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646 页/共 3614 页
当肺气从水而出也。其水谷海竭矣。凡消渴便用热药。误人多矣。故内经应言渴者皆如是。
若不明标本。认似为是。始终乖矣。故凡见下部觉冷。两腋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状类寒水。宜加寒药下之。三五次。则火降水升。寒化则退。然而举世皆同执迷。故处其方必明病之标本。达药之所能。通气之所宜。治而无害者。可以治其病也。所以为标本者。先病而为本。后病而为标。此为病之本末也。标本相传。先当救其急也。又云。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盖为标病。藏病最急也。又云六气为胃之本。假若胃热者。胃为标。热为本也。处其方者。当除胃中之热。是治其本也。故六气乃以甚者为邪病。衰者为正。法当泻甚补衰。以平为期。养正除邪之道也。酸能收。甘能缓。辛能散。苦能坚。咸能软。酸属木也。燥金主于散。而木反之。湿土主于缓。而木胜之。故能然也。苦能燥湿而坚者。盖以凡物燥则坚也甘能缓苦急而散结。甘者土也。燥能急结。故缓则散也。辛能散主散结润燥。辛者金也。
主散落。金生水故也。况抑结散。则气液宣行而津液生也。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咸能软坚。咸者水也。水润而柔。故胜火之坚矣。此五之味也。其为五味之本者。淡也。淡。胃土之味也。胃土属地。土为万物之本。胃为一身本。淡能渗泄利窍。夫燥能急结。甘而能缓之。淡为刚土。其能润燥。缓其急结。令气通而致津液渗泄也。故消渴之人。其药与食皆宜淡剂。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
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五者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坚。或软。所而行之。调其气也。凡三消者。内经所谓肾消也。消渴等。可取生藕汁服之则愈入心。心旺不受邪。热移于肺。肺叶焦。津液干。好饮水。名曰膈消。宜以冷参汤进之类。寒暑之交。气壅不调。鼻塞声重。咽干烦渴。二腑癃闭。法当洗心。涤其热去。
经清润。渴自止矣。宜用洗心散之类。饮酒无度。食炎热物过多。邪热蓄积于胃腑。多渴。当用龙脑饮之类。制其脾化其滞。导其热也。色欲无节。耗损肾元。水火不交。火上。熏蒸于肺。金受火燥。渴生饮冷。当治其本。宜肾气八味丸之类。若不先固其本。
何以御其渴哉。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有病口甘。
何以得之。盖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于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饮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故其气上溢为消渴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下之不肯止。养生法云。人睡眼合。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反失血色。凡积久饮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脔炙盐咸之味。
不离其口。入肠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将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饮不解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枯焦。在人何能不渴。治之安可缓。在病者。若能如旬月可瘳。如不爱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
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消渴之人。愈与未愈痈也。当预备痈药以防之。有人病渴疾。始发于春。经一夏。服栝蒌根汁得其力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极瘥不减二升也。转久便止。渐食羸瘦。咽喉唇口焦燥。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兼倍于常。
者。当知病皆由虚热所致。治法可常服栝蒌汁以除热。牛乳杏酪善于补此。治最之疾。或服五石而致者。又有疾久饮酒而致者。如解五石毒者。饮罂粟粥而能菟丝丸。大渴而加烦热者栝蒌根汤马通散之类。凡病患兼有燥渴之证。用乌梅栝草及宣补丸。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气虚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惧不能房。多服食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日惟干燥。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黄。大便坚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凡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热也。心热便虚燥。故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故小便多而数也。此为平人之证也。名为利而不饮水者。肾实经云肾实则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必归肾。归肾则实。实则能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五脏衰则生诸热结中焦则为肾热。结下焦则为溺血。亦令人淋闭不通。明知必有患小便利则喜渴。除热则止渴。热虚者。须除热补虚则瘥矣。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消渴
(附论)夫消渴者。虽为渴而不小便。是由少年服五石诸丸。经年岁。石热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其病变数大者气之溢美之所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辨六经渴病并治
太阳渴。脉浮无汗者。五苓散滑石之类。皆不作效。遂致引饮过多。两脚浮肿。此证不可以咽之胡消中丸。
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腑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则消谷。大便硬实。
脓水变成百日若致外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夫内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也。而又不渴。贞观十年。
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既久忽阳道强盛。经月余渐患渴。经数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百方治之。渐以增剧。四体羸弱。不能起止。精神惚恍。口舌焦干而卒。此病虽稀。
也。利时脉沉细微弱。服枸杞汤即效。但不能长愈。服铅丹散亦即减。其间将服除热渴。脉长有汗者。白虎凉膈散之类。少阳渴脉弦而呕者。小柴胡加栝蒌汤。太阴渴。
欲饮水思汤。不思水者四君子理中汤主之。少阴渴。脉沉自利者。猪苓汤三黄汤之类渴脉微引饮者。少少与之。滑石治渴本为窍不利而用之。以其燥而能亡津液也。天令过者。当用之是为犯禁。假令小便利或渴或不渴。知内湿热也。小便自利而渴者。内燥也。湿宜渗泄之。燥则润泽之。可矣。惟证有汗而渴者。以辛润之。无汗而渴者。
之。伤寒食少而渴者。当以和胃之药止之。不可用凉药止之。恐复损胃气。不能食也茯苓即是和胃之药也。太阳无汗而渴者。不宜白虎汤。若汗后脉洪大而渴者。宜与之有汗而渴者。不宜与五苓散。若小便不利。汗少脉浮而渴者。宜与之。人病心肺热而知不在太阳少阴之本。而只在标也。在标则不渴矣。
方
烂金丸
(出三因方)
治热中消渴止后。将补精血。益诸虚。解劳倦。去骨节
间
热。宁心强大猪肚(一个)黄连(三两)蜜生姜(各二两研)上先将猪肚净洗。复以葱、面、醋、椒酒人参(二两)黄(四两)五味子山药山茱萸杜仲(去皮锉姜汁淹炒丝断)石斛车苓磁石(钱别研入)米汤
苁蓉丸
(出三因方)
治心虚烦闷。或外伤暑热。内积愁烦。酣饮过多。皆致
烦
渴。口干舌燥苁蓉(酒浸)磁石(碎)熟地黄山茱萸桂心山药(炒)牛膝(酒浸)茯苓黄(茇破故子(炮去
丹破散
(出圣济总录)
治三消病。小便频数。皮燥毛焦。饮食虽多。肌肉消
瘦
。渴燥引丹砂(研水飞)黄连(去须)铁粉(研)栝蒌(各一两一分)赤石脂芦荟(研)龙齿泽(五蜜调下
白术散
(出千金方)
治消渴。阴脉绝。胃反而吐食。
生白术干地黄生姜橘皮人参甘草黄远志(各三两)桂心当归芍药(各煮
真珠丸
(出仁存方)
治心虚烦闷。或外伤暑热。内积烦闷。酣饮过多。皆致
烦
渴。口干舌燥知母(一法一两一分)川黄连(去毛一法一两)苦参(一法一两)铁铧粉(一两一分研)玄半八两)金子大退
天花丸
(出经验良方)
治渴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