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通志 - 第 1223 页/共 1359 页
巴延一名师圣字宗道哈尔努特氏世居开州濮阳县生三岁常以指画地或三或六若为卦者六岁从里师授孝经论语即成诵蚤丧父
其兄库春购经传等书资之日夜诵不辍稍长受业建安黄坦坦曰此子颖悟过人非诸生可比因命为巴延氏且名而字之久之坦辞曰余不
能为尔师羣经有朱子说具在归而求之可也巴延即以斯文为巳任学者来相质难随问辨咸解其惑而去于是从游日众至正四年以隐士
征至京授翰林待制预修金史既毕辞归巳复起为江西廉访佥事数月以病免及还四方来学者至千余人其为学务真知力践不屑事举子
询章士出其门不问而知为巴延学者十八年红巾贼蔓延河北巴延言于省臣将结乡民为什伍以自保而贼兵大至巴延渡漳北行邦人从
之者数十万家至磁州与贼遇贼知其名生劫之不屈引领受刃与妻子俱遇害既死贼剖其腹见心有数孔曰古称圣人心有七窍此非贤士
乎乃纳心于腹中覆墙揜之诏谥文节平生修辑六经著述甚富皆毁于兵
△舒苏
舒苏字得之其先西域大食国人既内附大父鲁库乃东迁丰州太宗时授真定济南等路课税使因家焉父乌哲始从儒先问学不干仕
进舒苏先九岁曰记古经传千言比弱冠博极羣籍汪洋茂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延佑设科有劝其就试者舒苏不应泰定三年以遗逸征
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时都尔苏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舒苏独不往屡使人招致之以养亲辞归天厯三年召为应奉翰林文学赐对奎章阁进
所著帝王心法文宗称善预修经世大典以议论不合求去帝命虞集论留之舒苏坚以母老辞遂赐币遣还复命集传旨曰卿且蹔归行召卿
矣至顺四年除国子博士以内艰不赴后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御史即上封事十条曰法祖宗揽干纲敦宗室礼勋旧惜名器开言路复科举
罢数军一刑章宽禁网时奸臣变乱成宪帝方虚已以听舒苏所言皆一时所不敢言者侍御史赵承庆见之叹曰御史言及此天下福也襄汉
流民聚居宋之绍熙府故也至数千户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舒苏擒其魁而释其党复上言绍熙土饶利厚流户日增若以
其人散还本籍恐为边患宜设官府以抚定之诏即其地置绍熙宣抚司三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
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舒苏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朝廷是之寻以病免舒苏厯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之狱先后其众
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恩尝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杀其夫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宜释之舒苏持不可枢密判官曰平反
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舒苏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卒正娥罪至正十一年卒追封恒山郡侯谥文
孝生平邃于易家贫饘粥或不继其考订经传帝自乐也所著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重订
河防通议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诸臣列传审听要诀及文集三十卷 【按元史成书迫遽脱漏极多儒林一门据元史所载
止有十数人余皆佚之兹并附于后 熊禾字去非建阳人宋咸淳间进士授宁武州司户参军入元隐居不仕教授生徒先是学宫祀典以颜
曾思孟为四配与十哲并祀堂上而伯鱼颜路曾点并从两庑子居父上时人以为非礼禾建议宜别设一室以齐国公叔梁纥居中南面而以
颜路曾点伯鱼西向侑食又谓礼有祀先贤于东序及祭乡先生于社之文宜诏郡国各采其先贤之尤著者列之羣祀又谓两庑从祀理宜损
益开元祀典七十二贤下有诸儒二十二人后代因之不改内如荀况以性为恶以礼为伪杨雄剧秦美新马融为窦宪作奏草诬陷忠良杜预
建短丧之议王弼尚老庄之说皆显背经训行不称文董仲舒学行最醇顾不得在从祀皆有可议其后庙堂定议郡县学立启圣祠乡贤祠又
更正从祀黜荀扬等五人增入董仲舒皆自禾议发之禾晚年刱鳌峰书院于里中四方学者从之甚众元以后闽中讲学者以禾为宗所著有
易讲议书说四书小学集疏大学广义标题诸书 胡三省字身之天台人宋宝佑四年进士入元隐居不仕着资治通鉴音注及释文辨误百
余卷先是通鉴释文有蜀史照及司马康二本康乃光之子其书刊自海陵三省辨其非并考温公殁时康以毁卒在史照前数十年而书多剽
窃照说又预讳桓字征明其为伪托人咸服其精核云 马端临字贵与乐平人宋丞相廷鸾子以荫补承事郎宋亡不仕着文献通考二百四
十八卷以补杜佑通典之问儿二十余年乃成先是留梦炎为吏部尚书召致廷鸾欲用之以亲老辞后为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教授台州路
旋引年归卒于家仁宗延佑四年遣使寻访有道之士至饶州路录其书上进诏官为镂板以广其传 李简字蒙斋信都人宪宗时官泰安州
通判着学易记九卷俞琰字玉吾吴郡人着周易集说及易图纂要易外别传 熊良辅字任重南昌人举延佑闲乡贡着周易本义集成附录
一依朱子所订古本十二卷之旧采自唐迄元诸家之说几八十四卷 董真卿字季真鄱阳人父鼎尝私淑黄干着尚书辑录纂注六卷真卿
承家学又从胡一往熊禾学易得其传着周易会通十四卷其书斟酌古本今本之闲每卦先例象词爻词次大象次彖传次小传于四圣之易
初不相杂而自相统凡彖象之有声韵者亦不闲隔其集解先程朱传义并采程朱语录诸书益其未备曰附录又集诸家之说附以已见曰纂
注采掇订正于义理象数之学交有所发明焉 张理字仲纯清江人曾仕泰宁教谕终福建儒学副提举着易象图说三卷大易象数钩深图
三卷 王天与字大立吉安人着尚书纂传四十六卷先引汉唐传疏及诸书注而以朱子真德秀为归文集语录皆荟萃考证经十五年而后
成其书颇以蔡氏集傅为未慊而不攻其非大德三年臧梦解上其书于朝诏授临江路儒学教授 陈师凯字道勇南康人隐居庐山撰尚书
蔡传旁通六卷 王充耘字耕野江西人元统初进士授同知永新州事弃家养母潜心尚书着读书管见书义主意书义矜式各书 黄镇成
字符镇郡武人延佑初再试有司不合即筑室城南曰南田耕舍闭户著书有尚书详考十卷于凡名物度数各系以图汇集诸说而折中之又
有周易通义中庸章句性理发蒙各书天厯三年执政者荐为江西路儒学提举禄不及而卒 朱公迁字克升鄱阳人勤于著述剖析经传从
之学者甚众至正七年以遗逸征至京授翰林直学士因上言不合出为金华郡学正所著有朱子诗传疏义四书说约四书通旨各书 赵汸
字子常休宁人尝受业于九江黄泽究心春秋殚思二十年作春秋集传及属辞各十五卷左氏补注十卷师说三卷其集传谓春秋策书之例
十有五笔削之义有八学者必明其义例则凡以虚词说经者其刻深辨急之说皆不攻自破矣汸晚年屏居东山著述不倦学者称东山先生
李廉安福人元末进士为隆兴路录事日趋公署夜课诸生着春秋诸传会通后为信丰知县寇至集乡兵守城城陷与其子敬同死之邑人
为栠节祠祀焉 敖继公字君善长乐人后寓家湖州筑一小楼坐卧其中冬不炉夏不扇日事经史第进士对策忤时相遂不仕尝以仪礼高
堂生传既不存王肃诸家注亦绝传独郑康成注庛多醇少因删定贾疏及先儒之说补其缺间附以巳意为仪礼集说十三卷大德中荐为信
州教授未任卒继公弟子倪渊字仲深乌程人得礼易之传平居动必以礼着易说图说序例各书官湖州教授 陈澔字云柱都昌人父大猷
宋黄州军事邻官著书传会通十一卷澔承家学着礼记集说 邱葵字吉甫同安人宋亡避居海屿刻志为学着易解义书直解诗口义春秋
通义周礼补亡各书其补亡谓冬官未尝缺杂出于五官之属汉儒以考工记补之为谬葢本宋临江俞廷椿复古周官篇及永嘉王次点周官
补遗二书而加之参订云葵弟子晋江吕椿字芝寿着春秋精义 倪士毅字仲宏祁门人与赵汸汪克宽朝夕讲学时称新安三君子士毅着
四书辑释三十六卷 王克宽字德辅新安人举泰定三年乡试着春秋经传附录纂疏礼经补逸二书】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四 文苑传一
文苑传
(臣)等谨案迁固二史皆有儒林而无文苑文苑传之作自范氏后汉书始唐书及金史曰文艺宋史曰文苑遗史曰文学其致一也元
史若赵孟俯虞集揭傒斯苏天爵之伦皆入列传中而类传则儒学之后不复立文苑一门葢仿马斑之例今依郑志续辑唐以后文苑传若干
篇间有自他类改归者按次编入亦务求其当焉
唐 【一】
○唐一
徐旷 陆元朗 颜师古【相时 游秦】 袁朗【承序 利贞】 贺德仁【庾抱】 欧阳询 朱
子奢 张士衡 萧德言 蔡允恭 谢偃【张蕴古】 崔信明【郑世翼】 刘胤之【延佑 藏器 知柔
】 张昌龄【昌宗】 崔行功 杜审言【易简甫】 王勃【勴助】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元万顷【范履冰 苗神客 周思茂 胡楚宾 正 义方 季】
徐旷
陆元朗
颜师古 【颜相时 颜游秦】
袁朗 【袁承序 袁利贞】
贺德仁 【庾抱】
欧阳询
朱子奢
张士衡
萧德言
蔡允恭
谢偃 【张蕴古】
崔信明 【郑世翼】
刘胤之 【刘延佑 刘藏器 刘知柔】
张昌龄 【张昌宗】
崔行功
杜审言 【杜易简】
王勃 【王勮 王助】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元万顷 【范履冰 苗神客 周思茂 胡楚宾 元正 元义方 元季】
△徐旷
徐旷字文远以字行南齐司空孝嗣五世孙父彻梁秘书郎尚元帝女安昌公主江陵陷俘以西客偃师贫不能自给兄文林鬻书于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