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821 页/共 3614 页

十、气水,或盛或衰根在腹,赤小豆。   上十种水病,各有根苗,种种不同,看十种病根,除一味。将九味等分。遂制者根据法修合为二十   一百九十一 水病门   涌水(附论)   夫《内经》言:肺移寒于肾为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皆受得宣   旋复花丸。   (出《圣济总录》)   治涌水腹中动鸣作水声,兼治痰饮肋胀满。   旋复花桂心(去粗皮)枳实(去瓤麸炒)人参(各一两一钱)干姜(炮)芍药白术(一辛(去芦头土焙)茱萸(炒汤浸)芫花(炒焦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   大黄附子丸   (出《圣济总录》)   治涌水腹满。   大黄(炒锉)旋复花附子(炮去皮脐)赤茯苓(去黑皮)椒目桂心(去皮)芫花(炒焦炼蜜丸,梧桐   猪苓丸   (出《圣济总录》)   治涌水。   猪苓(去皮三分)牵牛(炒一两)葶苈(炒半两)桑根白皮(一两)赤小豆(炒半合)郁李为末,炼蜜丸,如   葶苈丸治涌水,腹满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   葶苈(炒)泽泻(各一两)猪苓(去皮)椒目桑根白皮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大戟(浸)荛花(半两)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煎七分,早晚食前温服,以利为度。   槟榔丸治涌水。   槟榔牵牛子(炒)赤小豆(炒)郁李仁(炒汤浸去皮)桑根白皮(锉)肉豆蔻(去壳)杏下,日再。   猪苓饮专治涌水,小便涩,卧即喘急。   猪苓(去皮)桑根白皮(炒)防己百合郁李仁(各一两半研)瞿麦(一两)木通(二两再服。   通草饮专治涌水,肠鸣腹大。   木通(二两锉)桑根白皮(炒)石苇(去毛)赤茯苓(去皮)防己泽泻(各一两半)大腹服,如人行五里再   海蛤汤专治涌水。   海蛤紫菀(去苗土)远志(去心各一两)大戟木香防己(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二再不得服芫   商陆丸专治涌水,及诸般水肿。   商陆(一斤焙)陈橘皮(二两汤浸焙)木香(一两)赤小豆面(四两)上为末,以汲水和   椒目丸   (一名防己丸)   治涌水,腹满,肠间有水声。   葶苈丸   (出《圣济总录》)   治涌水,腹满,小便难。   葶苈(炒一两半)滑石(二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二两半研)上为末,枣肉和丸,梧桐   蓖麻单方   (出《圣济方》)   治涌水,心下如数升油,囊濯濯作声。日不用   食,但欲饮水,久用蓖麻子去皮二十枚,服如上法,以病尽为度,五日内只吃白糜粥,   卷一百九十二 水病门   风水(附论)   夫内经言。肾者牡脏也。肾主水故也。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既出复感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于肢体。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其脉自浮。其外证骨节疼痛而恶风。且身肿如裹水之状。颈脉动时咳。按之随手凹者是也。金匮方云不   方   大豆散   (出三因方)   治风气通身大肿。合不得开。短气。骨节疼。恶风自汗。   其脉浮。   大豆杏仁清酒(各一升)麻黄木防己(各四两)生姜(七两)半夏(六两)防风猪芩(各四两)泽泻黄乌头(各三两)甘遂甘草(各二两)咀。以水四斗四升。煮豆取一斗。   药。不必尽剂。若苓泽泻。乌头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