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日下旧闻考 - 第 656 页/共 698 页
冶山上寺冶山下寺辽重熙八年建同上原崇福寺在县东北十里栗园庄元至正年建明嘉靖年重
修同上原大安寺在县东北五十里旧名白猿院北齐天保五年建金承安四年重修同上原三教寺
在青铜山下又有卧佛寺唐建明嘉靖中重修同上原县故有大悲庵嘉靖戊子御史王大用为赤肚
子展居室改题曰栖真院大学士夏言更题其门曰了师庵同上原赤肚子不知何许人正德辛未入
密云城入豕圈与豕同眠无秽气人皆异之后徙学宫傍又徒滕家巷居民檐下垒砖为井踞坐以足
顶尾闾两拳握六指不放如勾问之则不言与之食则食不食晕酒不多食过午则不食与之衣则裂
之避之与之货则给僧以诵经赤身鬅首覆以片毡祈寒盛暑勿侵也居民市鬻者与之辄多利竞致
之入人寝室如其家不避妇女有戏之者亦跃足昻首嬉然而笑置囹圄中数日不食亦不死许内臣
为绘象京师及四方好事者俱呼以仙嘉靖壬辰春夏大旱居民强令祈雨凡八日不食至五月十二
日雨乃食十三日又雨人益异之赤肚子传原庆峰观在县治南元建洪武十六年重修密云县志原
清都观在县西北十里大安二年羽士杜宗道建至元中改洞真宫洪武二十四年置道箓司同上原
清都观在清都山距县东北五十里同上原霞峰观在霞北四十里元道士魏志和建延佑五年周道
昌重修同上原王道亨霞峰观记檀州北有水谷出干维山谷间与白水合中有遐峰观国初李尊师
结庵此地弟子魏志和史志端季道纯力事营造已又得杨道勉刘道本共成之原李志宁霞峰观记
白檀山北曰水谷袤延峰岭林木森秀有宗师霍道隆于延佑二年栖隐其间建道院一区既而道友
王宏道协谋经营堂宇炳焕一新焉原干亨二年十二月如蒲瑰坂猎于檀州之南辽史原太平五年
八月猎于檀州北山射兔于平川同上原珠嘉佛绅蓟州猛安人贞佑二年为提控与同知顺州军州
事温特赫伊扎尔俱守密云佛绅家属在蓟州元兵得之以示佛绅曰若速降当以付汝否则杀之佛
绅曰吾事本朝受厚恩战则速战终不能降也岂以家人死生为计耶城破死于阵伊扎尔被执亦不
屈而死诏赠佛绅开府仪同三司枢密副使封宿国公伊扎尔镇国上将军顺州刺史命树碑以时致
祭金史忠义传按珠嘉旧作术甲从八旗姓谱改正佛绅满洲语柄也旧作法心伊扎尔蒙古语根源
也旧作咬查剌今俱译改补钱藻备兵密云有二京军刼人于通州获之不服州以白藻二贼恃为京
军出语无状藻乃移甲于大门之外独留乙鞠问数四声色甚厉已而握笔作百许字若录乙口语状
遣去随以甲入绐之曰乙巳吐实事由于汝乙当生汝当死矣甲不意其绐也忿然曰乙本首事何委
于我乃尽白乙首事状藻出乙讼之遂论如法智囊原永乐十五年十一月金水河太液池冰凝结众
像态状奇巧其时密云亦献瑞冰如水晶含玉者凡七与金水河所结无异泊庵集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二
畿平谷县
原平谷县在蓟州城西北八十里明一统志臣等谨按平谷县元明俱属蓟州本朝始改隶顺天府又
考县志称在蓟州城西北九十里与今驿路相符旧志误増平谷县在顺天府东北一百五十里东西
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蓟州界三十里西至三河县界十五里南至三河县界二十五里北
至密云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蓟州界六十里西南至香河县治九十里东北至蓟州界四十里西北
至密云县治九十里大清一统志原汉置平谷县属渔阳郡在今通州北晋废今县本唐渔阳县之大
王镇方舆纪要増汉置平谷县属渔阳郡晋初省后复置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省入潞县后改入渔阳
县大清一统志原平谷金大定二十七年以渔阳县大王镇升金史臣等谨按金史地理志作平峪问
竒集云峪读如裕平谷县名原元至元三年并入渔阳县十三年复置县属蓟州明因之清类天文分
野之书臣等谨按元史作至元二年原县治在东街洪武初建平谷县志原平谷县治旧无城永乐二
年营州中屯卫自塞北徙入安置平谷县城始建焉是时草创未甃以磗成化丁亥始以砖石包砌髙
二丈五尺兵部尚书淳安商辂作记嘉靖壬子重修河南按察副使邑人王镗作记嘉靖癸亥撤旧城
而新之増崇五尺四门各建以楼东曰挹盘西曰拱辰南曰迎泃北曰威远翰林院编修蒲坂张四维
作记同上増隆庆二年浚濠池比旧深丈余阔半之东西二门添置吊桥同上増平谷县城周三里门
四濠广二丈大清一统志臣等谨按平谷县城于乾隆三十三年兴修至三十六年告竣増乾隆三十
四年御制平谷道中作背指冈峦谷就平烟郊霭霭畅新晴村民知我重农意叱犊扶犁不辍耕春日
迟迟喜载阳脱轻毳欲换绵裳六朝来往于何异麦陇绿深苖且长老幼扶携出县城相亲到处爱民
情图其安乐无多巧政简还教官吏清臣等谨按平谷道中御制诗恭载首见之篇余不备录原文彭
平谷道中诗奉檄趋平谷西风送马蹄秋深衰柳变日落晩山低荒草平原合黄云入望迷边城烽火
息野老自提携文博士集原商辂平谷县新城记平谷县在蓟州治西北八十里西连密云古北口东
接山海道经辽东北临极边诸山永乐初置营州中屯卫盖重镇也县故有土城岁久颓圯巡抚都御
史阎本谋诸总兵焦寿参将刘辅疏请于朝得允爰命卫指挥袁忠督军夫增筑之周卫六百丈城外
为堑沿堑植榆柳万株经始于成化丁亥四月讫工于明年二月商文毅集补张四维平谷县修城记
平谷古渔阳地北临大漠城郭沟池所以为防御计者视内地为急然介在四山中烽警视诸边差少
是以守土者易焉备御日疏县旧有城池岁久夷陀攀堞往来不异逵道知县事任彬思与葺之值岁
财诎未能也癸亥冬被兵君率士民设方略固守得免于危兵既解君乃延县之巨室闾长党正喻以
将有事城池为扞御永策众欢然称便于是诹日戒工城以丈计凡周六百五十撤而修之者过半旧
崇二丈二尺増筑五尺又于城四门各树以楼匾其东曰挹盘西曰拱辰南曰迎泃北曰威远城隅増
铺舍四又浚其隍丈余沿堑悉植以柳当四门之冲置便桥焉经始于甲子闰二月竣于是岁六月凡
五阅月而工成条麓堂集原儒学在县治南建于金増修于元至正间有泃阳逸士纳琳布哈记平谷
县志按纳琳布哈纳琳蒙古语细也布哈犍牛也旧作纳怜不花今译改原纳琳布哈明伦堂记元列
圣相承百务俱兴尤加意者诏令国都州县设立学校平谷蓟郡之属邑京师之僻径也己巳年监察
御史郑立建加号碑设学田丙子岁主簿范恕教谕张贵恊谋构明伦堂泊学官居舍戊寅教谕胡从
先铸尊鼎饬笾豆九经史藉焕然一新上供释奠下资诸生讲习此数君子创作于前可谓能矣迨甲
申刘元皓建学门屏増广田亩立故金国张侯建庙记以表首剏之功吁微元皓不能明数君子之功
微数君子不能伸元皓之志可谓克尽其行所当为者予故书之匪特叙二三子之功抑以为来今之
劝时至正七年丁亥三月丁巳也同上増嘉靖二年増拓县学兵备副使台峰熊相作记嘉靖四十年
重修巡按御史上海秦嘉楫作记同上臣等谨按平谷县学本朝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増平谷东横大
岭西峙兔山北倚瑞屏南濒泃水畿辅疆域志原平谷县在盘山西故称盘阴四周皆山中则平地因
以平谷名长安客话原瑞屏山在县北二十里连峰秀列如屏上有石台下有兴隆寺元大德元年建
明弘治中重修俗呼萧家院平谷县志原妙峰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峰峦秀拔下有九沽泉同上臣
等谨按畿辅山川志云妙峰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原鸡足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三泉寺金承安二
年建平谷县志臣等谨按平谷县志三泉寺在马家庄东北寺东西北三面环山南则有三泉各相去
数丈品列于前寺居其中故名増泉水山在县南八里山下有泉逆流河发源处也灌田数十顷大清
一统志増峨嵋山在县北二十二里同上原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峯峦峭峻林谷深邃有双泉寺金
明昌中建平谷县志臣等谨按畿辅山川志云嵑山在县东五十里原城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四山髙
耸中平如城有石室止容一人栖卧平谷县志臣等谨按畿辅山川志城山在县东六十里又今嵑城
两山隶蓟州境増气鼓岭在县南十五里山形如鼓上有云气大清一统志増分水岭在县西北五十
里同上増牛心陀在县北十五里同上原泃河在县东南自蓟州流入界又南入三河方舆纪要臣等
谨按唐书地理志三河县北十二里有渠河塘盖即泃河之讹俗亦名洳河又名草桥河至宝坻县又
名龙港皆泃河异名也原泃河源出口外入县境之黄崕口广汉川自东迤逦绕县城西南流经三河
县北至宝坻县入白龙江名胜志原洳河在县东南五里源出密云县石峨山流经县境又西南流入
三河县界方舆纪要増洳河水又东南流径平谷故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泃河水经注原周邨河在县
西十里源出口外流入洳河方舆纪要臣等谨按平谷县志作入泃河今考周邨河源出三河县念头
村流入县境自北而南入泃河大清一统志云入泃之处曰洳口在三河县北五十里据此则洳泃二
水合流处亦相沿互称矣原逆流河在县东南八里一名小碾河源出县南泉水山西北流凡九十九
曲而入泃河方舆纪要原马庄河源出县东北海子与县东北独乐河及五百沟水俱合流入于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