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元龟 - 第 723 页/共 736 页
十九年五月吐蕃使论颊热等至其年以右龙武将军薛亻丕兼御史大夫使於吐蕃。
二十年五月以秘书监史馆修撰张荐为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依前史馆修撰持节吊赠吐蕃以左金吾卫将军薛径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右金吾将军兼御史大夫持节和吐蕃。
宪宗永贞元年十一月以通王府长史孙果为鸿胪少卿兼御史中丞持节充册立回纥使其月以卫尉少卿侯幼平兼御史中丞充入吐蕃告册立等使元和四年正月命中官元文政往渤海充吊祭册立使。
七月吐蕃遣使来和好。
五年五月吐蕃遣使论思颊热来朝并归郑叔矩路泌之柩及叔矩男武延等一十三人叔矩会盟使崔汉衡之从事泌浑之从事贞元初吐蕃背盟所陷凡二十馀年竟不屈节因殁於蕃中至是请和故归其柩。
六月宰相与吐蕃使语中书令厅蕃使拜阶下宰相阶还半礼。
七月以陕州大都督府左司马兼通事舍人李为鸿胪少卿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入吐蕃使仍赐紫金鱼袋太子中舍人吴晕为丹王府长史兼侍御史为之副。
七年正月癸未以鸿胪卿张茂宣充入回鹘使通事舍人张贾副焉。
二月吐蕃东道节度论诰都宰相尚绮心儿以书遗凤翔节度使李惟兰惟兰奏献之。
三月命宰相於中书与吐蕃使议事。
七月以京兆府功曹李为殿中侍御史充入新罗副使。
八年正月命内侍李重充渤海册立宣慰使。
十一月黔中奏昆明夷请归其先侵之地。
十一年二月授渤海使国信以归。
五月命中使二人送回鹘使归国。
十一月以宗正卿李诚兼御史中丞充入回鹘使。
十二年四月吐蕃以赞普卒来告己未以右卫将军乌重兼御史中丞充吊赠吐蕃赞普使。
五月癸亥以右补阙段均为殿中侍御史充吊赠吐蕃使。
十三年三月渤海国遣使李继常等二十六人来朝十月凤翔节度使郑馀庆奏吐蕃遣使好。
穆宗元和十五年即位八月乙亥命宰臣召吐蕃使於中书议事十月命高品窦千乘使於吐蕃。
十月庚午朔以太子中允张贾为太府少卿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入吐蕃答请和好使庚辰命宰臣留吐蕃使於中书议事以郯王府长史邵同为太府少卿兼御史中丞持节入吐蕃充答请和好使。
十二月以左散骑常侍崔元略充党项宣抚使丁丑改命太子中允李寮兼侍御史充党项宣抚副使。
长庆元年十二月丰州刺史李祜奏先入回鹘使裴通高品袁有直并回鹘六十四人到鹈泉。
二年二月癸酉吐蕃遣使十五人来请定界甲戌召对於麟德殿赐有差。
八月凤翔送落蕃人宇文律等一百八十人诏付京兆府详勘寻令亲族识认任其归还。
十月辛酉以太子仆杜载为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持节充答吐蕃谢会盟礼毕使仍赐服金紫。
敬宗初即位鸡林人前右监门卫率府兵曹参军金卿进状请充入本国宣慰副使从之。
宝历元年三月以前蕲州刺史于人文为司门郎中摄御史中丞持节入回鹘充吊祭册立使仍赐紫金鱼袋以右赞善大夫裴常守本官兼侍御史为之副四月以前江南西道观察推官试大理评事陈夫守河南府雒阳县丞兼监察御史充入回鹘吊祭册立使判官仍赐绯鱼袋。
十月以岳王傅成杭为右庶子兼御史中丞充入吐蕃答贺正使仍赐紫金鱼袋以太常博士刘幼复为殿中侍御史为之副仍赐绯鱼袋以前万年县丞韩为大理丞兼殿中侍御史入吐蕃答贺正使判官仍赐绯鱼袋。
二年二月凤翔节度使进到落蕃回鹘四人敕旨令付鸿胪寺待有还蕃使即放归国。
十月灵武节度使奏收得吐蕃石金山等四人诏委本道节度使差人送付本界游奕吐蕃取领闻奏仍优赏发遣。
文宗太和二年十二月以前棣州刺史唐弘实为莒王傅兼御史大夫持节充入吐蕃答贺正使。
三年十二月庚寅西川监军判官张士谦奏南蛮宣尉回得蛮人事物金盏银水瓶等并进首领王{X123}巅状一封云:被杜元颖欺扰蕃界。又云:南蛮续自羌专使奏事乙亥郭钊。又奏蒙{X123}巅差使送书信共四角以闻。又奏追还三百馀里。
五年五月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南蛮放还先虏掠百姓工巧僧道约四十人到本道。
十一月入吐蕃使宗正少卿李从易至蕃中。
六年十一月以少府少监田早守本官兼御史中丞持节充入吐蕃答贺正使仍赐紫金鱼袋。
十年夏四月九姓回鹘可汗薨以左骁卫将军皇城留守唐弘实为右金吾卫将军兼御史大夫持节充入回鹘吊祭册立使。
八年春正月庚申凤翔节度使李听进吐蕃赞普贺正表函。
九年五月辛酉入朝回纥进太和公主所献马射女子七人沙ヌ小儿二人。
十一月以宗正少卿李从简守本官兼御史中丞持节充入吐蕃答贺正使仍赐紫金鱼袋。
开成元年十二月以太子少詹事李景儒兼御史中丞充入吐蕃答贺正使。
二年十一月天德奏吐蕃东北道元帅论夷加羌使信物乃木夹到本道以其书信上闻。
三年秋七月新罗王金徵遗淄青节度使奴婢帝矜以远人诏令却归本国。
四年三月以太子詹事李景儒为入吐蕃使。
武宗会昌二年十一月吐蕃赞普卒遣使论普热入朝告哀遣将作少监李景入蕃吊祭。
三年八月黠戛斯遣使谛德伊斯难珠来朝九月与黠戛斯敕。《书》曰:皇帝敬闻黠戛斯可汗将军谛德伊斯难珠至览书并白马二疋具悉可汗降精斗极雄朔漠以为君禀耀旄头分天街而建国特负英豪之气夙推骁驭之才眷想嘉猷载深寤叹来书云:温仲令将军归国後汉使不来温仵合去日朕书具云:速遣报章此当遣重臣册命自是可汗未谕此意报答稍迟来信。又云:道路隔绝盖为山川悠远未得与可汗封壤接连非是两国之情犹有阻隔想可汗明识无复致疑。又云:两地致书彼此不会。且书不可以尽言言不可以尽意况蕃汉文字传译不同祗在共推赤心永保盟好岂必缘饰词语以此交欢想每欲思惟先相好意不更疑惑便是明诚。又云:欲除两楹间恶刺如此之事最为嘉言缘回鹘据雄北方为一代君长诸蕃臣伏百有馀年今可汗扫除穹居大雪雠耻功业既高於前古威声已振于北荒固当深务远图,岂可更留馀孽黑车子不度德量力敢保寇雠则是侮可汗独力向化此而可忍孰不可容况可汗前来访送公主云:上天入地必须觅得今。若舍而不问何以取信朕怀想可汗乘彼盛秋长驱精骑问回鹘逋逃之罪行黑车子後服之诛取。若拾遗役无再举从兹荡定,岂不美欤来书。又云:送公主到彼无一语来缘公主才离可汗五日便被回纥劫夺所遣来使尽被杀伤公主二年之中流离沙漠事已隔远所以不再叙言然赵蕃去日已具感悦之心足表殷勤之意。又闻今秋欲移往回纥牙帐灭其大国便保旧居足使诸蕃威畏回鹘绝望稍近汉境颇谓良图所云:请发遣兵马期集公处缘黑车子犹去汉界一千馀里在沙漠之中从前汉兵未尝到彼比闻回鹘深意尝欲投窜安西待至今秋朕当令幽州太原振武天德缘边四镇要路出兵料可汗攻讨之时回纥必当潜遁各令邀截便可枭擒此是军期须如符契想可汗必全大信用叶一心谛德伊斯难珠朕已於前殿面对兼赐宴乐并依来表更不滞留朕续遣重臣便申册命故先达此旨令彼国明知册命之礼并依回纥故事可汗爰始立国临长诸蕃须示邻壤情深宗盟义重以此镇抚谁敢不从宜体至怀共宏远略春暖想可汗休泰将相以下并存问之黠戛斯者亦名纥吃斯本前代坚昆国在回纥西北自称李陵之後初破回纥国之时得太和公主以天家贵种。又与国同姓令达干十人送公主至塞上中路为乌介可汗所得尽杀黠戛斯使人乃质公主同行及黠戛斯上表问公主所在及所遣使者十人帝顾问宰臣议者奏以黠戛斯是回纥深雠今乌介可汗尚须与通和令自将兵马求杀使者罪人兼讨黑车子容纳可汗之罪帝心末决以回纥故事自平禄山之後岁赐绢三万疋以为定制。又黠戛斯有可汗之名虑不臣礼宰臣。又奏云:今黠戛斯与回纥故事不同未有大功安敢邀利如肯同回纥称臣即加册命不尔便停无伤国体兼许为宗盟可以尊卑谕之令展子孙之礼帝意乃定故降此书。
僖宗乾符二年南蛮骑信遣使乞盟许之。
梁太祖乾化元年州以回纥可汗所与书来上制以左监门卫上将军杨沼为右骁卫上将军押领回纥等还蕃。又河中奏回纥宣慰谕使杨沼押领二蕃酋长一百二十人归本国事。
後唐武皇天四年契丹阿保机大寇中武皇遣使连和因与之面会於州东城大具享礼延入帐中约为兄弟谓之曰:唐室为贼所篡吾欲今冬大举弟可以精骑二万同收汴雒保机许之赐予甚厚留马三千匹以答贶左右咸劝武皇可乘间虏之武皇曰:逆贼未殄不可失信於夷狄自亡之道也。乃尽礼遣之。
庄宗同光初沧州奏侦间契丹国舅撒剌宴送羊马於幽州申和好。
二年八月幽州进契丹国舅撒剌宴书。
三年七月丁巳灵武奏恩赐回纥王敕书降已送甘州。
四年正月幽州李绍斌奏契丹阿保机与臣貂裘一生吐蕃谷浑杜每儿爰生李绍威遣梅老茹真贡马明宗初篡嗣遣供奉官姚坤空函告哀至契丹西楼属阿保机在渤海。又径至慎州崎岖万里既至谒见保机延入穹庐保机身长九尺被锦袍大带垂後与妻对榻引见坤坤未致命保机先问曰:闻尔汉江河南河北各有一天子信乎!坤曰:河南天子今年四月一日雒城军变今凶问至矣。河北总管令公比为魏州军乱先帝诏令除讨既闻内难众军离心及京城无主上下坚册令公请主社稷今已顺人望登帝位矣。保机曰:汉国儿与我虽父子亦曾彼此雠掣俱有恶心与尔今天子彼此无恶足得欢好尔先复命我续将马二万骑至幽镇已来与尔家天子面为盟约我要幽州令汉儿把捉更不复侵汝汉界。
天成初阿保机死其母令次子德光权主牙帐明年德光遣其使梅老等三千馀人来好。又遣使为父求碑石帝许之赐予甚厚并赐其母缨络锦采自是山北安静蕃汉不相侵扰天成元年九月幽州赵德均奏先羌军将陈继威使契丹部内今使还得状称今年七月二十日至渤海界扶馀府契丹族帐在府城东南隅继威既至求见不通窃问汉儿言契丹主阿保机已得疾其月二十七日阿保机身死八月三日随阿保机灵柩发离扶馀城十三日至乌州契丹主妻始受却当府所持书信二十七日至龙州契丹主妻令继威归本道仍遣撩括梅老押马三匹充答信同来继威见契丹部族商量来年正月葬阿保机於木叶山下兼差近位阿思没骨馁持信与先入蕃天使供奉官姚坤同来赴阙告哀兼闻契丹部内取此月十九日一齐举哀朝廷及当府前後所差人使继威来时见处分候到西楼日即并放归。
十月辛丑契丹告哀使没骨馁见言契丹国主阿保机今年七月二十七日薨敕曰:朕以近缵皇图恭帝道务安夷夏贵洽雍熙契丹王世豫欢盟礼交聘问遽闻凶讣倍轸悲怀可辍今月十九日朝参。
二年四月奏黎州状南使赵和於大渡河南起舍一间留信物十五笼并杂笺诗一卷递至阙下初郭崇韬平蜀之後得王衍昔获蛮俘数十以天子命令殿直李楷持国信赐其国王并归其俘囚楷入其部为止於界上惟国信与蛮俘得往月馀乏食而还续有转牒称督爽大长和国宰相布燮等上大唐皇帝舅奏疏一封自鹤枯发递历机美白崖爽等。又入弄梗演习白鹦鹉郡缮裔爽等。又入平夷新安宁远标莎差人转送黎州其纸厚硬。若皮笔力遒健有书诏体後有督爽ヌ酋忍爽王宝督爽弥勤忍爽董德义督爽长坦绰爽杨布爽等所署有采笺一轴转韵诗三章章三韵共十联有类击筑词时有思本朝姻亲之意理亦不逊其褚中之物即却返其国信旧封犹存复命左卫上将军乌昭遇等再往使焉至西川知李楷。又不能进遂回。
十一月契丹使梅老等三十馀人见传本主愿和好之意帝谓侍臣曰:俱保边鄙以安疲民朕岂辞降志耶彼既求和足得怀柔矣。
三年正月己酉契丹主阿保机妻差使送前振武副使刘在金到行阙赐在金钱帛银器金带铺陈毡褥甚厚。
长兴元年五月青州奏所与高乞国敕书钿函已付本国知後宫。
七月振武张方进呈纳契木书二封。
二年五月癸亥青州上言有百姓过海北樵采附得东丹王堂兄京尹污整书问慕华行止欲修贡也。
闰五月青州进呈东丹国首领耶律羽之书二封。
七月乙未兖州奏密州淮口准敕放过往来商客一千八十八人。
十二月丙辰幽州奏契丹乞通和好。
三年正月庚子契丹遣使拽骨等来朝。
五月己亥契丹朝贡使迭罗卿辞归蕃迭罗卿来求归刺帝初欲遣之大臣争之未决会幽州赵德均状奏及杨檀皆言其不可遣帝意方解仍曰:鲜卑好朕意在息边悉所共求但不遣敌即有词其前骨舍利朕欲放还冀不全阻其请执政不敢复争乃遣从北使归蕃。
十一月乙巳州节度使张敬达奏探得契丹主在黑榆林南撩刺泊率蕃族三百帐见制造攻城之具云:蕃界无草欲借汉界水草诏亲直指挥使张万全供奉官周务谦赍书国信杂采五百疋银器二百两往赐契丹主。
四年五月丙戌契丹国使述骨卿三十四人入朝其年契丹耶律德光以兄东丹王突欲在阙下其母继发使申款朝廷亦优容之赐突欲姓李氏名赞华出镇滑州以庄宗夫人夏氏嫁之。
愍帝应顺元年正月乙亥契丹遣都督没辣干来朝献马四百驼十羊二千先是遣供奉官西方入契丹复命故有是献。
末帝清泰三年八月戊午契丹遣使梅里来朝其年契丹遣使银折梅里入朝。
晋高祖即位於晋阳改号天福元年车驾将入雒闰十一月甲戌契丹主举酒言於帝曰:余远来赴义大事已成皇帝顷赴京都今已令大相温勒兵相送至於河梁要过河者即多少任意余亦。且在此州俟京雒已定便当北辕执手相泣久不能别脱白貂裘以衣帝赠马二十匹战马一千二百匹仍诫曰:子子孙孙各无相忘焉。
二年二月契丹太子解里舍利梅老等到阙见。
四月契丹宫苑使李可与到阙见。
三年八月戊寅以左仆射刘句为契丹册礼使左散骑常侍韦动为副使给事中卢重册契丹太后使赠赐帛器皿有差。
九月庚申契丹使廷信押按各马往雒京般取後唐公主丙寅赵延寿进马二匹谢恩放燕国长公主归幽州。
十一月契丹遣梅里赍书到阙贺范延光归明其月戊寅契丹命使以宝册上帝徽号曰:英武明义左右金吾六军仪仗兵部法物太常鼓吹殿中省扇等并出城迎引至崇元殿前陈列帝受徽号毕御殿受百官贺。
四年十月契丹使近臣崔廷勋领兵交戍於丘之北帝遣中官李威以吴赴上酹遣而劳之。
十一月戊子契丹遣遥折来使因聘吴越。
五年四月甲子契丹使兴化王来聘。
十一月契丹使舍利来聘致马百匹及玉鞍狐裘等其年回纥可汗仁美遣使贡良马白玉谢册命也。
六年四月己未契丹使述括来聘。
七月壬戌泾州奏西凉府留後李文谦今年二月四日闭宅门自焚遣元入西凉府译语官杨行实与来人赍三部族蕃书进之。
八月蕃通事康王六自契丹回复遣使焉。
六年九月遣供奉官李延业以时果送於契丹。
十一月契丹遣使杨通事与供奉官李仁廓同到阙见。
七年春正月庚午契丹遣使达剌已下三十六人来聘。
三月乙夕卩朔契丹通事高模翰来聘。
闰三月遣殿直马延理内班王延斌送樱桃於契丹六月辛酉契丹遣达剌于来聘癸亥遣殿直张延杲使於契丹。
少帝以天福七年六月乙丑即位八月宣唤契丹王母使舍利共一十二人宴於崇德殿。
八年汉高祖时为太原节度使奏以太原往例每年差人押送葡萄往契丹今年伏候敕旨有诏罢之高祖曰:此土产常物废而不行必启戎心以生怨也。
周太祖广顺元年二月丁未左千牛卫将军朱宪使於契丹复命契丹主充欲复遣使骨支伴送朱宪归京师。又贺我登极兼献良马一驷仍达蕃情云:两地通欢近因晋祖议和好之理为远大之谋。
五月己巳遣左金吾将军姚汉英右神武将军华光裔使於契丹辞各赐袭衣银带绢采三百疋银器五十两契丹入朝使大御赐重锦五疋衣著三百疋银器百两别赐衣著五十疋马价衣著一百五十疋副使赐有差曳刺五人各赐中锦一疋衣著五十疋仍遣供奉官李诵押援兵防送至乐寿。
八月契丹遣幽州教练使曹继筠护送宰相赵莹丧柩至其家先是开运末虏陷京城莹与冯玉李彦韬俱迁於北塞未几卒至是方归丧柩。
二年正月泾州史光懿言回纥可汗遣悉里来等四人到州迎接进奉回使。
十月沙州僧兴赍表辞回纥阻隔回纥世世以中国主为舅朝廷亦以甥呼之沙州陷蕃後有张氏世为州将後唐同光中长史曹义金者遣使朝贡灵武韩洙保荐之乃授沙州刺史充归义军节度使瓜沙等州处置使其後久无贡奉至是遣僧辞其事。
其月淮南送高丽使陈参等到阙见敕有司赐酒食衣服。
●卷九百八十一
○外臣部 盟誓
周官司盟掌盟载之法盖邦国会同之制也。其於四夷则胡人弹骨越人契刂臂与夫中国歃血所繇各异示信一也。若乃要荒之俗凶悍成性置之度外斯为匪人先王,於是羁縻而不绝之也。然而威力有所不及德义有所不怀姑务息民非可黩武繇是申以诅誓质於神明达之以诚心要之以祸福然後边鄙不耸保障以宁倒载干戈而阜安生齿兹亦长辔远御之一术也。至或饬其诈谀临事生变志图剽劫以快匈奴此亦豺狼之常性岂谋之不臧者乎!
鲁隐公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复修戎好也。(唐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