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通志 - 第 1248 页/共 1359 页

时贾似道当国欲邀一见处以高弟应龙拒不往及廷对策具言上下情隔国势危急之状考官不敢寘上第除光州定城尉应龙曰昔吾祖封 策以直言忤史弥远得洪雅尉今固当尔无愧也沿海制置司辟为属以疾辞宋亡故相留梦炎事世祖为吏部尚书以书召之不答已而起家 教授溧阳州晚以上元县主簿致仕初宋亡时巘已退不仕一门父子自为师友讨论经学于诸经皆有成说惟五经音考盛行于世应龙为文 长于叙事时求其文者车辙满门人拟之眉山苏氏父子学者因其所自号称曰隆山先生泰定元年卒   △郑滁孙 【郑陶孙】   郑滁孙字景欧处州人宋景定闲进士为礼部郎官至元三十年有以滁孙名荐者世祖召见授集贤直学士寻迁侍讲学士乞致仕归弟 陶孙字景潜亦宋进士监西岳祠先陶孙征至阙奏对称旨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纂修宋史至德佑末年事陶孙曰臣尝事宋宋是年亡义不 忍书世祖嘉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后出为江西儒学提举滁孙兄弟在当时最号博洽士大夫翕然推重滁孙所著有大易法象通赞周易记玩 等书陶孙有文集若干卷   △陈孚   陈孚字刚中台州临海人至元中以布衣上大一统赋江浙行省闻于朝署上蔡书院山长考满谒选京师世祖命尚书梁曾使安南选南 士为介朝臣荐孚博学有气节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为曾副至安南世子陈日燇以忧制不郊迎又不令由中门入曾致书诘责往复再三辞 直气壮皆孚笔也其所赠孚悉却之详见梁曾传使还除翰林侍制帝方欲寘之要地而廷臣以孚南人且尚气颇嫉之调建德路治中再迁衢 州所至多着善政秩满请典乡郡复授台州路治中大德七年奉使宣抚循行诸道时台州旱民饥道殣相望浙东元帅托欢彻尔以省檄赈济 怙势立威孚愬其不法蠹民事宣抚使按实坐其罪亟命发仓赈救民赖全活者众而孚亦以此致疾卒于家孚天材过人性任侠不羁为诗文 任意即成不事雕斲有文集行世 【按台州府志云赠临海郡公谥文惠有大游观光玉堂交州桐江柯山等稿谨识】   △杨载 【杨刚中 李桓】   杨载字仲弘其先居建之蒲城后徙于杭少孤博涉羣书年四十不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入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 宗实录延佑初仁宗以科自取士载首应诏登进士第厯仕宁国路推官初赵孟俯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加推重由是名动京师其文章一以 气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尤以诗名家尝语学者曰诗当取材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自其诗出一洗宋季之陋同时有杨刚中字志行上元 人为文奇奥简涩动法古人不屑为世俗平凡语元明善极叹异之仕至翰林待制有霜月集行世其甥李桓字晋仲同郡人由乡贡进士累迁 江浙儒学副提举亦以文鸣江东载与刚中同辈行而桓则稍后云   △刘诜 【龙仁夫 刘岳申】   刘诜字桂翁吉安庐陵人 【按欧阳玄墓碑云其先自清江之翟斜徙居吉水之南岭谨附识】 幼失父知自树立既冠重厚醇雅素以 师道自居教学者有法警誉日隆江南行台累以遗逸荐不就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而不露其踔厉风发之状四方求诗文 者日至于门所著有桂隐集至正十年卒同郡龙仁夫字观复刘岳申字高仲皆与诜齐名而仁夫之文尤奇逸洗丽所注周易多发前儒之所 未发用荐者以岳申为辽阳儒学副提举仁夫为江浙儒学副提举皆不就   △吴师道   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自羁丱即善记览工词章才思涌溢弱冠读宋儒真德秀遗书幡然有志为已之学尝以持敬致知之说质于 同郡许谦谦复之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是造诣益深大旨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登至治元年进士第授高邮县丞调宁国路录事迁 池州建德县尹所至有治声中书左丞吕思诚侍御史孔思立荐之朝召为国子助教寻迁博士其教一本朱子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六馆诸 生咸自以为得师以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所著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陆文圭 【梁益】   陆文圭字子方江阴人幼颖悟博通经史百家宋咸淳初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曰墙东先生延佑设科有司强之就试凡 一再中乡举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朝廷数遣使驰聘以老疾不果行卒文圭性高迈以奇气自负于地理 考核尤详凡天下郡县沿革人物土产悉能默记如指诸掌先属纩一日语门人曰以数考之吾州二十年后必被兵吾死当葬不食之地勿封 勿树使人不知吾墓所在庶无暴骨之患其后江阴乱冢尽发人服其先知有墙东类稿二十卷同里梁益字友直博洽经史工文辞其教人以 变化气质为先学徒不远千里从之自文圭既卒浙西称学术醇正者惟益而已所著书有三山稿诗绪余史传姓氏纂又有诗传旁通深得朱 子之学后卒   △陈旅 【程文 陈绎曾】   陈旅字众仲兴化莆田人资禀颖异稍长至温陵从乡先生傅古直游声名日着以荐为闽海儒学官御史中丞马祖常使泉南一见奇之 因勉游京师虞集见其文慨然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馆中朝夕相讲习自谓得友平章赵世延力荐之除国子助教居三 年考满诸生不忍其去请再任焉元统二年出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至元四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迁国子监丞又二年卒旅于文自 先秦以来至唐宋诸大家无所不究故其文典雅峻洁必求合于古作者有文集十四卷 【按书史会要云旅善古隶而行楷亦有法谨附识 】 旅感集为知己其在浙江时集归田已数载岁且大比请于行省参政富珠哩翀亲奉书币请集主文乡闱欲为问候计衡冒炎暑千里至临 川集感其来留旬日而别惓惓以斯文相勉既而闻旅卒深痛悼之同时有程文陈绎曾皆名士文字以文徽州人仕至礼部员外郎作文明洁 而精深集亦多称之 【按一统志云自号黟南主有文集三十八卷谨附识】 绎曾字伯敷处州人为人虽口吃而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 成诵文辞汪洋浩博其气浡如官国子助教 【按书史会要云绎曾学识优博真草篆隶俱通习得法谨附识】 论者谓二人皆与旅相伯仲 云   △李孝光   李孝光字季和温州乐清人少博学笃志复古隐居雁荡山四方之士远来受学至正七年诏征隐士以秘书监著作郎召赴京师见帝于 宣文阁进孝经图说顺帝大悦明年授秘书监丞卒于官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一取法古人非先秦两汉语弗以措辞有文集二十卷雁 山十记一卷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七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八 隐逸传一   隐逸传   (臣)等谨案郑志云范史始立隐逸传谓之逸民自晋宋至后魏称名不同总曰隐逸考新旧唐书及宋金元史皆有隐逸传惟五代史 辽史阙焉今于五代史一行传中采其人之合于隐逸者补之辽史则仍其阙云   唐   五代   ○唐   王绩    朱桃椎   孙思邈  田游岩   王友贞   王希夷  李元恺   卫大经   武攸绪  白履 忠   卢鸿一   吴筠  潘师正   司马承祯  贺知章  秦系    张志和   陆羽  崔觐    陆龟 蒙   王绩   朱桃椎   孙思邈   田游岩   王友贞   王希夷   李元恺   卫大经   武攸绪   白履忠   卢鸿一   吴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