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49 页/共 479 页

瑞金县府东三百八十里。东至福建汀州府百里,西南至会昌县百六十里,东北至石城县百四十里。本雩都县地。唐天元年,杨行密析雩都,象湖镇之淘金场,置瑞金监。南唐保大十一年,升监为县,仍属虔州。宋因之。元大德初,改属会昌州。明初复故。《城邑考》:县旧有城,元至政十三年修筑,周不及二里。二十三年,城归于明。明年,增修。成化中,以砖石,周五里。正德元年增筑,九年、十三年及嘉靖十九年,皆以雨圮修复。二十年、三十七年,复缮筑。隆庆四年、万历十四年以后,相继修治。城周十里有奇,编户八里。   ○铜钵山县西北五十里。岩高耸,虽天气晴朗而烟雾常幂其顶,举目千里,下有井曰龙井。又陈石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岩深广十丈余,上有将台,有兵寨,内有剑门、九曲洞、龙湫、龙池诸胜。相传陈霸先尝寄迹于此,因名。○石门山,在县西四十里,巨石峻峭如门,止容一骑。   北隘岭县东北七十里,接福建长汀县界。又大隘岭,在县东二十里,路通闽广。   ○绵江在县治东南。源出陈石山,流五十里至县前,合贡水。又合乌村智水、铜钵山灞水、罗田浮图水,流入会昌及雩都县境。《一统志》:绵水有二源:一出福建汀州府界白头岭,一出陈石山,合流入贡水。○源水,在县城东,或曰即绵江支流也,经城东南,复合绵江。   ○瑞林镇在县西北八十里,与宁都县接界。有巡司,防雪竹岭,黄土坳之险。又湖陂巡司,在县东北,防鹅公东、黄竹岭之险。《志》云:鹅公岭厄,路通石城,高险难以屯兵。○黄沙隘,在县东南,路通汀州,平坦可以据守。其在县东境者,大约有车断、陈A2、日东、黄竹、湖陂、平地六隘,皆路出长汀等县之道。其桐木、新中、新径、塔径、桃阳五厄,则东南出武平之道也。皆骑岖险仄,防守甚难。又有桃阳东、卢公坳等隘,亦在县东南,为长汀、武平必由之道。县北之罗屋、寒鸡山,为宁都、石城接壤之所,去县险远,防虞不易。   古城镇《舆程记》:县东南水行四十里至古城,又陆行五十里至汀州府。   龙南县府南四百十里。东南至广东和平县二百二十里,南至广东河源县三百十里,西南至广东翁源县三百里,西至广东始兴县二百三十里,北至信丰县二百七十里。唐信丰县地,天宝初置百丈镇,寻曰虔南镇。五代时,杨吴曰虔南场。南唐保大十一年,升为龙南县,以在百丈龙潭之南也,仍属虔州。宋因之。宣和三年,曰虔南县。绍兴三十二年,复曰龙南。元至元二十四年,并入信丰县。至大三年,复置,属宁都州。明初复故。《城邑考》:县有土城,宋隆兴元年创筑,周不及二里。明成化初增修,以砖石,以御粤寇。弘治元年,闽寇犯境,复缮修防御。明年,增葺。正德七年、九年、十三年,皆经营治。嘉靖三年,霖雨城圮。十年始修复。万历三年以后,屡经营缮。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五里。   ○灵应山县北二十五里。冈峦重复,吞吐烟云,望之如列画,屏山艰水,昔有僧飞锡得泉,因名。○清修山,在县南四十里,高千仞,上平坦,登高四顾,迥出尘俗,泉石林竹,俨若洞天,因名。又上皇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势高耸,林木森郁。其南五里曰油瓶山,路自上而下,平临溪滨,中有岩洞,左钟右鼓,亦名钟鼓岩。《志》云:县南五里有芙蓉山,以高秀如芙蓉而名。又南三里曰五公山,五山并列,朝拱县治。   君山县南七十里。下有古城濠堑,巨石峭壁,疑昔人拒寇处。县南百里又有归美山,高数百丈,四面岩险,中有自然石城,周三百步。左右石峡,皆高五六十丈,势若双阙,一名神阙山。亦名龟尾山,以与龙山相对,俗谓之龙头龟尾。又帽山,在县南百五十里,以圆耸得名。相接者为银山。○冬桃山,在县西南二百里,上多桃树,经冬始熟。下有溪流,名桃川。冬桃隘在其上,东通和平,西通始兴,据险当关,可制三面,向设官兵更番戍守。其相接者曰大岳山,亦高险。《志》云:县西南八十里有三指山,三山如指并列。相近者曰松林岩,中宽广,岩背有峰卓立,半壁间开一窍,时平则闻鼓乐声,将乱则闻钲角声。   樟山县西百五十里。两山相夹,险厄可守,樟木径厄在其下。又水尾山,在县西百二十里,高百丈,林木蓊然,横于江水之尾,因名。县西四十里又有尖子山,尖入青冥,群山莫及。《志》云:县西七十里有葛溪山,下临溪水。又西十里为金竹山,山多竹。○障川山,在县东百里,一名水口山,怪石磊落,麓盘三江之口。   玉石岩县北五里。有石莹如白玉。山半有洞,广数十丈。宋太宗赐书百二十卷,邑人依岩建阁藏之。旁有巨人迹,下有玉迹寺。治平间,赐额曰普和。此为上岩。岩后层层深入,登高台,有大窦通天,亦谓之通天岩,空阔明爽。明正德十二年,督臣王守仁平龙川氵利寇,班师作《平南记》,刻于洞壁。此为下岩。下岩之后有洞六七,视二岩尤胜。○油潭岭,在县东南百三十里,抵龙川县界。《志》云:县南二十五里有<页>岭,八十里有菖蒲岭,下有涧,俗讹为婆岭。百五十里有大小白岭,或谓之南北岭,接广东乳源县界。又黄牛石,在县南百里,溪涧错流,俱合于桃水。   ○桃水在城西。源出冬桃山,会岳山、银山、马坑、黄牛石、南北岭、<页>岭、帽山、筋竹山、三指山、尖子山、婆岭、樟木岭、水尾山、葛溪山诸水而北流。《志》云:县有濂水、渥水,皆会溪涧诸流,至县北二十里与桃水合,谓之三江口。水北流,经信丰县为桃江。《通志》:三江水中有大龙滩,飞遄急驶,如建瓴然。操舟者以善没为业。○写源水,在县西北二十里。《通志》云:源出峰门犁壁山,合上平岭、鹞岭、窑坑诸水,至写口溪入三江口水,或以为即渥水也。犁壁,《郡志》作犁鼻,在县西三十里。又廉水,在县东北。《通志》云:源出安远县,合黄土岭、程岭、约溪、横冈诸水,北流入三江口。《郡志》:黄土岭在县东南四十里,程岭在县东南八十里。盖即濂水矣。   ○南埠隘在县东南上蒙保,密迩氵利头、岑冈,旧称厄塞。又樟木厄,在县西大龙保之樟山下,路出始兴。又横冈隘,在县南太平保。《志》云:隘南通氵利头,西通翁源、龙川,山径崎岖,带以回溪,仅容一马,可谓天造地设之险。县西南新兴保又有冬桃厄,在冬桃山上,与乳源县接界。皆设兵戍守处。   石城县府东北四百六十里。东至福建宁化县九十里,东南至汀州府百九十里,北至建昌府广昌县百五十里,西至宁都县百里。本宁都县之石城场,南唐保大十一年,升为县,以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名,仍属虔州。宋因之。建炎末,始筑土城。明洪武初,增修,寻圮。正统间,为闽寇所陷。成化二十三年,复修筑,以御闽寇。弘治四年、十八年,皆增修。正德六年、十年、十三年,皆经营缮。嘉靖三十五年,洪水城坏,旋复修完。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九里。   ○西华山县西五里。旧名乌石嶂,高千仞,俯视城郭。相接者为五龙岩,两崖奇峭,潭倚山隈,相传五龙窟其中。《志》云:县南六十里有中华山,一名凿龙山,产佳茗。○廖家山,在县东三十里,峭峻幽邃,人迹罕到。又赖家山,在县南七十里,跨汀州瑞金境,上有三峰突立。   牙梳山县北百里,盘踞广昌及宁化二县境。有三十六面。元时有蔡五九者,聚为巢穴,元兵讨之,不能克。今寨址犹存。○大夫嶂,在县西北十五里,中凡三十六岩。宋崇宁中,进士陈邦光居此,因名。   洪石岩县南四十里。攀磴而入,石门宽衍如屋,有甘泉涌出。其北曰倒岩,转而南为狮子岩,四面峭壁,路止一线。又通天岩,在县南十五里,石壁峻峋,深若巨室,登其巅,方平若原。○笋石,在县东十里,高百余丈。其山皆石,望之若丹霞。又石梁,在县南三十里,两石夹涧,上架修梁。一名仙女石,以秦汉间仙姑刘瑶英得名。   ○灞水在县城东南。源出县东八十里之遥岭,合境内古文江诸水,西南经灞口,入宁都县界,会虔化水入贡水。又琴水,在县东,源出县东北鹰子冈,南流入灞水。○鱼骨氵祭潭,在县东七十里万山间,石崖倒垂,小潭深靓,岩上飞瀑,下蔽潭口,称为奇胜。   ○捉杀寨在县西。有巡司,明初置。本在县北,嘉靖初移于此。又探石寨,在县西南十里。两寨对峙,各有石磴,绝处用木梯,顶开石门。元末避兵处。又石耳寨,在县西南十五里,形势陡绝,旁有石磴,顶有石门,亦元人避兵处也。○赖家寨,在县西南四十里。寨险峻,悬木梯数丈,半崖有石磴,扪萝而上,可容数百人。元末乡人避兵于此。   镇淮堡在县东南,地名淮土。蹊径旷僻,通长汀、宁化,向为盗薮,因置堡设兵,防御攸赖。又县东南百里有古楼东之三途朗村,系汀州府界,旧亦为盗薮。明嘉靖末,屡犯县境及瑞金诸处,官兵讨平之。○南岭厄,在县北。又有坝口、羊二隘,皆通广昌之道,而南岭尤为要厄。又站岭隘,在县东十五里,接宁化县界。西有铁树隘,路通宁都县。县南九十里有蓝田隘及秋溪隘,路出瑞金县。《志》云:县有义丰场。《宋国史》:天圣四年,虔州石城产银,置义丰场。是也。   定南县府东南四百六十里。东北至安远县百二十里,东南至广东龙川县五百十里,南至广东和平县九十里,西至龙南县九十里,北至信丰县二百四十里。本龙南、安远、信丰三县地。明隆庆元年,抚臣吴百朋剿抚下历、高砂二巢,奏置县。二年,始设定南县,仍属赣州府。三年,筑城于高砂之莲塘,周二里有奇。万历五年,改拓。九年,淫雨城坏,寻复修筑。崇祯十三年,复营治。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里。   ○文昌山在县治东城内,旧名高寨冈。乱时居民尝于此避寇。又三台山,在县南隔河,三峰横列,中一峰突起,下有小山如印,亦曰印山。又西华山,在县西郊外三里,道达龙南及赣县,为往来憩息处。又龟尾山,在县西四十里,与龙南县分界,高约七八里,称为幽胜。○太湖山,在县东北五十里,高数百仞。县北四十五里又有神仙岭,发脉于此,皆耸秀,为邑境之望。明嘉靖末,抚臣吴百朋破贼于岭下。   杨梅山县北百里。为县境要隘。明嘉靖四十五年,贼魁赖清规等为乱,郡守黄单骑入下历招抚之,贼防稍懈。抚臣吴百朋督参将蔡汝兰等进兵,首破杨梅牌,断贼右臂,遂夺神仙岭。贼惧,退保铁炉坑,败奔樟木岭,复败,东走入粤境。官兵追至九曲水,会水涨,贼溺死甚众,获渡者趋入羊石、铙钹二寨,又径奔铜鼓嶂。铜鼓为广东龙川县地,向为贼薮。既而官军破羊石、铙钹二寨,旋破铜鼓,贼夜走葫芦洞,不能达,还奔匿苦竹嶂林中,遂自杀。高砂渠谢允樟悔罪来降。于是置今县。铁炉坑、铙钹寨诸处,俱在广东龙川县境。九曲水,在县东南,亦接龙川县界。   程岭县西北六十里。水分二流,与龙南县接界。又指挥嶂,在县东四十里,嶂高峻,而中平洼,有窝可容数千人。元时尝有指挥屯兵于此,因名。瀑布悬流,可供游赏。又华竹嶂,在县东七十里,顶有长流水,莫知其源,山下田资其灌溉。县东百十里又有苦竹嶂,草木蒙丛,苦竹尤多。○五虎岩,在县城东南,接和平县界。《志》云:县城南隔河不一里,以山顶分水为界,即和平县境,为江、广分疆处。   岑冈县西二十五里,与龙南及广东和平县接境。旧为贼薮。明嘉靖三十年,贼李鉴招集益众,遂肆猖獗,官军进讨,贼保据岑冈大巢。官兵攻围急,贼溃围走,官兵追败之于东坑,又败之于青草洲、梅子山、五花嶂诸处。贼走入翁源县境,据险固守。官军四合,贼不得逞,遂谋遁。官兵败之于沙木、于铅厂、于关田、于寒峒、于峡径,贼势蹙。会有潜谋通贼者,贼得逸去。明年,贼自岑冈退据沙溪,官军复败之。既而袭官军于稳下,官军稍却,寻以势蹙来降,于是岑寇始平。万历十四年,和平盗李珍等复据岑冈作乱,以上陵为巢,官兵讨之,由下河桃树坳进,直至贼巢,平之,因设岑冈营。东坑诸处皆在龙南、翁源县境。稳下,在南安府大庾县。上陵、下陵亦在县西南数里,与和平县接界。   ○九洲河县东北百里。会高砂横江,下历杨梅诸水,流入广东龙川县界。中有廉子、曲滩、鹅叫三滩,滨河有猪婆岩,皆峻险。○员鱼溪,在县东北百里,源出南坑坳之分水,会龙头岭下诸水,流入信丰县界,经龙洲及内江渡,会大河。大河,即桃江矣。《志》云:龙头岭下水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又有角坝水,在县北六十里,出县东七十里院径山。县北七十里有城门水,其地有石壁如城门,水出其中。又有咸水、径水,亦在县北七十里,亦出南坑诸水。俱流经咸湖,会龙南桃水。   ○下历镇县东四十里。有巡司,明洪武初置。本隶龙南县,成化二十三年,以闽寇数犯龙南、安远,因增兵防守。嘉靖四十五年,抚臣吴百朋平下历逋贼,拨官兵镇守,以御岑冈余盗,因筑砖城,周里许,遂移巡司于城内。后镇守官兵渐弛,而巡司如故。崇祯初,广贼作乱,移安远太平营兵守下历,而巡司改置于龙南县冬桃隘。○鸡脚寨,在县东五十里,以形似名。四围峻绝,止一径可上。相近为白云寨,以高耸接云而名。又马头寨,在县北七十里,形似马头。顶上宽平,容万人,登高则四远皆见。有石井,四时涌出。寨下周围皆水,极深无底。中有数石步出水面,登寨者必由此石渡,避乱者往往保此。相近又有石寨,四围石山律,中突起一峰,居民尝保此,寇不能犯。《邑志》:境内诸寨之得名者,凡十五处,而鸡脚等寨尤为险峻。   阳陂隘在县西高砂保。又县东下历保有鸦鹊隘。皆南接和平,为锁钥处。又刘隘,在县东百二十里刘山下。又东有磨刀、桐坑二隘,接龙川、安远、长宁三县界,其地僻远,易为盗薮,三厄为噤喉之处。○潭庆隘,在县北百里。相近有员鱼隘,在员鱼溪上。《志》云:今县北百二十里有员鱼径桥,坑水冲奔,丛箐深阻,路入信丰,至为艰险,官私疏辟,号为烦劳。又径脑隘,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径脑水上,水源出杨梅山,流接信丰界内江渡,亦往来要地。明嘉靖四十二年,贼邓东湖据此,官军讨平之。一云县西有龙子岭隘,又西为黄藤隘,皆接和平县。   长宁县府东南四百二十里。东至福建武平县百二十里,南至广东平远县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广东兴宁县二百里,西至广东龙川县百五十里,西北至安远县百三十里,北至会昌县百九十里。本安远县地。明万历四年,抚臣江一麟讨平黄乡保贼巢奏置。明年,筑城于马啼冈,周不及三里。编户二里。   ○顶山县东南五十里,接闽广之交。双峰耸翠,飞瀑中悬。又铃山,在县西七十里,秀拔冠于群山。其并峙者曰帽山,峭石嶙峋,直插云表。   大帽山县南二百里,与广东程乡、平远、和平、兴宁、龙川等县接壤。山绵亘数百里,中有老虎隘,林木深阻,鸟道三十里,群盗窟其间,多历年所。《志》云:大帽山界江西及闽、广三省之交。正德中,贼徒聚此,攻掠州县。督臣周南分江西兵从安远入,广东兵从程乡入,福建兵从武平入,悉平之。嘉靖末,程乡人叶芳等复啸聚其中,至万历初,始克歼其党。   登头岭县西四十里。行者必登绝顶,路始得通,因名。有登头隘。又丹竹岭,在县南五十里,亦曰丹竹楼。旧为贼薮,与广东平远、兴宁接壤,至今其民悍健,可籍为兵。○青龙岩,在县南三十里,大小十余穴,清流萦抱,必由栈道以陟降。   ○寻邬堡水县东五十里。流入广东龙川县之赤石渡。又县南十里有河岭水,下流合于寻邬堡水。   ○双桥镇县北百二十里。有双桥保巡司,明初置,属安远县。隆庆以前,常为贼巢。置县后,改今属。又黄乡保巡司,在县西北八十里。保接广东龙川、兴宁界,林木阴翳,鸟道崎仄,三十里中绝无人烟。巡司未置,县为叶楷贼巢,属安远县。万历中,与县同析置司。地当险要,而老虎隘又在其西,最为关键。○丹竹楼隘,在县南丹竹岭下,与广东兴宁、平远接界。《图说》:丹竹楼西有合、马子等隘,亦为戍守处。   藤岭隘在县东南南桥保,与平远县接界。厄当控扼之所。县南八付保有员子石隘,守藤桥岭,可遥制其险。县东又有分水坳,在顶山保。保接壤三省,为虔要津,而分水坳尤为一夫当关之地。守分水,则县东腰古保之容岭隘、兹溪保之马战东,皆在控御中也。《郡志》:马战东在县东八十里,接武平县界。   附见:   赣州卫府治东南三里。明洪武初建。○信丰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北,洪武十七年建。会昌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与信丰所同建。   南安府东至赣州府二百五十里,南至广东南雄府百二十里,西至广东韶州府三百八十里,西北至湖广郴州三百里,东北至吉安府六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五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二百十里,至京师六千六百七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属庐陵郡。晋属南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属虔州。大业初,属南康郡。唐仍属虔州。宋淳化元年,始置南安军治大庾县。元曰南安路。明初改为府,领县四。今因之。   府南扼交广,西距湖湘,据江西之上流,拊岭南之项背。史称秦始皇三十三年,使屠睢将兵十万守南野之峤。又汉武帝元鼎六年,遣将军杨仆讨南越,出豫章,下横浦。今郡城南去庾岭不及一舍,为南北要冲,行旅往来必取途于此,盖犹秦汉故道矣。又深山长谷,邻亘溪峒,不逞之徒,往往啸集,急则西走郴、桂,南窜雄、韶,制驭之方,未可失矣。   大庾县附郭。汉南野县地。相传武帝时,遣庾胜讨南越,筑城于此,因有大庾之名。晋以后,为南康县地。宋、齐以后因之。隋开皇十年,立大庾置县,十六年废。唐神龙元年,又为县,仍属虔州。宋淳化初,为南安军治。今编户二十里。   ○大庾城《志》云:庾将军城,在府西南二里,即汉庾胜所筑。隋置镇于此,唐时县移于今城东二里。宋淳化二年,筑军城,又移于今城南。时章江自西而南折若规,城因其势也。绍兴五年,以旧城卑薄,为拓城浚濠,仅逾一里。淳熙九年以后,相继增修。嘉定十二年,复缮葺。咸淳四年,亦尝营治。元时章水改流,径过郡治,城遂中断。至元二十九年,改筑今城,南滨章江,东北带溪,惟西稍高,为隍城,狭而长,东西微锐,类鱼,俗名鱼城。寻圮。至正十二年修筑,明年,以砖石。十八年,陈友谅党熊天瑞据赣州,遣兵袭南安而守之。二十四年,城归于明,益为增拓。正统十年修葺,景泰五年雨圮,复修筑。成化十七年、正德九年,皆以洪水倾坏,修完如旧。嘉靖以后,屡经营治。有门四,城周四里有奇。   水南城在城南隔江,与郡城夹江而峙。民居稠密,倍于郡城。明嘉靖四十年创筑,周二里有奇。其北滨江,为水门,横亘三百五十七丈有奇。城南门曰梅山门,以门外即梅岭路也。○新田城,在府东。《城池志》:庾岭北四十里为新田城。又北五里为凤凰城,以近凤凰山也。凤凰西十里杨梅村有杨梅城。俱嘉靖四十四年筑。杨梅北十里为小溪城,旧有小溪驿,今迁去。城嘉靖三十四年所筑。小溪东五里为九所城,四十四年筑。小溪北十五里为峰山城,其人善弓弩。正德中,抚臣王守仁所筑。皆控扼蛮险处。   崎头城府东百里。孙忄面曰:曲岸曰崎。城在章江岸曲,因名。梁大宝初,陈霸先起兵讨侯景,自始兴度大庾,破蔡路养于南野,因修崎头故城,自南康徙居之。《九域志》:大庾县,古南野也,有南康故城,又有崎头镇。镇盖因故城而名。   ○东山府东南二里隔江。山势特起,俯瞰两城,其左折为亚东山,泉石甚胜,亦名南山。府南五里曰五里山,临两广大路。○金莲山,在府北三里,诸峰连接,状若莲花。迎候馆在其下,左有铁冈,冈上有候使台,讹曰猴狮台。稍东为立屏山,一名鱼山,皆以形似名。《志》云:铁冈在城北一里,旧产铁,有铁冶,今废。   玉枕山府北七里。地名石人坑山,以形似名。郡之主山也。高三百仞,连延三里,两麓五峰次第相属,别名五指山,亦曰五侯山,亦曰五马峰。又西华山,在府西十里,石壁如削,循磴而上,平衍可田,有瀑布及石洞诸胜。○大龙山,在府东三十里,延亘三里,状如游龙。自麓至巅,凡八里许。又玉泉山,在府东北五十里,两山峙立如门,一径而入,深二里许。相近者曰山,高千仞。《志》云:府东北二十里有双秀山,两峰双峙。又府西北七十五里有南源山,岩崖高峻,飞瀑百丈,下有湫潭,深不可测。   大庾岭府南二十五里。为府镇山,即五岭之一也。高特磅礴,延亘绵远,为南北险阻。详见前重险大庾。○小梅关岭,有二:一在府北一里,与梅关相对;一在府西南十五里,较梅岭差平小。《志》云:小梅关,相传唐开元以前入粤之路,由此渡章水滩,故名。   双童岭府南三十里。即大庾之支泷,旧名三将军岭。延亘二十里,三峰并秀,俗谓之双童读书台。以两峰并立,中峰稍平也。又金星岭,在府东一里,横亘三里许,东北有尖峰屹立相峙。又有惜母岭,相传许旌阳逐蛟至此,小蛟回顾其母,因名。石势がテ,盘涡曲折。又府东北四里有天柱峰,高耸参天,俗传此峰上应紫微星,寇至不能为患云。○石壁,亦在城东一里,下临章江,延八十余丈,为舟人牵挽之路。成化十八年,邑令文志贵病其欹侧,募工凿平之。   仙鹤岩县西八十里。一名双鹤洞,亦曰石室洞。又名聂都洞,即上犹县聂都山之别峰也。洞门可二寻,中平广,容百人。别有岩穴相去一二里,玲珑相通。有泉清洁可酌,俗名观音池。○青龙冈,在府东北三十里,回环高耸,平地突起。府南二十五里曰常娥嶂,北拱郡治,如屏障然。   ○章江在府城南。亦曰南江,一名横江,又名横浦。经府东六里,有过步滩,水势湍急,巨石突起。舟行至此,必首尾牵挽而下,稍一失措,必致沈溺。成化十五年,凿平峻阻,公私称便。《志》云:章水发源郴州宜章县界,因以章名,经崇义县西南聂都山,东流百二十里,经府城南,又东北流二百六十里,至南康县之芙蓉江。又北百二十里至赣州府城外,合贡水为赣江。详见前大川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