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 第 301 页/共 334 页
真宗咸平元年五月戊午朔。 十月丙戌朔。 二年九月庚辰朔。 三年三月戊寅朔。 五年七月甲午朔。 景德元年十二月庚辰朔。 三年五月壬寅朔,阴不见。 四年五月丙申朔。 十月甲午朔,阴不见。 大中祥符二年三月丙辰朔,阴雨不见。 五年八月丙申朔。 六年十二月戊午朔。
七年十二月癸丑朔,验之不食。 八年六月己酉朔。 天禧三年三月戊午朔。 五年七月甲戌朔,当食既,测验及四分止。
仁宗乾兴元年七月甲子朔,日食几尽。天圣二年五月丁亥朔,日当食,侯之不食。 四年十月甲戌朔。 六年三月丙申朔。 七年八月丁亥朔。 明道二年六月甲午朔,皆食。 景三年,殿中丞王立言:“四月己酉朔,日当食二分半,候之不食。” 宝元元年正月丙辰朔,食六分,申一刻便复。六月戊子,日食杨惟德等言,来岁闰十二月,则庚辰岁正月朔,日当食。请移闰於庚辰,则日食在前正月之晦。帝曰:“闰所以正天时而授民事,其可曲避乎!不许。” 康定元年正月丙辰朔,食。 庆历二年六月壬申朔,食五分,至酉六刻,带二分入浊不见。 三年五月丁卯朔食。 四年十一月戊申朔,日当食不食。 五年四月丁亥朔,日应食,而晦不见。 六年三月辛巳朔,食四分半,申三刻复。 皇元年正月甲午朔,食一分。 四年十一月壬寅朔,食二分弱,未正一刻复。 五年十月丙申朔,午正一刻食,至四分半。 至和元年四月甲午朔,食九分馀,阙於西南,申正一刻甚,是日雷雨,降诏恤刑及预降德音。占曰“正阳之月日食,王者恶之。”嘉元年八月庚戌朔,食二分。 三年八月己亥朔,食三分半。 四年正月丙申朔,食三分馀,未初三刻复。占曰:“受岁而食日,王者恶之。”先是日食,欲改戊戌年十二月为闰以避之,诏不许。 六年六月壬子朔,未初刻食四分,入不见。
时议称贺,修起居注司马光上言:“臣愚以为日之所照,周遍华夷,之所蔽,至为近狭。今若太阳实亏而有浮翳塞,虽京师不见四方必有见者,此乃天戒至深,不可不察也。臣闻汉成帝永始元年九月,日有食之,四方不见,京师见。谷永以为沈湎於酒,祸在内也。二年二月,日有食之,四方见,京师不见。谷永以为百姓屈竭,祸在外也。臣愚以为永之所言似未协天意。夫四方不见京师见者,祸尚浅也。四方见京师不见者,祸浸深也。日者人君之象,天意若曰,人君为阴邪所蔽,灾慝明著,天下皆知其忧危,而朝廷独不知也。由是言之,人主尤宜侧身戒惧,忧念社稷而群臣乃始相率称贺,岂得不谓之上下相蒙,诬罔天谴哉。又所食不满分数者,历官术数之不精,当治其罪,亦非所以为贺也。
神宗熙甯元年正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二年七月乙丑朔,太史言日当食八分,是日阴蔽食,不及定分。
六年四月甲戌朔,太史言日当食,阴不见。八年八月庚寅,太史言日当食,阴不见。 元丰元年六月癸卯,太史言当食,验之不食。 三年十一月已丑,太史言日食六分,不及所食分数。 四年十一月癸未,太史言当食,验之不食。 五年四月壬子朔,太史言日有食之,阴不见。 六年九月癸卯,日有食之。
哲宗元二年七月庚戌,太史言日当食,阴不见。 六年五月己未朔。九年三月壬申朔,太史言日当食,阴不见,初亏至未时三刻,间见日西南已食一分馀,六刻食甚至七分,有,不见复圆。
绍圣三年二月丁卯,太史言日当食,验之不食。 四年六月癸未太史,言当食阴不见。
元符三年四月丁酉朔。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四月辛卯朔,太史言日当食,阴不见。 大观元年十一月壬子朔。 二年五月庚戌朔。 四年九月丙寅朔。 政和三年三月壬子朔。五年七月戊辰朔。 八年五月壬午朔。
宣和元年四月丙子朔。 五年八月辛已朔,太史言日当食,阴不见。
高宗建炎三年九月丙午朔,食於亢四度。 绍兴五年正月乙已朔,食於女分。占曰:“有丧。”又曰:“东国发兵。”是年,徽宗崩於五国城。 七年二月癸已朔,食於室。占“人主游处不节,外戚擅权。” 十三年十二月癸未朔,食於牛,露蔽之不见,用旧制拜表称贺。 十五年六月乙亥朔,食於井。占“诸侯死”。又曰:“大旱,民流亡。”十七年十月辛卯朔,食於氐。
十八年四月戊子朔。 十九年三月癸未朔。二十四年五月癸丑朔。 二十五年五月丁未朔。日皆当食,<今>不见。於是十月秦桧卒。
二十八年三月辛酉朔,日当食,<今>不见。始降诏免贺,犹宣付史馆。 三十年八月丙午朔,食於翼。占“王者失礼,宗庙不亲”。又曰:“民流,天下有大变,兵起,期三年。”於是始有言金人将败盟,次年逆亮果犯边。
三十一年正月甲戌朔,太史局言日当食,而不食。占“人君修德罪已,察奸理贤,宽恩布德,上动於天,则有食而不食。” 三十二年正月戊申朔,食於女。五月上内禅。
孝宗隆兴元年六月庚申朔,食於井。 三年六月甲寅,<今>不见。乾道五年八月甲申朔,食於翼。 九年五月壬辰朔,食於井。 晁熙元年十二月甲申朔,食於尾。 三年三月丙午朔,日当食,<今>不见。 四年九月丁酉朔,日当食,<今>不见。时孝宗厉精为治。
十年十一月壬戌朔,食於心。占曰:“食壬戌,群小萌,食太半,灾重,相死。”又曰:“法令有失,将相相疑。” 十五年八月甲子朔,食於翼。占曰:“甲子日食,夷兵动。”又曰:“在翼为王者失礼,又秋食为兵。” 十六年二月辛酉朔,日当食。始孝宗将以正月内禅,宰臣周必大言,新天子即位而食,处当避殿,恐宜少缓。上大以为然。故展内禅在次月,至是日<今>蔽,不见亏分。
甯宗庆元元年三月丙戌朔,食於娄。占:“多冤讼,其分有叛臣或大水。”又曰:“戒边臣。”於是胄用事,始有意北伐。 四年正月已亥朔,<今>不见。 五年正月癸已朔,<今>不见。 六年六月乙酉朔,日食。太史言,夜食不见。 嘉泰二年五月甲辰朔,食於毕。占:“主大水潦,诸侯死,边将亡,远国谋乱。”後三年,吴曦反於蜀,伏诛。 三年四月己亥朔,日当食。而太史局言,日体圆明不见亏分。凡言不见亏分者,食不及一分也。 开禧二年二月壬子朔。
嘉定四年十一月己酉朔,皆当食,皆不见亏分。 七年九月壬戌朔,食於角。 九年二月甲申朔,食於室。十年七月丙子朔,食於张。 十一年七月庚午朔,日食一分,其日正午或见或不见。太史局言,是为阳胜阴微,日体不亏。 十四年五月甲申朔,食於毕。 十六年九月庚子朔,日食於轸。
程氏《演繁露》曰:古谓日轮规环千里,特言其周广当然者耳,而无有言其如何其圆者也。沈括取银圜为喻曰:月如银圜,本自无光,日耀之乃有光,其圆非圆,乃月与日相望,其光全耳。及其阙也,亦非真阙,乃日光之所不及耳。此喻最为精审,予已详著之矣。淳熙丙申三月,予为少蓬太史局言,朔日巳时,日食西北隅,食至一分半而复,已而,日行加巳,呼请台官即道山下,以盆贮油对日景候之,时既及巳,忽骤起,少选退,则日轮西北角微有亏阙,约其所欠,殆不及一分,盖食已而复,非不及一分半也,其年某人(忘其名)使虏自北而回,正当食时,其行及河北自北望之,则日轮亏及十分之二,是太史之言,固不能精,亦不全谬也。予因此之见,益知沈括银圜之说,确与之合也。临安距河北则向南二千馀里矣。日食而北,人在东南,故从东南见之阙处全少是以其分而阙仅及一也,至於人在河北,日并东南,故其食处多见,而遂十分亏二,以此见日轮正圆可验也。此如东京所铸浑仪,今在临安清台,则於西柱移低两寸,以顺天势,其痕迹尚在可验也。南北异地,於以准望天度,则临安与汴京自是不同也。
●卷二百八十四 象纬考七
○日变日 日晕
《春秋》鲁哀公六年,有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太史,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曰为人君,妖气守之,故以为当王身。在楚上,惟楚见之,故祸不及他国)!若之(,禳祭也),可移於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之股肱,何益?不不有大过,天其天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
汉武帝建元二年四月戊申,有如日夜出。
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色青白,亡景(韦昭曰:“下无景也。无景,惟质见耳。”),正中时有景无光(韦昭曰:“无光耀也。”)。是夏寒,至九月,乃有光。京房《易传》曰:“美不上人,兹谓上弱。厥异日白,七日不温。顺无所制,兹谓弱(孟康曰:“君顺从於臣下,无所能制。”),日白六十日,物无霜而死。天子亲伐,兹谓不知,日白,体动而寒。弱而有任,兹谓不亡,日白不温,明不动。辟愆公行,兹谓不伸(孟康曰:“辟,君也。有过而公行也。”)。厥异日黑,大风起,天无,日光ㄙ(师古曰:“ㄙ与暗同也。”)。不难上政,兹谓见过,日黑居反,大如弹丸。
成帝河平元年正月壬寅朔,日月俱在营室,时日出赤。二月癸未,日朝赤,且入又赤,夜月赤。甲申,日出赤如血,亡光,漏上四刻半,乃颇有光,烛地赤黄,食後乃复。京房《易传》曰:“辟不闻道,兹谓亡,厥异日赤。”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京房《易传》曰:“祭天不顺,兹谓逆。厥异日赤,其中黑。闻善不予,兹谓失知,厥异日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故圣王在上,总命群贤,以亮天功,则日之光明,五色备具,烛亡主;有则为异,应行而变也。色不虚改,形不虚毁。观日之五变,足以监矣。
李寻对曰:“夫日者,众阳之长,光所烛,万里同晷,人君之表也(师古曰:“晷,景也。”)。故日将旦,清风发,群阴伏,君以临朝,不牵於色。日初出,炎以阳,君登朝,佞不行,忠直进,不蔽障。日中光,君德盛明,大臣奉公。日将入,专以壹,君就房,有常节。君不修道,则日失其度,ㄙ昧亡光(师古曰:“ㄙ与暗同,又音乌感反。“)。各有云为。其於东方作,日初出时(师古曰:“作,起也。日出之时,人物皆起。”),阴邪气起者,法为牵於女谒(服虔曰:“谓请也。”),有所畏难;日出後,为近臣乱政;日中;为大臣欺诬;日且入,为妻妾役使所营(师古曰:“营,谓绕也。”)。者日尤不精,光明侵夺失色,邪气珥数作。本起於晨,相连至昏,其日出後至日中差(师古曰:“读愈同。”)。小臣不知内事,窃以日视陛下志操,衰於始初多矣,其咎恐有以守正直言而得罪者,伤嗣害世,不可不慎也。”
按寻此对在哀帝时。帝召寻待诏黄门,诏问以日月失度,星辰乱行,灾异仍重之事,寻所对如此。然哀帝时日食凡再,俱见於史,而此所言日无精光,邪气连昏之事,则《天文》、《五行志》所不载云。
光武建武七年四月丙寅,日有晕抱,白虹贯晕,在毕八度(《古今注》曰:“时日加卯,西向东面有抱,须臾成晕,中有两钓,在南北面,有白虹贯晕,在西北南面,有背在景,加巳皆解也。”)。毕为边兵。秋,隗嚣反,侵安定(《皇德传史》曰:“白虹贯,下破军,晋分也。”)。
章帝建初元年正月壬申,白虹贯日。五年七月甲寅夜,白虹出。 七年四月甲寅,日加卯,西面有抱,须臾成晕,有白虹贯日。
殇帝延平元年六月丁未,日晕上有半晕,晕中外有、背、两珥。十二月丙寅,日晕再重,中有背。
顺帝永建二年正月戊午,白虹贯日。 二年正月丁酉,日有白虹贯交晕中。六年正月丁卯,日晕两珥,白虹贯珥中。 永和六年正月己卯,晕两珥,中赤外青,白虹贯晕中(《春秋元命包》曰:“阴阳之气,聚为气,立为虹,离为背,分为抱珥。”《考异邮》曰:“臣谋反,偏刺日。”《巫咸 占》曰:“臣不知则日月。”如淳曰:“ぐ谓之虹,雌谓之。向外曰背,刺日曰,在旁如半向日曰抱,在畔直对曰珥。”孟康曰:“如也。”宋均曰:“黄气抱日,辅臣纳忠。”)。
灵帝时,日数出东方,正赤如血,无光,高二丈馀乃有景。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京房占》曰:“国有佞谗,朝有残臣,则日不光,暗冥不明。”孟康曰:“日月无光曰薄。”)。其占曰,事天不谨,则日月赤。是时月出入去地二三丈,皆赤如血者数矣。(《春秋感精符》曰:“日无光,主势夺,群臣以谗术。色赤如炭,以急见伐,久兵马废。《礼斗度仪》曰:“日月赤,君喜怒无常,轻杀不辜,戮於无罪,不事天地,忽於鬼神。时则天雨,土风常起,日食无光,地动雷降。其时不救,兵从外来,为贼残而不葬。”《京房占》曰:“日无故日夕无光,天下变枯,社稷移亡。”) 光和四年二月己巳,黄气抱日,黄白珥在其表(《春秋感精符》曰:“日朝珥则有丧孽。”又云:“日已出,若其入,而皆赤黄,名曰日空,不出三年,必有移民而去者也。”)。 中平四年三月丙申,黑气大如爪,在日中(《春秋感精符》曰:“日黑则水淫溢。”)。 五年正月,日色赤黄,中有黑气如飞鹊,数月乃销。 六年二月乙未,白虹贯日(《春秋感精符》曰:“虹贯日,天下悉极,文法大扰,百姓残贼,酷法横杀,下多相告,刑用及族,世多深刻,狱多怨宿,吏皆惨毒。”又曰:“国多死孽,天子命绝,大臣为祸,王将见杀。”《星占》曰:“虹主内,土精填星之变。”《易谶》曰:“聪明蔽塞,政在臣下,婚戚干朝,君不觉悟,虹贯日。”)。
献帝初平元年二月壬辰,白虹贯日(《袁山松书》曰:“三年十月丁卯,日有重两倍。”《吴书》载韩复与袁术书日:“凶出於代郡。”)。
晋武帝泰始元年七月甲寅,日晕再重,白虹贯之。 太康元年正月己丑朔,五色气贯日,自卯至酉。占曰:“君道失明,丑为斗、牛,主吴、越。”是时孙皓淫暴,四月降。
惠帝元康元年十一月甲申,日晕再重,青赤有光。 九年正月,日中有若飞燕者,数日乃销,王隐以为愍怀废死之徵。 永康元年正月癸亥朔,日晕三重。十月乙未,日ウ,黄雾四塞。占曰:“不及三年,下有拔城大战。”十二月庚戌,中有黑气。京房《易传》曰:“祭天不顺兹谓逆,厥异日中有黑气。” 永宁元年九月甲申,日中有黑子。京房《易传》占:“黑者阴也,臣不掩君恶,令下见,百姓恶君,则有此变。”又曰:“臣有蔽主明者。” 泰安元年十一月,日中有黑气。 永兴元年十一月,日中有黑气分日。 光熙元年五月壬辰、癸巳,日光四散,赤如血流,照地皆赤。甲午,又如之。占曰:“君道失明。”
怀帝永嘉元年十一月乙亥,黄黑气掩日,所照皆黄。按《河图占》曰“日薄也”。其说曰:“凡日食皆於晦朔,不有於晦朔者为日薄。非日月同宿,时阴气盛,掩日光也。”占类日蚀。 二年正月戊申,白虹贯日。二月癸卯,白虹贯日,青黄晕五重。占曰:“白虹贯日,近臣为乱,不则诸侯有反者。晕五重,有国者受其祥,天下有兵,破亡其地。”明年,司马越暴蔑人主。五年,刘聪破京都,帝蒙尘於寇庭。 五年三月庚申,日散光,如血下流,所照皆赤。日中有若飞燕者。
愍帝建兴二年正月辛未庚申,日陨於地。又有三日相承,出於西方而东行。五年正月庚子,三日并照,虹弥天。日有重晕,左右两珥。占曰:“白虹,兵气也。三、四、五、六日俱出并争,天下兵作。丁巳亦如其数。”又曰:“三日并出,不过三旬,诸侯争为帝。日重晕,天下有立王。晕而珥,天下有立侯。”故陈卓曰:“当有大庆,天下其三分乎。”三月而江东改年为建武,刘聪、李雄亦跨曹、刘疆宇,於是兵连累叶。
元帝太兴元年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三丈,中有赤青珥。 四年二月癸亥,日斗。三月癸未,日中有黑子。辛亥,帝亲录讯囚徒。 永昌元年十月辛卯,日中有黑子。时帝宠幸刘隗,擅威福,亏伤君道,王敦因之举兵,逼京都,祸及忠贤。
明帝太宁元年正月己卯,日晕无光。癸巳,黄雾四塞。占曰:“君道天明,阴阳昏,臣有阴谋。”京房曰:“下专刑之应。”敦既陵上,卒伏其辜。十一月丙子,白虹贯日。史官不见,桂阴太守华包以闻。
成帝咸和九年七月,白虹贯日。 咸康元年七月,白虹贯日。 二年七月,白虹贯日。自後庾氏专政,由后族而贵,盖亦妇人擅国之义,故频年白虹贯日。八年正月壬申,日中有黑子,丙子乃灭。夏,帝崩。
穆宗永和八年,张重华在凉州,日暴赤如火,中有三足乌,形见分明,五日乃止。十年十月庚辰,日中有黑子,大如鸡卵。 十一年三月戊申,日中有黑子,大如桃,二枚。时天子幼弱,久不亲国政。 升平三年十月丙午,日中有黑子,大如鸡卵,少时而帝崩。
海西公太和三年九月戊辰见,二虹见东方。 四年四月戊辰,日晕,厚密,白虹贯日中。十月乙未,日中有黑子。 五年二月辛酉,日中有黑子,大如李。六年三月辛未,白虹贯日,日晕五重。十一月,桓温废帝,即简文咸安元年也。
简文咸安二年十一月丁丑,日中有黑子。
孝武宁康元年十一月己酉,日中有黑子,大如李。 二年三月庚寅,日中有黑子二枚,大如鸭子。十一月已巳,日中黑子,大如鸡卵。时帝已长,而康献皇后以从嫂临朝,实伤君道,故日有瑕也。 太元十三年二月庚子,日中有黑子,二大如李。 十四年六月辛卯,日中又有黑子,大如李。 二十年十一月辛卯,日中又有黑子。是时会稽王以母弟干政。
安帝隆安元年十二月壬辰,日有晕,有背。是後不亲万机,会稽王世子元显专行威罚。 四年十一月辛亥,日中有黑子。 元兴元年二月甲子,日晕,白虹贯日中。三月庚子,白虹贯日,未几,桓元克京都,王师败绩。明年,桓元纂位。义熙元年五月庚午,日有彩珥。壬辰、癸巳,日光四散,赤如流血,照地皆赤。 六年五月丙子,日晕有。时卢循逼京都,内外戒严。七月,循走。七年七月,五虹见东方。占曰:“天子黜。”其後刘裕代晋。 十年,日在东井,有白虹十馀丈在南干日。灾在秦分,秦亡之象。
恭帝元熙二年正月壬辰,白气贯日,东西有直珥各一丈,白气贯之交匝。
宋文帝元嘉四年十月辛卯,日昼昏,十日乃明。
孝武大明七年十一月,日始出四五丈,色赤如血,未没四五丈,亦如之。至八年春,凡三度,谓之日死。
齐高祖建元元年十二月未时,日晕,色黄无光,至申乃散。 二年闰月乙酉,日黄无光。 四年十一月丙子,日黄色无光。
武帝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五竿,失色赤黄,晕抱珥直背。
东昏侯永元元年十二月乙酉,日中有黑子三枚。
梁武帝太清元年十二月己卯,白虹贯日。 三年正月庚申,白虹贯日三重。
元帝承圣元年十一月丙子,有两日俱见。
陈文帝天嘉七年二月庚午,日无光,乌见。占曰:“王者恶之。”其日庚午,吴、楚之分野。四月甲子,日有交晕,白虹贯之。是月癸酉,帝崩。
宣帝大建十年二月癸亥,日上有背。占曰:“其野失地,有叛兵。”甲子,吴明彻兵败於吕梁,将卒没於周。明年淮南地,尽入於周。
後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十一月己卯,日出赤如血。
孝文帝太和二年正月辛亥,日晕,东西两珥。 四年正月癸丑,日晕,东西有背。八年正月戊寅,有白气贯日。宣武帝景明二年八月戊辰,日赤无光,中有黑气。 三年正月乙巳,日有黑气。正始二年四月甲辰,卯时晕匝,西有一背黄,南北有珥,内赤外黄,渐灭。十二月己酉,日晕,北有一抱,内赤外黄白,两傍有珥下。 三年十月乙巳,日赤无光。延昌元年十月甲戌至辛卯,日初出及将没,赤白无光。
孝明帝熙平元年三月丁丑,日出无光,至申时酉时。 神龟三年十月己巳,太史奏:自八月以来,黄埃掩日,日出三丈,色如赭,无光耀。 正元五年闰月乙酉,日晕,内赤外青,南北珥,下有抱两背,内赤外青。十二月丙申,日晕,南北有珥,上有抱一背。 孝昌三年五月戊戌,辰时晕匝,内赤外白,两珥。
孝庄帝永安二年十月己酉,日从地下食出,亏从西南角起。
节闵帝普泰元年三月丁卯,日月并赤赭色,天地溷浊。十一月,日晕再重。
孝武帝太昌元年五月,日晕再重。十月辛酉朔,日从地下食出,亏从西南角起。
後周武帝保定五年正月辛卯,白虹贯日,占曰:“为兵丧。” 天和元年二月庚午,日斗,光遂散,日乌见。十月辛卯,黑贯日。 建德二年二月辛亥,白虹贯日。占曰:“臣谋君,不出三年。”又曰:“近臣为乱。”後年。卫王直举兵反。 六年十一月甲辰,日晡时日,中有黑子,大如杯。占曰:“君有过而臣不谏,人主恶之。”
宣帝大成元年正月丙午、癸丑,日皆有背。占曰:“臣为逆,有反叛,边将去之。”又曰:“卿大夫欲为主。”其後,隋公作霸,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举兵。
静帝大象元年二月癸未,日将出入时,其中并有乌色,大如鸡卵,经四日乃灭。
隋文帝开皇九年正月己巳,白虹夹日。占:“臣背主。”又“无德者亡”。是月灭陈。 仁寿四年七月乙未,日青无光,八日乃复。占:“主势夺。”又“日无光,有死王。”丁未,上崩。汉王谅反,杨素讨平之。皆兵丧亡国死王之应。
炀帝大业十三年十一月辛酉,日光四散如流血。占曰:“贼入宫,主以急兵见伐。”又曰:“臣逆君。”明年三月,宇文化及等弑帝,诸王及幸臣并被弑。
唐太宗贞观初,突厥有五日并照。 二十三年三月,日赤无光。李淳风曰:“日变色,有军急。”又曰:“其君无德,其臣乱国。”濮阳复曰:“日无光,主病。”
高宗咸亨元年二月壬子,日赤无光。癸丑,四方,日有浊气,色赤如赭。上元二年三月丁未,日赤如赭。 永淳元年三月,日赤如赭。 文明元年二月辛巳,日赤如赭。
武后长安四年正月壬子,日赤如赭。
中宗景龙三年二月庚申,日色紫赤无光。
元宗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己未,日赤如赭。 二十九年三月丙午,风霾,日无光,近昼昏也。占为上刑急,人不乐生。 天宝三载正月庚戌,日晕五重。占曰:“是谓气光,天下有兵。”
肃宗上元二月乙酉,白虹贯日。
代宗大历二年七月丙寅,日旁有青赤气,长四丈馀。壬申,日上有赤气,长三丈。九月乙亥至於辛丑,日旁有青赤气。 三年正月丁巳,日有黄冠、青赤珥。辛丑,亦如之。凡气长而立者为直,横者为格,立於日上为冠。直为有自立者,格为有战斗。又曰:“赤气在日上,君有佞臣。黄为土功,青赤为忧。”
德宗贞元二年闰五月壬戌,日有黑晕。 六年正月甲子,日赤如血。 十年三月乙亥,黄雾四塞,日无光。
宪宗元和二年十月壬午,日傍有黑气如人形跪,手捧盘向,盘中气如人头。四年闰三月,日傍有物如日。五年四月辛未,白虹贯日。 十年正月辛卯,日外有物如乌。
十一年己卯,日紫赤无光。
穆宗长庆元年六月己丑,白虹贯日。 三年二月庚戌,白虹贯日。
敬宗宝历元年六月甲戊,赤虹贯日。九月甲申,日赤无光。二年三月甲午,日中黑气如杯。辛亥,日中有黑子。四月甲寅,白虹贯日。
文宗太和二年二月癸亥,日无光,白雾昏昼。十二月癸亥,有黑,与日斗。五年二月辛丑,白虹贯日。 六年三月,有黑与日如斗。庚戌,日中有黑子。四月乙丑,黑气磨日。 七年正月庚戊,白虹贯日。 八年七月甲戌,白虹贯日,日有交晕。十月壬寅,白虹贯日,东西际天,上有背。 九年二月辛卯,日月赤如血。壬辰,亦如之。 开成元年正月辛丑朔,白虹贯日。二月己丑,亦如之。 二年十一月辛巳,日中有黑子,大如鸡卵,日赤如赭,昼昏至於癸未。 五年正月己丑,日晕,白虹在东方,如玉环贯珥。三月丙辰,日有重晕,有赤气夹日。十二月癸卯朔,日傍有黑气来触。
武宗会昌元年十一月庚戌,日中有黑子。 四年正月戊申,日无光。二月己巳白虹贯日,如玉环。
宣宗大中十三年四月甲午,日暗无光。
懿宗咸通六年正月,白虹贯日,中有黑气,如鸡卵。 七年十二月癸酉,白气贯日,日有重晕。甲戌,亦如之。白气,兵象也。 十四年二月癸卯,白虹贯日。
僖宗乾符元年,日中有黑子。 二年,日中有若飞燕者。 六年十一月丙辰朔,有两日出而斗,三日乃不见。斗者,离而复合也。 广明元年,日晕如虹,黄气蔽日无光。日不可以二;虹,百殃之本也。 中和三年三月丙午,日有青黄晕。四月丙辰,亦如之。丁巳、戊午,又如之。 光启三年十一月己亥,下晡日上有黑气。 四年二月己丑,日赤如血。 庚寅改元文德。是日,风,日赤无光。
昭宗景福元年五月,日色散如黄金。 光化三年冬,日有虹背弥旬。日有赤气,自东北至於东南。 天复元年十月,日色散如黄金。十一月,又如之。 二年二月丁丑,日有赤气,自东北至於东南。 天元年二月丙寅,日中见北斗。其占重。十一月癸酉,日中有黄晕,傍有青赤气二。 二年正月甲申,日有黄白晕,晕上有青赤背;乙酉亦如之。晕中生白虹,渐东,长百馀丈。二月己巳,日有黄白晕,如半环,有苍黑夹日,长各六尺馀,既而变,状如人如马,乃消。占曰:“背者,叛背之象。日晕有虹者为大战,半晕者相有谋。苍黑,祥也。夹日者,贼臣制君之象。变而如人者为叛臣,如马者为兵。” 三年正月辛未,日有白黄晕,上有青赤背。二月癸巳,日有黄白晕,如半环,有青赤背。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十月己丑至於庚子,日月赤而无光。 二年二月乙酉,日中有黑气,状如鸡卵。
後晋高祖天福元年,十二月己卯朔,日有白虹二。 三年三月壬子,日有白虹。
後周世宗显德三年十一月庚午,白虹贯日。
《五代史 司天考》论曰:“五代乱世,文字不完,史官所记亦有详略,其日月五星之变,大者如是。日有冠珥、环晕、缨纽、负抱、戴履、背气,十日之中常七八,其繁不可胜书,而背气尤多。”
显德七年正月癸卯,日既出,其下复有一日相掩,黑光磨荡久之。时太祖北征,知星者苗训指谓亲吏楚昭辅曰:“天命也。”是日,周恭帝逊位。
宋太祖皇帝开宝七年正月丙戌,日有黑子二。
真宗景德元年十二月甲辰,日有影,如三日状。占在危宿,幽州之野,时契丹请和。
三年九月戊申,日赤如赭。占曰:“将相忧。”明年,河阳节度同平章事王显卒。四年四月甲申,日白无光。
仁宗宝元元年十二月庚申,日赤如朱,逾二刻复。 庆历八年二月乙未,日赤无光。
神宗熙宁十年二月辛卯,日中有黑子如李。占:“臣於君,不掩恶,令民见”,则有此变,或“王者恶之。”至乙巳散。 元丰元年闰正月庚子,日中有黑子如李,至二月戊午,凡十有九日散。十二月丙午,日中有黑子亦如李,至丁巳,凡十有二日散。二年二月甲寅,日中有黑子如李,至癸亥散。
徽宗崇宁二年五月癸卯,日淡赤无光,至申乃复。 三年十月壬辰,日中有黑子,如枣大。 政和二年四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 八年十一月辛亥,日中有黑子如李大。 宣和二年正月已未,日蒙蒙无光。五月己酉,日中有黑子如枣大。 三年十二月辛卯,日中有黑子如李,主:“臣蔽主明。”四年二月癸巳,日蒙蒙无光。
高宗建炎三年三月己卯朔,日中有黑子,壬寅乃消伏。占:“臣不掩君恶。”又“臣有蔽主明者。” 绍兴元年二月巳卯,日中有黑子如李大,三日而伏。主:“臣蔽主明。”六年十月壬戌,日中有黑子如李大,占“臣蔽主明”。 七年二月庚子,日中有黑子如李大,旬日乃消。四月戊申,日有黑子如前。 八年二月辛酉,日中有黑子大如枣。占:“君有过而臣不谏。”十月乙亥,日有黑子。
孝宗淳熙十三年五月庚辰,日生黑子如枣大,至甲申日乃复。
光宗绍熙四年十一月辛未,日生黑子。占:“祭天不顺兹为逆,厥异日中有黑子。黑子者,阴也,臣不掩君恶。”又曰,“臣有蔽主明者。”
宁宗庆元六年八月乙未,日内生黑子如枣大,凡六日乃消伏。十一月乙酉,日又生黑子如枣大,凡二十日乃伏。时胄用事,群奸附和,蔽主明。 嘉泰二年十二月甲戌,日生黑子如枣大,至丙戌消伏。 四年正月癸未,日生黑子如枣大。开禧元年四月辛丑,亦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