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 第 280 页/共 334 页
按:宋、齐之制,诸王之为刺史者,立长史以佐之,既而复立典签以制之。然大概多以童稚之年膺方面之寄,而主其事者,则皆长史、典签也。宋苍梧王以凶狂遇弑,明帝嗣位,而江州长史邓琬不受命,奉晋安王子勋起兵称帝。会稽长史孔觊、雍州长史孔道存俱不受命,皆奉其王以应晋安。未几兵败,而臣主俱就诛夷,而孝武之子孙歼焉。及齐明帝以支代宗,欲尽除高、武之子孙,而皆以典签杀之。然则长史、典签之设,皆所以祸诸王,而当时之居此职者,皆轻躁倾险之人,或假之以称乱,或卖之以为功,其情虽异,而构祸则同。童孺无知,骈首横死於锋镝鸩毒之下,至誓“不愿生帝王家”,及乞为奴以纾死而不可得,哀哉!
梁封爵亦如晋、宋之制。诸王皆假金兽符第一至五左,竹使符第一至十左;诸公侯皆假铜兽符、竹使符,第一至第五。名山大泽不以封盐;铁金银铜铁锡及竹园、别都、宫室、园圃,皆不以属国。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公侯封郡县者言曰“教”,境内称之曰“第下”,自第下称皆曰“寡人”。相以下公文上事,皆诣典事。世子主国,其文书表疏,仪式如臣,而不称“臣”;文书下郡官,皆言“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上於天朝,皆称“陪臣”;有所陈,皆曰“上疏”;其公之曰“言事(梁南平元襄王伟,好学重士,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齐世有溪宫,改为华林苑,赐伟为宅,穿筑种植,与宾客游其中。梁世藩邸之盛无过)。”五等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国诸侯位视孤卿、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比二千石,班次之。王国置傅、相(公以下,则台各为选置之,皆掌知百姓事)、郎中令、将军、常侍、典书令、典卫长(伯、子无典卫),典祠以下,自选备上。诸官多同前代。若王加将军开府,则置长史、司马及记室、掾属、祭酒、主簿、录事官属(张绾字孝卿,自中军宣城王长史迁御史中丞。武帝使宣旨曰:“为国之急,唯在执宪直绳,用人本不限升降。晋、宋代周闵、蔡廓并以侍中为之,卿勿疑是左迁。”时宣城王府资重,故有此旨)。嗣王则唯置郎中令、中尉、常侍、大农。藩王则无常侍,制与後汉同。
长沙宣武王懿,武帝兄。齐时为中书令,为东昏所杀。武帝受禅,追封谥。子业嗣。孝俨
藻,业弟。封西昌侯。 猷,藻弟。封临汝侯。 韶,猷子。封上甲县都乡侯,後袭封长沙王。 骏,韶弟。封南安侯。
明,猷弟。封贞阳侯。武帝既纳侯景,以明督师北代,兵败,没於魏。至齐文宣时,遣使送明南还,王僧辨纳之,称尊号。陈霸先袭杀僧辨,更立敬帝而废明,齐人徵之,薨。
永阳昭王敷,武帝兄。任齐为随郡内史,卒。武帝受禅,追封谥,子伯游嗣。
衡阳宣王畅,武帝弟。仕齐位太常,封江陵县侯,卒。武帝受禅,追封谥,子献嗣。
桂阳简王融,武帝弟。仕齐为太子洗马,与懿俱遇害。武帝受禅,追封谥。象(以长沙王子嗣)忄造
临川静惠王宏,武帝弟。仕齐为王府功曹史,武帝受禅封。普通七年薨,子正义嗣。
正德,正义弟。封西丰县侯,後奔魏复还,大通四年封临贺郡王。侯景反,奉正德僭位,景入城,并废而杀之。
正则,正德弟。封乐山侯,後坐反诛。 正立,正则弟。封建安县侯。
安成康王秀,武帝弟。仕齐为太子舍人,武帝受禅封。薨,子机嗣。 操
南平元襄王伟,武帝弟。仕齐为王府参军,武帝受禅封。薨,子恪嗣。
恭,恪弟。封衡山县侯。 祗,恭弟。封定襄县侯。 谘,伟孙。封武林侯。,谘弟。封宜丰侯, 泰,弟。封丰城侯。
始兴忠武王忄詹,武帝弟。仕齐为外兵参军,武帝受禅封。薨,子亮嗣。
晁,亮弟。封广信县侯。 晔,英弟。封安陆侯。
豫章王综,武帝第二子。天监三年封。後奔魏,殁於魏。
南康简王绩,武帝第四子。天监七年封。大通三年薨,子会理嗣,後为侯景所害。
通理,会理弟。封祈阳侯。 义理,通理弟。封安乐县侯。
庐陵威王续,武帝第五子。天监八年封。大同时薨,子应嗣。
邵陵携王纶,武帝第六子。天监十三年封。侯景反,以纶为征讨大都督讨景,不克,奔郢州。後奔汝南,魏兵攻而杀之。 坚,纶子。封汝南侯。 确,坚弟。封正阶侯。後并为侯景所杀。
武陵王纪,孝武帝第八子。天监十三年封。大同三年,为益州刺史。侯景陷台城,纪遣兵入援,止於白帝,未几僭位於蜀。元帝遣兵取之,纪败,为所杀。
豫章安王欢,昭明太子长子。昭明薨封。薨,子栋嗣。侯景废简文帝,立栋。未几,景篡位,王僧辨讨诛景,栋为朱买臣所害。
河东王誉,昭明太子子。中大通三年封。湘州刺史。侯景反,入援,至青草湖,台城陷,还镇。元帝遣王僧辨袭杀之。
岳阳王,昭明太子子。中大通三年封。为雍州刺史。侯景既克台城,称藩於魏。元帝既立,魏人入寇,率众会之。魏取江陵,害元帝,乃立为梁王,授以荆州、江陵,而取其雍州(襄阳府)。遂即帝位,仍称藩於魏。即位八年殂,谥宣帝。子岿立,二十四年殂,谥明帝。子琮嗣立,三年,朝於隋,隋取其地,拜琮柱国,赐爵莒公。
浔阳王大心,简文帝第二子。太清元年,为江州刺史。侯景反,遣师入援,无功。景将任约略地至湓城,大心战败,以州归约。後为景所杀。
临川王大款,简文第三子。帝即位封。後奔江陵,魏克江陵,遇害。
南海王大临,简文第四子。侯景反,遇害。
南郡王大连,简文第五子。为东扬州刺史。侯景反,入援无功,还镇。後为景所害。
安陆王大春,简文第六子。侯景反,遇害。
桂阳王大成,简文第八子。侯景反,奔江陵。魏克江陵,遇害。
汝南王大封,简文第九子。侯景反,奔江陵。魏克江陵,遇害。
浏阳王大雅,简文第十二子。侯景反,发愤感疾卒。
新兴王大庄,简文第十三子。
西阳王大钧,简文第十四子。
武宁王大威,简文第十五子。
建平王大球,简文第十七子。
义安王大昕,简文第十八子。
绥建王大挚,简文第十九子。以上并为侯景所害。
自汉景、武始裁抑诸侯王,虽受封连城,而不得以擅其土地甲兵。至东汉,诸侯王惟得食其邑入而已。曹魏则并邑入亦鲜薄,猜防尤甚,卒以孤立速亡。晋、宋、齐、梁之制,诸王皆出为都督、刺史、星罗棋布,各据强藩,盖将假以事任,庶收宗子维城之功,而矫孤立之弊。然宋、齐一再传而後,二明帝皆以旁支入继大统,忮忍特甚,前帝之子孙,虽在童孺,皆以逼见雠。其据雄藩处要地者,足以殒其身於典签辈之手,而二明亦复享年不永,置嗣无状,沦胥以亡,不足复议。若晋若梁,则诸王皆以盛年雄材出当方面,非宋、齐帝子辈比也。然京师有变,则俱无同奖王室之忠,而各有帝制而天子自为之志。贾、赵之乱,如ぁ如,如如越之徒,纵兵不戢,屠其骨肉,以启戎狄之祸,而神州覆亡。侯景之乱,如纶如绎、如纪如之徒,拥兵不救,委其祖父以饣委寇贼之口,而天伦殄绝矣。盖其初之立制也,非不欲希风宗周,惩鉴汉、魏,然世俗险恶,人心浇漓,齐桓、晋文之事尚矣。晋、梁诸王,虽欲求一人如郑厉公、虢叔辈而不可得,後儒所以疑封建之不可行有由矣。
陈置九等,公主有家令之制。郡有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沐食侯,乡、亭侯,关内侯,关外侯。鄱阳王之封也,追度支尚书萧睿持节兼太宰告於太庙,五岳尚书王质持节兼太宰告於太社。凡亲王起家则为侍中,若将军方得有佐吏,无将军则无府,止有国官。皇太子子。冢嫡者封王,依诸王起家,馀子并封公,起家中书郎。诸王子并诸侯代子,起家给事(王子起家有外散骑侍郎,令仆子起家秘书郎。若员满,亦为版法曹,虽高半阶,资级秘书郎下。次令仆子起家著作佐郎,亦为版行参军。此外有诸州主簿、太学博士、国常侍、奉朝请,嗣王行参军,并起家官,未令发诏)。 皇弟、皇子府置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谘议参军、友、掾属、记室等官,其嗣王、藩王府则递减之。王国置郎中令、将军、常侍、典祠令、舍人等官,其嗣王、藩王则递减其资(诸王府佐等官,仍为清浊,或为选司补用,亦有府乐牒拜授者。不拘年限,去留随意。在府之日,惟宾游宴赏,时复循从之,更无馀事。若随府王在州,其僚佐等或亦得预催督,若其驱使,便有职务。其衣冠子弟,多自修立。非气类者,惟利是求,暴物乱政,皆此之类也)。
衡阳献王昌,陈武帝第六子。武帝平侯景,拜长城国世子。後留荆州,魏克荆州,迁长安。武帝即位,遣人请之,未还。武帝崩,乃归。文帝立,使人迎昌,济江於中流,殒之。无子,大康初,文帝诏以第七子伯信嗣其位,奉祀之。
南康愍王昙朗,武帝母弟忠壮王休先之子。齐兵逼建康,遣质於齐,後为齐所害。武帝受禅,追封谥。子方泰嗣,後坐罪削爵土,陈亡,入隋为掖县令。方庆,方泰弟,封临汝县侯。
始兴王伯茂,文帝第二子。帝即位,以伯茂袭封始兴王,嗣伯父昭烈王道谈後。临川王废,伯茂坐降为温麻侯。
鄱阳王伯山,文帝第三子。天嘉元年封。祯明三年薨。
新安王伯固,文帝第五子。天嘉六年封。後与始陵王谋反诛。
晋安王伯恭,文帝第六子。天嘉六年封。陈亡,入长安,後为成州刺史。
庐陵王伯仁,文帝第八子。天嘉六年封。陈亡,卒於长安。
江夏王伯义,文帝第九子。天嘉六年封。陈亡,入长安,道卒。
武陵王伯礼,文帝第十子。天嘉六年封。陈亡,入长安,後为临洮太守。
永阳王伯智,文帝第十二子。太建中封。陈亡,入隋,後为国子司业。
桂阳王伯谋,文帝第十三子。太建中封。陈亡,入隋,後为番禾令。
始兴王叔陵,宣帝第二子。太建元年封。宣帝崩,叔陵反,以刃伤太子,伏诛。
豫章王叔英,宣帝第三子。太建元年封。陈亡,入隋,後为涪陵太守。
长沙王叔坚,宣帝第四子。太建元年封。陈亡,入隋,後为遂宁郡守。
建安王叔卿,宣帝第五子。太建四年封。陈亡,入隋,後为上党郡守。
宜都王叔明,宣帝第六子。太建五年封。陈亡,入隋,後为鸿胪少卿。
河东王叔献,宣帝第九子。太建五年封。陈亡,入隋,後汶城令。
新蔡王叔齐,宣帝第十一子。太建七年封。陈亡,入隋,後为尚书主客郎。
晋熙王叔文,宣帝第十二子。太建七年封。隋师渡江,叔文以巴州先送款,授开府,宜州刺史。
淮南王叔彪,宣帝第十三子。太建八年封。陈亡,卒於长安院。
始兴王叔重,宣帝第十四子。叔陵为逆诛,立叔重嗣昭烈王後。陈亡,入隋,後为太府少卿。
溥阳王叔俨,宣帝第十五子。後主时立。陈亡,入隋卒。
岳阳王叔慎,宣帝第十六子。大建十四年立。隋师渡江,为湘州刺史,拒战,死之。
义阳王叔达,宣帝第十七子。太建十四年立。陈亡,入隋为绛郡通守,後仕唐至礼部尚书。
巴山王叔雄,宣帝第十八子。太建十四年封。陈亡,卒於长安。
武昌王叔虞,宣帝第十九子。太建十四年封。陈亡,入隋,後为高苑令。
湘东王叔平,宣帝第二十子。至德元年封。陈亡,入隋,後为胡苏令。
临贺王叔敖,宣帝第二十一子。至德初封。陈亡,入隋,後为仪同三司。
阳山王叔宣,宣帝第二十二子。至德初封。陈亡,入隋,为泾城令。
西阳王叔穆,宣帝第二十三子。至德初封。陈亡,卒长安。
南安王叔俭,宣帝第二十四子。至德初封。陈亡,卒於长安。
南郡王叔澄,宣帝第二十五子。至德初封。陈亡,入隋为灵武令。
沅陵王叔兴,宣帝第二十六子。至德初封。陈亡,入隋为给事郎。
岳山王叔韶,宣帝第二十七子。至德初封。陈亡,入隋,卒於长安。
新兴王叔纯,宣帝第二十八子。至德初封。陈亡,入隋,後为河北令。
巴东王叔谟,宣帝第二十九子。至德四年封。陈亡,入隋为阳令。
临海王叔显,宣帝第三十子。至德四年封。陈亡,入隋为鹑觚令。
新会王叔坦,宣帝第三十一子。至德四年封。陈亡,入隋为涉县令。
新宁王叔隆,宣帝第三十二子。至德四年封。陈亡,入隋,卒於长安。
新昌王叔荣,宣帝第三十三子。祯明时封。陈亡,入隋为内黄令。
太原王叔匡,宣帝第三十四子。祯明时立。陈亡,入隋为寿光令。
始安王深,後主第四子。至德初封。後废太子允,立深为太子。陈亡,入隋为袍太守,唐武德初为秘书丞。
吴兴王允,後主长子。初立为皇太子,後废为吴兴王。陈亡,入隋,卒於长安。
南平王,後主第二子。至德初立,陈亡,卒於长安。
永嘉王彦,後主第三子。至德初立,陈亡,入隋为襄武令。
南海王虔,後主第五子。至德初立。陈亡,入隋为涿令。
信义王祗,後主第六子。至德初立。陈亡,入隋为通议郎。
邵陵王兢,後主第七子。祯明初立。陈亡,入隋为国子监丞。
会稽王庄,後主第八子。至德初立。陈亡,入隋为昌隆令。
东阳王怡,後主第九子。祯明二年立。陈亡,入隋为通议郎。
吴郡王藩,後主第十子。祯明二年封。陈亡,入隋为任城令。
钱唐王恬,後主第十一子。祯明二年封。陈亡,卒於长安。
江左承西晋,诸王开国,并以户数相差为大小三品。大国置上、中、下三将军,及置司马一人。次国置中、下二将军。小国置将军一人。馀官亦准此为差。武帝受命,自永定讫於祯明,唯衡阳王昌特加礼命,至五千户,自馀大国不过二千,小国则千户云。
陈亡,诸王随後主入长安,并配陇右及河西诸州,各给田业以处之。大业二年,隋炀帝以後主第六女周为贵人,绝爱幸,因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由是并为守宰,遍於天下。
◎宋列侯
武帝受禅之初,诏晋氏封爵当随运改,独置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公,降始兴公为县公、庐陵公为柴桑县、公始安公为荔浦县侯、长沙公为醴陵县侯、康乐公即降为县侯,以奉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元之祀。
刘穆之,东莞莒人。武帝建义时为军吏,桓元平,以功封西华县子。义熙十三年卒,赠南昌县侯。帝受禅,以佐命元勋,追封南康郡公,谥文宣。子虑之嗣。 邕彪彤坐罪夺爵。 彪,彤弟绍。齐受禅,降封南康县侯。
式之,穆之中子。以从征关、洛功,封德阳县侯。谥恭。
徐羡之,东海郯人。少与武帝同参桓修军府,帝受禅,以佐命功,封南昌县公。文帝即位,改封南平郡公。元嘉二年,坐罪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