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60 页/共 171 页
  
  
   △九德生有德幻智归幻门善友。文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渐子渐次南行至妙意华门城。
  △二见敬谘问。
  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至)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三示己法门二。初标名。
  时童子童女告善财言(至)得菩萨解脱名为幻住。
  谓能所境智。染净之法。皆从缘起。无定性故。如幻而住。
  △二业用二。初别明。
  得此解脱故见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缘所生故。
  有十种幻。皆上句标幻。下句以缘生释成。一一为总。缘生世界。并通染净剎海。亦名世界故。余九为别。初五约染分依他。如幻缘生。
  一切众生皆幻住业烦恼所起故。
  一约有情苦果。从业惑集生。
  一切世间皆幻住无明有爱等展转缘生故。
  二约十二因缘。顺观即世间故。次第相由。故云展转。
  一切法皆幻住我见等种种幻缘所生故。
  三就五类法中。但除无为。故云一切。以无为无有起。非幻缘生故。异熟识等。从无始恶习内执为我。四惑相应。故云我见等。及外取妄境。故云种种幻缘。故惑心等悉皆如幻。四五二句。别明不相应行。
  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见等颠倒智所生故。
  四即是时。谓依行相续不断分位。建立为时。所依行空。时何所立。妄计有体。是颠倒智。
  一切众生生灭(至)虚妄分别所生故。
  五即无常生老等。谓依生已坏灭分位。建立无常。等皆妄分别有。
  一切国土皆幻住想倒心倒见倒无明所现故。
  六一切国土。义通染净众生。染土多从三倒所生。以不了唯心妄取境界故。上云一切国土但想所持。既有妄想。故心见皆倒。言无明所现者。亦通净剎。谓登地已上无明未尽。所现国土种种不同。既云无明。则拣非佛土。
  一切声闻辟支佛皆幻住(至)愿智幻所成故。
  后之三种。但约净分依他而明。从缘如幻。可以意得。
  △二结叹玄奥。
  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议。
  幻法非有。体不实故。非无。相非无故。非一。性相异故。非异。无二体故。空有相即。一异两亡。既离二边。亦亡中道。由斯交彻故。能一中现多。多皆即一。重重无碍。为不思议。故推胜云善入无边诸事幻网。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等二人(至)我等云何能知能说。
  △五指示后友二。初以力冥加。
  时童子童女说自解脱已(至)令善财身柔软光泽。
  △二以言显示三。初指处。
  而告之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国名海岸。
  南海北岸。一生菩萨。临智海故。
  有园名大庄严。
  因圆万行。而严果故。又生死园苑。以万行树林。严自果故。
  其中有一广大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
  约事则其中广博。同虚空故。有多光明。能徧照故。阿僧祇等宝所严故。蕴多楼阁。包多事故。约法则二智相依。缘起相由。故云楼阁。智即法界。是为广大。名毗卢等。顺成上义。二智光明徧照事理故。智能包容万德。即庄严藏。华严万行不离此故。上约其果。下出其因。
  从菩萨善根果报生。
  约其宿因。是彼善根之果报故。
  从菩萨念力愿力自在力(至)从菩萨福德智慧生。
  约其现缘。
  善男子住不思议(至)现如是境界集如是庄严。
  现依所为。
  △二示人。
  弥勒菩萨摩诃萨安处其中。
  弥勒梵音具云迷帝隶。此云慈氏。是其姓也。然有三缘。一由本愿。过去曾值大慈如来。因立大愿。愿得斯号故。二由此得慈心三昧故。三由母怀时。有慈心故。如满慈子名阿逸多。此云无胜。以生具相好胜德无过故。今以姓而呼。但云慈氏。慈依智住。故曰处中。上正示。下显住之因。
  为欲摄受本所生处(至)了一切生皆无相故。
  悲智双游。皆为利物。故云为欲等。
  △三教问二。初正教。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至)云何事菩萨善知识。
  兴十问者。表无尽故。
  △二释广问所由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何以要须广问。
  △二释。有二意。初所求德广。能具说故。文二。初通显弥勒德圆位满。
  善男子彼菩萨摩诃萨(至)甘露法水而灌其顶。
  △二别显。是其真实善友。
  善男子彼善知识(至)菩萨行愿所成功德。
  设若德满。非已有缘。亦难求故。
  △二明其能求大心。法应尔故。即广诫劝。文二。先诫劝求法二。初标不应。诫其去劣。
  善男子汝不应修一善(至)净佛国土事善知识。
  △二释所应作。令其广修二。初征。
  何以故。
  △二释二。初别明应修。乃有九十八门。分为十段。初上求菩提行。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应学无量巧回向。
  △二下救众生行。
  应化无众生界(至)应调伏无量众生。
  △三自断惑障行。
  应断无量烦恼(至)应竭无量受生海。
  △四劝物出离行。
  应令无量众生(至)应置无量众生於圣道中。
  △五净自根欲行。
  应消灭无量贪欲行(至)应摧破无量愚痴行。
  令除三种不善根故。则成三种善根等故。
  应超无量魔网(至)应示现菩萨无量随顺世间。
  △六力用自在行。
  应生无量净信力(至)应圆满无量如来力。
  △七摄法治惑行。
  应分别无量法门(至)应照无量品类根。
  上六摄法。下三治惑。
  应知无量烦恼病(至)应疗无量众生疾。
  △八供佛摄生行。
  应严办无量甘露供(至)应以四摄摄无量众生。
  △九悲愿深广行。
  应修无量总持门(至)应知无量言辞法。
  △十证入圆满行。
  应入无量差别心(至)出生不可说菩萨愿。
  △二结略显广。
  善男子举要言之(至)应普事一切善知识。
  谓以别陈终难具故。
  △二诫劝事友三。初诫二。初正诫离过。
  善男子汝求善知识(至)深信尊敬心不应变改。
  言见随烦恼行勿嫌怪者。善友有二。一实二权。权能行於非道。内外生熟。善巧难知。故不应嫌。实中复二。一行二解。今但求解。不应观行故。如智度论五十说。亦如有目跛人。犹能示道。
  △二举益释成二。初明善友能示行。文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但起广心。足成大道。何以要令事友求诫而离过耶。
  △二释。
  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至)作一切菩萨利益事。
  释云。法假人弘。不因善友。何能闻诸殊胜妙行。於中具有三十五句。句各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