岳阳王与湘东王绎为难,闻之,遣军据武宁,声言赴援江陵,寻引去。承圣三年,王琳为广州刺史,琳意欲为雍州,镇武宁,为国御捍。盖自武宁以北,即为襄阳界。时荆雍之隙方深也。未几,引魏军袭江陵,魏军济汉,袭武宁,克之。遂长驱向江陵,江陵下,置若阝州于此。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竟陵郡。唐武德四年,仍置若阝州。八年,州废,县属襄州。天三年,朱温将杨师厚击江陵,至乐乡,荆南牙将王建武迎降。五代周并入宜城县。宋为乐乡镇,属长林县。今有乐乡镇巡司。
章山城在州东北。本长林县地。西魏置绿麻县,兼置上黄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基州。大业初,改县曰章山。又西魏置丰乡县,并置基州及章山郡。开皇七年,郡废。大业初,州废,皆属竟陵郡,后废。唐武德四年,于长林东北百二十里置基州及章山县。七年,州废,以章山属郢州。州复废,改属荆州。八年,省入长林。《一统志》:基州城,在内方山东北马良口,按嘉靖十八年,以马良望乡益钟祥县,今盖在钟祥界内。
编县城在州东。汉县,属南郡。后汉因之。晋、宋以后,仍属南郡。萧梁末,废。亦谓之编都城。《都邑考》:州治东东山,顶平旷,号太平顶,上有楚望亭,汉编县所理也。恐误。○荆台城,在州东六十里。梁置安居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昭立,属荆州。大业初,改曰荆台,寻废入当阳。《志》云:州南六十里有宛城,盖南北朝时侨置县也。又有李家市城,在州东南百七十里,五代时高氏筑。
那口城在州东南。《春秋》庄十八年传,楚武王克权,权叛,迁权于那处。及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杜预曰:编县东南那口城,是也。《史记》:周公辅成王,封其弟季于冉。孔氏曰:冉,亦作,或作那,皆读曰然,今那口也。《志》亦谓之权国城。
○东山在州治东南一里。一名东堡山。州西三里有西山,亦名西堡山。又蒙山,在州西一里,两山对峙,如峨嵋然。麓有蒙惠二泉,旧名泉子山,一名象山。又屏风山,在州西北四里,绝顶平衍,中有二泉。宋绍兴中,州民结庐其上,为拒敌计。开禧初,郡守李直炳徙居焉。○荆门山,在州南五里,其西又有虎牙山,相去五里。二山本在宜都县,因州名传讹也。又灵鹫山,在州北三十里,有龙洞,深五里,泉石甚胜。
内方山州东南百八十里汉江之上。《禹贡》所云内方至于大别者也。一名章山,又名马仰山。《志》云:马仰山有二,一在州北三十五里。又有鸡头山,在州北六十里,最高。谚云:鸡头、马仰,去天一丈。鸡头相接者曰大明山,皆有泉石之胜。或以鸡头山即《括地志》所云之章山也。○象河山,在州北七十里。上有城垒,势极险峻。下有泉,是为象河。又中城山,在废乐乡县西南。上亦有城,极险峻。又绿麻山,在州东南百三十里。宋末,吕文焕遣都统边居谊筑绿麻城,城盖在山下,俗亦名桃李山。
长坂在州西北。李巡曰:高峰山坡曰坂。后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入荆州,先主将南保江陵,操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轻军到襄阳,一日夜行三百余里,追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走,使张飞将二十骑拒后。胡氏曰:长坂,在当阳县东南百二十里长林城北。《城邑考》:长林城北有栎林长坂,即曹操追先主处。盖长坂起于当阳之北,而接长林之境矣。○太子冈,以州北五十里。元文宗自潜邸归即位,尝驻此,因名。
○汉水州东九十里。自钟祥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潜江县界,谓之沔水。先主败于当阳长坂,济沔,与刘琦俱到夏口,即此处也。《水利考》:汉水入州境,不至冲泛者,东赖王家堤,东南赖绿麻堤以障之也。其堤防要害,全在沙洋镇一带。此镇控荆门、江陵、监利、潜江、沔阳五州县之上流。汉水自绿麻口直冲沙洋,北岸旧有堤,接连青泥湖新城镇,由沈家湾诸处至潜江界,凡二十余里,惟沙洋堤势独宽厚,军民廛居其上。嘉靖二十六年,堤决,汉水直趣江陵龙湾寺而下,分为支流者九,于是下流州县,俱被氵没。二十八年,有司修筑失宜,未几,复决。旧江身渐狭,南北相对止二十余丈。决口东西相对约三百余丈,反为正派,几不可复障而东矣。隆庆初,改筑高厚,水患始少。但此堤与红庙堤相对,虑红庙水涨,居民每欲盗决以泄水,备不可弛也。
直河州东南百二十里。又东南三十里有平塘湖河流合焉。又南流入于三湖,东合沔,一名直渠。溉田百顷,长而且直,因名。又权水,在州北。《志》云:权水出西蒙诸山,东北流经太子冈,会流为曹将军港。唐曹全、刘巨容败黄巢于此,因名。下流径内方山西,又东南径古权国城,又东入于沔。又官堰河,在州北百里,其地有台山,河源出焉,东入汉江。
建水州北百三十里。一名氵建水。梁太清末,萧自襄阳攻江陵,会其将杜等叛袭襄阳,弃粮食铠仗于氵建水而还。明年,西魏将杨忠救,乘胜至石头,将趣江陵,湘东王绎遣使说忠,忠遂停氵建北。大宝二年,岳阳王以侯景攻巴陵,遣其将蔡大宝军武宁以规江陵。湘东王绎遣使谓曰:君忽顿武宁,即当遣劲甲顿氵建水,待时进军也。氵建水,盖襄阳江陵之襟要矣。亦名建阳河,又名杨水,亦名大漕河。流入江陵县界。
云梦泽在州东北。旧盖与德安府之云梦相连。《汉志》注:编县有云梦官。又今州西北四十里有云梦山,或以为云梦之浸旧至于此。今湮。○藻湖,在州东北百十里,州东北百三十里有后港,合诸陂泽水,东流入焉。又有长湖,在州北百六十里。屯湖,在州东九十里。又州东马良村有马良湖,东南百里有藤湖,百七十里有乔母湖,百八十里有蒿台湖,皆流汇于汉江。
蒙惠二泉州西二里。源出蒙山之麓,分二派,北曰蒙,南曰惠。蒙泉常寒,惠泉常温。宋知州彭乘引为三沼,合流至竹陂河入汉江。居民分引溉田,甚赖其利。《志》云:州东九十里有百顷山,有温冷二泉,溉田百顷。又州北二十里有南泉,源出灵鹫山,溉田数百顷。○盐井,在州北九十里,产盐,味苦。
○东关州北一里。宋末,设以御敌。又西堡寨,在蒙山上。元末,乡人筑以御寇。又有东寨,《志》云:在州南二百里,亦元末御寇处。
沙洋镇州东南百四十里。亦曰新城镇。宋末,吕文焕将边居谊筑新城于此,因名。今有巡司戍守。又建阳镇,在州南九十里,有巡司,并置建阳驿于此。州西北百二十里有仙居镇,以近仙居山而名。峰岩险峻,为往来要道,置巡司纠察。丽阳驿亦置于此。其相近者又有鱼料水驿,《舆程志》云:两驿皆在州北百二十里。由襄阳而南,此其孔道也。又有石桥驿,在州北六十里。州城北曰荆山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