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645 页/共 3614 页

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干姜(三分炮裂锉)防葵(三分)吴件药。   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生姜枣汤下三十丸。   槟榔丸   (出圣惠方)   治癖气。发即两胁急痛。四肢烦闷。不能食宜服。   槟榔(一两)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桔梗(三分去芦头)人参(三分去芦头)白术(半两锉碎微炒)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下三十丸。   桔梗丸疗冷癖。气发。急引膀胱痛。气满不能食。   桔梗枳实(炙)鳖甲(炙)人参当归白术(各四分)桂心吴茱萸(各三分)干姜(四丸。酒下   鳖甲散   (出圣济总录)   治腹内癖。积聚。心胸刺痛。面无颜色。   鳖甲(去裙醋炙)附子(炮裂去皮脐)木香白术京三棱(煨锉)槟榔(各三分半生   黑神丸   (出圣济总录)   治癖不能食。心胁刺痛。发作有时。并膀胱小肠冷滞   。   干漆(六两半生用重汤煮半日令香)陈曲茴香子(各四两)木香(锉细)椒红丁香(各如弹子大膀胱死   人参丸主癖。气不能食。   人参(八分)白术枳实(炙)桂心(各六两)橘皮(四分)甘草(炙)桔梗(各五分)上生葱、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木香散   (出圣济总录)   治癖积聚气。不能饮食。及五膈。并妇人血气。   木香(一分)蓬莪术(炮锉六两)京三棱(炮锉)益智(去皮各二两)陈橘皮(去白焙四两)   白术汤   (出圣济总录)   治癖气每发疼痛。不能饮食。   白术木香益智(去皮各一两)京三棱(微煨熟锉三两)槟榔(锉一两半)上粗捣筛。每   京三棱丸   (出圣济总录)   治癖急痛。不能饮食。   京三棱(五两捣末以好醋一碗同熬成稠膏)蓬莪术(炮锉)益智(去皮)青橘皮〔去白焙各如绿豆   京三棱散   (出圣惠方)   治癖气。每发痛不能食。   京三棱(三两微煨锉)益智子(一两去皮)吴白术木香(各一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总论   夫三消者。本起肾虚或食肥美之所发也。肾为少阴。膀胱为太阳。膀胱者。津液之府。   宣经气不荤并小白斯疾矣。   渴病有三。曰消渴、消中、消肾。消渴属心。故烦。必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饮。经脉软寒中多时亦名内消。   消渴以渴而不利。引饮过甚言之。消中以不渴而利。热气内消言之。消肾以渴而复肾燥则中焦。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病属下焦。谓之消肾。   凡三消。肺消、肾消可治。惟有脾消不可治。肺消热在上焦。可用凉药。如黄连用。此疾多出于饮酒人。冬月盛寒。多以葱椒鸠鸽煮酒。或加食热面。遂得此疾。故可用凉药解数小所致。故可补心肾。去烦热。则其疾可愈。   天地自太虚至黄泉。有六位。人身自头至足。亦有六位。人胸腹之间。自肺至肾。又有六位而清肝次之则胃湿虚盖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假若胃冷虚者。乃胃中阴水寒气湿甚。而阳火热气衰虚也。非胃土湿气之本衰。故当温补胃中阳火之衰。退其阴水寒气之甚。又如胃热为实者。乃胃中阳火实而阴水虚也。故当以寒药泻胃中之实火。而养其虚水。然此皆补泻胃中虚热。水火所乘之邪。非胃为实者之本也。   夫补泻脾胃湿土之本气者。润其湿是补。燥其湿是泻。土本湿故也。凡脏腑诸气。不必肾水独当寒。心火独当热。要知每脏诸气。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是故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其为治者。泻实补虚。以平为道可矣。故治消渴者。补肾水之阴虚。而泻心火之阳热。寒除肠胃燥热之甚。渐使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   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余闻古之方。多一方而通治三消。消者。以其善消水谷饮。   数一原气则消虚实。   于多内经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热而渴者。有言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醉饱者。   热移。痹不仁少虚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明已。故气厥论曰。肾气衰阳独。宣明五气论曰。肾恶燥。由肾枯水涸。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夫寒物属阴。能养水而泻心。热物属阳。能养火而耗水。今肾水既不胜心火。则上下俱热。奈何以热药养肾水。欲令胜心火。岂不暗哉。又如胃与大肠热结而渴者。阴阳别论曰。二阳结为之消。注曰。二阳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肠胃藏热。善消水谷。又气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善食而瘦。如肠痹而渴者。   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夫数饮而出不得中。其大便必不停留。然则消渴数饮小便多者。止是三焦燥热怫郁而气衰也明矣。岂可以燥热毒药助其强以伐衰阴乎。此真实实虚虚之罪也。夫消渴者。多变声音疮癣痤痱之疾。皆肠胃燥热怫郁。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故也。或热而膀胱怫郁。不能渗泄。水以妄行。而面上肿也。如小肠痹热而渴者。举痛论曰。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便坚不得出矣。注曰。热渗津液。而小便坚矣。如言病疟而渴者。疟论曰。阳实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渴。故致饮冷也。然阳实阴虚而为病热。法当用寒药养阴泻阳。是谓泻实补衰之道也。如因肥甘石药而渴者。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病名脾瘅。瘅为热也。脾热则四脏不禀。故五气上溢也。先因脾热故脾瘅。又经曰。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通评虚实论曰。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或言人惟胃气为本。脾胃合为表里。脾胃中州。当受温补。以调饮食。今渴消者。脾胃极虚。故宜温补。若用寒药耗损脾胃。本气虚乏而难治也。此言乃不明阴阳寒热虚实补泻之道。故妄言也。岂知腹中论曰。帝云。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芳草石药。石发癫。芳草发狂。狂言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喜曰癫。多怒曰狂。芳美味也。石谓英、乳及发热之药。经又曰。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芳草之味美。石药之气悍。二者之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剽悍。药气亦然。所谓饮一而溲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