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839 页/共 3614 页
治身体头面忽有暴肿处如吹者。
(出千金方)以巴豆三十粒连皮研碎。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以绵点抵上肿处。即消。勿近目及阴。
又方以生参薄切之。贴头上核佳。
又方以磁石为末。醋和敷之。
又方以甘蕉根捣烂。涂患处。蕉子不中食。
治卒心腹水病。浮气水肿。
用胡燕卵中黄。顿吞十枚。即瘥。
治卒肿身面皆洪大方。
(出肘后方)商陆根一斤。刮去皮。薄切之。煮令烂。去滓。内羊肉一斤下葱头盐如食法。随意食。
肿瘥
又方
(出肘后方)切商陆一升。以酒三升。渍三宿。服五合至一升。日三服之。凡此满或者虚气。或者水饮气
又方
(出肘后方)防葵末。温酒服一两。或多至二三服。身润。又治小不仁。亦效。
治卒肿满。身面皆浮。
(出本草)以大生猪肝一具。细切。煮熟顿食之。勿与盐乃可。用苦酒妙。
卷一百九十三 水病门
膜外气(附论)
圣济总录论曰。诸家方书。论水病甚详。未尝有言膜外气者。唐天宝间。有徒郁子者。
始着肾其病令人虚胀。四肢肿满。按之没指是也。徒郁子之论病本云。膜外气者。或谓水气者。起于他疾。不可常定。或因疟。或因肾藏中风。或因肺腑伤冷。或因膈上气。或因冲热远行。
或因酒肉中所得。始于肺。终于肾。或因咳嗽。或多涕唾。或因蓄聚冷气。壅塞不散。遂使肺藏热气攻心。或因肾脏冷气。不能化水流入膀胱。病在大肠膜外。所以切脉不能知。针灸不能及。盖人肾为命本。不可虚也。本固即叶茂。本虚即易枯。况四时衰旺。皆承肾藏之气。肾损则五脏皆衰。以致胃弱而脾不磨。气结而小便涩。轻重之候。在大小便耳。若小便不通则气壅。攻系腹内。冲出膜外。化而为水。使人手足头面浮肿。若大小便微涩则微肿。极涩则极肿。大小便俱不通。三日即遍身洪肿。至重则阴亦肿。夫阴肿有二。有肿而小便自出者。有肿而小便极涩者。又有茎头连小腹脐皆肿者。此病为死候。若患此疾。肿亦不常定。
或先手足面目浮肿。或先腰肋微肿。或先手足之肿。其候或消或甚。三五日稍愈。或三五日再发。亦以小便通涩为候。积渐变成洪肿。妇人得之。与此略同。凡患此疾。令人腹胀烦闷。胸间气急。此由肺胀。甚即喘如牛吼。坐卧行立不得。或中夜后气攻胸。心肿者。一年二年方死。有一月两月死者。若将息失度。误食毒物。十日五日即甚也。愚医多以针灸出水为功。又以鲤鱼赤小豆为药。又令病患饮黄牛尿。服商陆根。反有所损。少有瘥者。大抵此病。尤忌针灸。华佗云。患水病。未遇良医者。不得针灸。言气在膜外。已化为水。水出即引出腹中气。水尽则死。扁鹊云。水病在膜外。常药不可疗。惟神针良药可也。有此疾者。宜向阳行坐。遇阴雨则愈觉壅滞。房中常须存火。服后夜卧。觉胸间热甚。宜含红雪与好茶之类。慎勿饮酒。及冷茶水。若渴宜吃五灵脂汤。方录在卷后。尤忌盐生冷醋滑。
方
防己汤
(出圣济总录)
治膜外气。水病。不限年月深浅。洪肿大喘。
防己大戟木香赤茯苓(去黑皮)海藻(洗)犀角(屑)胡椒白术葶苈防风(去槟榔(各一并须新药锉秤为心服一若腹中实者。至日午即转泻下。宜用盆盛验之。必有恶浊黄水。或恶浊青黑物气化为之泻。若不甚困。慎勿止之。必自住。若觉力乏。即以常服浆粥补之。
服一剂。则还根据此法服之。按徒郁子先生云。服第一剂则病减半。至第二剂则历试。绝重者。朝服一剂而暮已瘥。根本深者。服药当日肿消能起。但觉小腹须后剂去之。其药滓慎勿抛弃。布囊盛。悬于风中。他日或觉微有发动。则更治两人。徒郁子先生云。家有此药滓。悬于户上一家中不患疫气。此饮不独治病皆治之。若患肺气。不限年月深浅。于此药二十味中。减去大黄及诃黎勒。
以童子小便煎。每日空心服之。当去病根。有患肺气困重者。因逢患水气人。
永瘥。有人一生患香港脚。时时冲心。服此饮亦除根本。以此推之。但是气病皆气而已。产妇及娠妇服之亦无妨。小儿及老者随意加减。瘥后宜服顺气丸。
顺气丸
(出圣济总录)
治水气。
防己(一两半)大黄(二两半)犀角(镑)诃黎勒皮牵牛子赤茯苓(去黑皮)葶苈(炒)皮(去白)防风服十丸。
空药体气轻健即止。患香港脚人。长合此药。将行备急。服前饮差。百日内。即宜服五灵汤。
五灵汤
(出圣济总录)
治水气。
诃黎勒皮木通(锉)赤茯苓(去黑皮)防己(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上粗捣筛有
十水丸
(出圣济总录)
治膜外水气身肿。
本(去苗土)泽漆(微炒)大戟(微炒)连翘葶苈(纸上炒)甘遂(微炒)芫花(醋浸尽一两)上为末
泽漆丸
(出圣济总录)
治膜外水肿。
泽漆(微炒一两)水银(炼)葶苈(纸上炒)大戟(微炒锉)郁李仁(汤浸去皮炒)枳壳(十丸。
空腹米饮下。未利加至十五丸。
牛李子丸
(出圣济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