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日下旧闻考 - 第 425 页/共 698 页
黄道仪正同而全仪则下有一龙以为座向正南而负之其前后两爪安于两交梁而两梁又以斜角
相交其四角则有四狮以相负而又各有螺柱以定之诸类皆详于黄道仪解内兹不复赘其安对之
法则以天顶之垂线为定也灵台仪象志增旧浑天仪制三重外曰六合仪次内曰三辰仪内曰四游
仪凡七圈康熙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命监臣制赤道经纬仪铸铜为之凡二重三圈盖会三辰于六合
而又省一地平圈也其外正各立为子午圈制与黄道经纬仪子午圈同距两极各九十度横置赤道
经圈与子午圈交陷其中以相入外径五尺九寸规面寛二寸五分侧面厚一寸三分内规面及上侧
面镌昼夜时刻外规面及下侧面镌周度分南极旁承以两象限弧又从南北两极贯赤道纬圈外径
五尺六寸规侧面寛厚与经圈同四面刻赤道纬度内为通轴设横表游表俱与黄道经纬仪同下为
半圆云座升龙承之皇朝礼器图式增地平经仪地平经圈之全径长六尺而周弧之平面则寛二寸
五分厚一寸二分东西南北划象限而四分之每一象限则为九十度每一度依前法六十分度数之
宇以南北界线各左右起算为初度之界以东西界线为九十度之界从东西向南起算北反是夫地
平圈之四面各有一龙以顶承之而四龙安于十字交梁之四角而每角加螺旋转一具可以凖仪而
取平又十字交梁中有立柱与地平圈高等其中心为地平圈之中心从圈之东西二方地平之圈上
又各另加一立柱高约四尺柱之周围各有一龙蜿蜒于其上乃从柱之上端中各出其前一爪而互
捧火珠盖珠之心为天顶而正对地平圈之中心则从地平之中心至天顶有立轴而立轴之中开有
长方孔其中从上至下有一直线为立轴之长径线幷为天顶之垂线过地平之中心加有平方尺表
如窥衡然自横表之两端各出一线而过天顶与立轴之长径左右各作三角形三线互相参直共在
过天顶圈之平面上而与窥衡之指线凖合夫立轴左右旋转则人窥测之目及某星幷过天顶三角
形线参直而窥衡之指线指定地平之经度矣此仪之细微不止于地平之分法而更在乎地平中心
所出立轴之径线凖合于天顶之垂线毫末不离也故依勾股法之理先自地平之中心划地平大圈
然后以立轴中天顶线为股以大圈半径为勾而自本圈相对之四处斜立一坚硬界方至天顶线之
一点以为勾股之弦若四处之弦长皆一而纎毫不差则立轴之中线必合于天顶之垂线矣又仪之
轻巧在于四方螺旋之用法又在于地平方尺之横表盖此横表须厚一寸而寛一寸五分以免致于
垂下而不合乎仪之本径也但既厚且寛则必遇重而难以转动又转动时则沉重而压磨于地平上
所划度数之细分故特用螺柱管其中心与地平之中心火起横表之两端使之空悬于中而不令其
磨损地平之面云灵台仪象志增旧浑天仪制有地平圈能测三辰当地平之经度而不能测地平上
之经度康熙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命监臣制地平经仪铸铜为之平置地平圈径六尺二寸寛二寸四
分厚一寸二分上面侧面皆刻四象限度上面自南北起初度侧面自东西起初度以立龙四承之圈
下立柱其髙相等适当圈心上出圆轴圈上东西二龙柱结横梁中穿孔为天顶与圈心对施立轴长
四尺四寸上应天顶下应地心表末结十字横表与圈相切尺寸与圈径同立轴顶左左结二线斜贯
横表两端成两三角形旋转横表令三线与所测参直视表所指以测各曜之地平经度皇朝礼器图
式增象限仪象限仪者盖用之以测高度者也亦名地平纬仪然式虽不一惟取其有适于用焉斯得
矣夫象限为立运之仪其制法直角为心六尺为半径用规器划圈四分之一分则为九十度每一度
为长方形每一方又分十二小方形而各小方之底以对角线之比例上下五分则一度共六十分又
对角线之五分每以窥表指线之细分十分之则一度共六百分而每一分则当六秒也夫所划之度
数之字其从上起算以至下而镌于弧之内邉上者即指星之在地平上若干度分也其从下起算以
至上而镌于弧之外边上者即指星之离天顶若干度分也故八十正数与一十倒数七十与二十六
十与三十等向上向下正倒之数俱为同线镌识之弧以内象限空余之地为匾龙以充其内而左右
上下皆固已然全仪须立轴以运之其安立轴之法其要有二其一仪形必依权衡之理分之即轴之
周围轻重相等而取其运动之便盖仪形之中心与其重心不同故也其一须立轴之中线与仪之立
边平行以免致离于天顶之垂线也又于仪之縦横两边相遇之处即过天顶圈之中心定有圆柱为
表加窥衡而衡之下端依法另加长方孔之表与上表相等相对其指线于弧之正面指定所测之度
分任意上下进退之而于弧之背面用螺柱以定之若用象限全圈之径以为衡而衡之两端立圆柱
以为表则可得负圈之角而倍加度数之细分也盖此二度相倂归于一度而此一度共有一千二百
分焉立运仪左右有两立柱其两柱之上有云弧下横一梁相连如楼阁然又立轴之两邉有双龙扶
拱以为座架立轴之两端加以钢枢上下各以钢孔受之其在下横梁中有铜环以承立轴枢环之径
四倍于枢之径环之三面各加螺柱横入于环出入展缩以进退枢令就合于垂线也座架四傍上下
无所隔碍窥测者从立轴以左右旋转甚便周视也灵台仪象志增旧浑天仪制有地平圈而无地平
经圈元郭守敬简仪设立运圈以测三辰出地之度即地平经圈也康熙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命监臣
制象限仪为全圆四分之一亦名地平纬仪铸铜为之其制直角为心两方皆为半径各长六寸寛二
寸一分厚一寸一方圆为弧寛二寸六分厚一寸一分正面镌九十度分外规面镌度数字其数自上
而下以纪地平高度自下而上以纪距天顶度联以云龙东西立柱縦八尺八寸上下梁横七尺八寸
餙以云龙梁中各穿圆孔以受立轴轴与仪之立半径平行长九尺七寸寛二寸一分厚一寸七分东
西运之直角施横轴长二寸一分轴本加游表寛二寸一分厚二分有竒长与半径等游表末设立耳
以测地平经度皇朝礼器图式增纪限仪纪限仪之全圈则六分之一即六十度之弧也亦名距度仪
全仪分之为二一干一弧干之长与弧之半径及弧之通弦皆相等即皆六尺也弧之寛二寸五分此
仪之难制在于其干何也葢用仪之时其干大概离天顶而左右上下移动之衡斜向地平故干愈长
愈软而愈垂下不合于仪之半径欲令坚固恐铜加厚而仪不便于用故用三棱角形之法而左右上
下之既坚固亦复轻巧则用以合天使之彼此不相反也干之上端有小衡以十字直角相交于弧之
半径线下端入弧之中夫干及弧并小衡之上面皆在一平面令仪合于本圈而便测验故耳又左右
皆有细云彼此相连盖藉之以坚固全仪者也若夫仪之中心及小衡左右之两端各定有一表皆圆
柱左右各表之径线相距中干之径线大弧之十度弧之度分从其中线起算左右各三十度毎度则
六十分每一分又十细分则一度共六百细分而毎细分则当六秒盖与象限仪之分法无殊也其弧
上有游表者三其表之平面有三界线长孔孔内之方形依本法与圆柱表相等焉夫仪之全体则用
权衡之理以定之盖取其重心以为仪心耳至如仪之座架有两端一为三运之枢轴一为承仪之台
夫三运之器加于仪之背面定于仪之重心以左之右之高之下之平之侧之无所施而不可故又名
百游之纪限仪焉其三运之器所以成之者有三其一圆管内有圆轴横入之便于髙下运用也其一
半周圈其中心与横轴之中心正同便于平侧运用也其一立轴则便于左右运用焉以圆管定于仪
之重心而半周圈与横轴之心幷立轴之上端有小圆柱以为平侧运之轴而立轴所容半周之处则
内有山口以容之外有螺柱以定之此轻小之仪之最便法也今制纪限仪甚重大侧运之则必下垂
而螺柱恐难以定故于半周弧外规加齿而立轴旁则加小轮其径约二寸其圆面棱齿与半周齿相
入人小轮同轴而另加全轮其全径与小轮之径如五与一与半周之径如一与二盖依举重学之理
转运之而轻五倍也用此法则全仪不劳力而可侧运矣定之则于立轴下端深入台上端之圆孔因
仪左右旋转而窥测之目可无所不至矣台约高四尺其座约寛三尺从下至上有游龙蜿蜒以绕之
而纪限仪之制于斯全焉灵台仪象志增诸曜在天之度赤道经纬以南北二极为宗黄道经纬以黄
极为宗地平经纬以天顶为宗其两曜斜距之度古无测器康熙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命监臣制纪限
仪亦名矩度仪铸铜为之其制一弧一干弧为圆周六分之一通六尺面寛二寸五分从中线起左右
各列三十度干为圆之半径长亦六尺未有柄以便运旋上端为圆心设立柱加游表长与干同游表
末设立耳为测一曜之用弧背左右各设窥表为另测一曜之用又于干两旁设立柱相距应弧背之
十度以为借测之用仪两联以流云背以枢低昂之承以半圆有齿立轴旁加小轮可使平测其下立
柱入于仪座以左右之座高四尺寛三尺统以立龙皇朝礼器图式增地平经纬仪本朝康熙五十四
年制同上增地平经纬仪乃合地平象限二仪而为一其制平置地平圈径五尺寛七寸七分周围镌
四象限度下设四柱圆座承之东西立柱高一丈一尺上结曲梁中为立轴下端贯以圈心螺柱上端
以梁中圆孔受之中加象限仪直角在下半径六尺寛二寸七分正面列九十度分中联方圆及弧矢
形背结于立轴以运之直角施游表长八尺本设横耳末设横柱以备仰窥凡测诸曜旋象限仪以游
表低昂合之令与诸曜参直其横半径所指即地平经度游表所指即地平纬度同上增玑衡抚辰仪
本朝乾隆九年御制同上增玑衡抚辰仪铸铜为之径六尺其外即古六合仪而不用地平圈正立子
午双环为天经两面镌去极度数以云座承之北极出地度天顶距度以京师为凖距两极九十度结
赤道单环为天纬两面镌昼夜时刻两龙柱挟之次内即古之三辰仪而不用黄道圈两极绾赤道经
度双环两面刻去极度数中腰结游旋赤道两面刻周天度分以象七政运行最内即古之四游仪通
径设直距中心施窥衡以测七政经纬座施螺柱以取平天顶施坠线以取正较赤道经纬仪而加精
焉同上增玑衡抚辰仪仪制三重其在外者即古之六合仪而不用地平圈其正立双环为子午圈两
面皆刻周天三百六十度自南北极起初度至中要九十度是为天经斜倚单环为天常赤道圈两面
皆刻周日十二时以子正午正当子午双环中空之半而结于其中要是为天纬其南北二极皆设圆
轴轴本实于子午双环中空之间而轴内向以贯内二重之环其下承以云座仰面正中开双槽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