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508 页/共 3614 页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三两)麦门冬(去心焙)百合贝母(去心)知母(焙)甘草(炙锉各一两)白茯苓(去黑皮一两半)干姜(炮)桂(去粗皮各半两)上为末。
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含化一丸。咽津。
治咳嗽上气。
(出千金方)蜀艽桂心海蛤(各四分)昆布海藻干姜细辛(各六分)麦门冬(十分)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饮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进三服。有人风虚中冷。胸中满上气。喉中如吹管声。吸吸气上欲咳。服此方得瘥。
白前汤治咳嗽喘闷。背膊烦疼。四肢无力。
白前(一两半)杏仁(二十七枚去皮尖双仁炒)紫菀(去苗土)黄芩(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焙二两)紫苏茎叶(三分)大麻仁(净淘研细)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半两)上除研大麻仁旋入外。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数沸。入研麻仁半钱。再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每日二服。
苏子汤疗气上迫满。或气不通。烦闷喘呕。
苏子(一升)干姜(三两)半夏(四两洗)桂心人参(各二两)橘皮茯苓(各三两)甘草(一两炙)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六两。加黄芩二两。忌海藻、菘菜、羊肉饧、饴、葱、酢等物。
大腹皮散
(出圣惠方)
治久咳嗽上气。坐卧不得。咽喉不利。胸中满闷。宜
服。
大腹皮(一两锉)麻黄(一两半去根节)紫苏茎叶(一两半)陈橘皮(一两半汤浸去白瓤)赤茯苓(一两)柴胡(一两去苗)杏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微黄)甘草(半两炙锉)上
含化丸
(出圣惠方)
治咳嗽上气。
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白前(半两)五味子(半两)桂心(半两)贝母(半两微煨)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皂荚子仁(半两微炒)上为细末。炼蜜及煮枣肉相和。捣为丸。如弹子大。每常含一丸。咽津。
百部丸治上气咳嗽。
百部款冬花(去梗)天门冬(去心炒)桔梗(炒)紫菀(去苗土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煎甘草乌梅汤下。
蛤蚧散
(出三因方)
治元气虚寒。上气咳嗽。久年不瘥。
蛤蚧(一对炙)成炼钟乳肉桂款冬花白矾(飞过别研)甘草(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半钱。用芦管吹之。或觉咽干。即用米饮调下。空心食前服之。
紫菀汤治咳嗽喘急。胸腹胁肋。胀闷疼痛。
槟榔汤治上气腹胀。胸满咳嗽。不下食。
槟榔(锉一十四枚)蜜(二合)高良姜(一两)枇杷叶(研去毛炙一握)生姜(切焙三两)酥(三两)上先将四味粗捣筛。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酥蜜。煎三五沸。
分作三服。相去如人行八九里。再服。重者不过三剂。
治久咳嗽上气。心胸烦热。唾脓血。
(出圣惠方)紫苏子(三两微炒)生姜汁(一合)白蜜(一中盏)鹿角胶(二两炒燥捣碎)生地黄汁(一盏)杏仁(三两汤浸去皮尖双仁微炒黄)上三味都捣令热。入生姜、地黄、蜜、相合。
以慢火熬成膏。于不津器中密收之。每服以温粥饮调下半匙。日三四服。
苏子煎
(出千金方)
治上气咳嗽。
苏子生姜汁地黄汁白蜜杏仁(各三升)上捣苏子。以地黄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之。令味尽。去滓。熬杏仁令黄黑。治如膏脂。又以前汁浇之。绢绞往来六七度。令味尽。去渣纳蜜合和。置铜器中。于汤上煎之。令如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又方无地黄汁。
麻黄散
(出圣惠方)
治咳嗽上气。
麻黄(一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阿胶(一两捣碎炒黄)干姜(三分炮裂锉)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拘时温服。
四神散治肺气不和。上气咳嗽。
款冬花(去梗)贝母(去心)白薇百部(各一两半)上为散。每服三钱。食后。
以蜜汤调下。
麻黄散
(出千金方)
治久上气咳嗽。
麻黄(半斤)杏仁(百枚)甘草(三两)桂心(一两)上四味。治下筛。别碾杏仁如脂。
纳一方去桂心甘草服之。忌海藻、菘菜、生葱。
陈橘皮散
(出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