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510 页/共 3614 页
又方
(出肘后方)
治伤中筋脉。上气咳嗽。
用枣二十枚去核。以酥四两。微火煎。入枣肉中。沥尽酥。常令一枚。微咽服之。
又方
(出肘后方)
治上气咳嗽。胸膈妨满气喘。
用桃仁三两。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郁李仁煎治积年上气。咳嗽。不得卧。
用郁李仁去皮尖双仁一两。用水一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无辛气。次下酥一枣许。
同煮熟放温。顿服之。
青金汤治丈夫妇人。远年近日。肺气喘嗽。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
卧不安。
罂粟壳人参粉草(各半两)陈皮茯苓杏仁(制)明阿胶(炒)五味子桑白皮薏苡仁紫苏百合贝母半夏曲款冬花(各一两)上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二枚。乌梅半枚。水煎。临卧服之。
又方
(出千金方)用服芥子七丸。以油酒下之。
白术散
(一名白术汤出济生方)
治五脏受湿。咳嗽痰多。上气喘急。身体痛
重。脉来濡细。
白术(二两)五味子半夏(汤浸七次)白茯苓(去皮)橘红(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上加枣煎。
治一切上气咳嗽。
(出永类钤方)干姜无蛀皂角(去皮)紫辣桂上等分。炼蜜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遇发即服。忌葱、油、咸、腥、热面。其效如神。凡咳嗽不敢服热药。试之方知其妙。
卷一百六十一 喘嗽门
咳嗽面目浮肿(附论)
内经谓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面腹满。不欲食饮。寒气聚于胃。关于肺。
使人多涕唾。而面目浮肿气逆也。夫肺主于气。候之皮毛。而气之循环脏腑。流注经络。若肺气虚弱。风邪所乘。则肌肤否塞。使气内壅。与津液相并。不得宣泄。攻溢皮肤。故令咳嗽。面目浮肿也。
方
蜀漆汤治三焦咳嗽。中满气逆。面目浮肿。咯唾痰饮。
蜀漆郁李仁(去皮炒)甘草(炙锉)当归(切焙)柴胡(去苗)黄连(去须各一两)射干大腹桑根白皮芎牵牛子(炒各一两半)陈橘皮(去白瓤焙三两)天雄(炮裂去皮脐二两半)桂(去粗皮)苍术(去皮各三分)桃仁(去皮尖双仁二十枚)上锉如麻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桑根白皮汤治三焦咳嗽。面目虚浮。不得安卧。饮盛减食。
桑根白皮草豆蔻(去皮三枚)天雄(炮裂去皮脐)瞿麦穗苍术(去皮)木通桂(去粗皮)当归(切焙)黄连(去须各一两)大腹射干牵牛子(炒各一两半)桃仁(去皮尖双仁炒二十枚)郁李仁(去皮尖三分)吴茱萸(炒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入生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桑根白皮汤
(出圣惠方)
治咳嗽。面目四肢浮肿。气促不得卧。
桑根白皮(锉)柴胡(去苗各一两)大腹皮(锉)枳壳(去瓤麸炒各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赤芍药赤茯苓(去黑皮)黄(锉各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麦门冬(去心焙各三分)恶实(炒一两)甘草(炙锉三分)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
百合汤治肺气壅滞。咳嗽喘闷。膈腕不利。气否多渴。腰脐浮肿。小便淋涩。
百合人参紫苏茎叶(锉)猪苓(去黑皮)甘草(炙锉)桑根白皮(锉)大腹皮赤茯苓(去黑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马兜铃(和皮七枚)麦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一片。枣大。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鸡舌香散
(出圣惠方)
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喘息促急。
鸡舌香(半两)汉防己(三分)木香(三分)泽泻(一两)紫苏茎叶(一两)桑白皮(三两锉)附子(半两炮去皮脐)郁李仁(一两去皮汤浸微炒)羌活(半两)槟榔(一两)甘草(半两炙赤锉)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海蛤散
(出圣惠方)
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小便不通。喘息促急。欲成水
病。
海蛤(一两细研)泽漆叶(一两)汉防己(一两)桑白皮(一两锉)百合(一两)赤茯苓(一两锉)槟榔(一两)木通(一两锉)牵牛子(一两微炒)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微炒)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度
赤茯苓汤治喘嗽。消肿满。进饮食。
赤茯苓(去黑皮)大腹子(锉)五味子桑根白皮(锉)人参紫苏茎叶(锉)陈橘皮(汤浸去白各一两焙)甘草(炙锉半两)上粗捣筛。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