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085 页/共 3614 页
治下水。止血痢。
用合明草。捣绞汁服。
治血痢
用赤苋根茎。糟藏食之。甚美。
治泻血
用粟壳煮汁服之。瘥。
又方
用藤子一枚。以刀剜内瓤。熬研为散。空腹热酒调下二钱。不过三日必效。
治下血痢如刺者
用豉一升。水渍才令相淹。煎一两沸。绞取汁。顿服。立瘥。
治肠风血痢
用鲫鱼酿白。烧灰服。
卷二百十二 泄痢门
滞下脓血
夫脓血痢者。(附论)为春时阳气在表。人运动劳役。腠理则开。血气虚者。则伤于风。
至夏又热气乘之。血性得热则流散。其遇大肠虚。血渗入焉。与肠间津液相搏。积热蕴结。
血化为脓。肠虚则泄。故成脓血痢也。所以夏多脓血痢者。由肠胃虚也。秋冬诊其脾脉微涩。
为因溃多下脓血。又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脉微小者生。实急者死。脉沉细虚迟者生。数疾大而热者死。大人小儿泄痢无已。其后变作白脓。点滴而下。或于粪尾见之。为之温脾不愈。法当温肾。盖肾主骨髓。白脓者。骨髓之异名也。要之始作白痢。其气腥臭。已经轻下。
而且淹延日久。无所谓痢也。今之白痢全无腥臭。面色微黑。骨力羸弱。的见肾虚。合用破故纸、当归、木香、干姜、官桂主之。嗣是少与震灵丹。玉华白丹为佐。又有妇人一证。似痢非痢。泄下白脓。心腹暴痛。吼不忍闻。此当为之通血。投通血之剂。却以养正丹辅之。
方
赤石脂汤治脓血痢。后重里急。日夜频并。
赤石脂白芷天雄龙骨(各一两半)当归(一两半)肉豆蔻黄连地榆浓朴白术桂诃黎勒木香(各一两)黄芩(半两)吴茱萸上锉如麻豆。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
茯苓汤治津液空竭欲死。滞下脓血。日数十行。羸瘦垂死。老少并宜服之。
茯苓黄柏黄连龙骨人参干姜黄芩桂心芍药当归栀子仁甘草(各一两半)赤石脂(一两)大枣(十二枚)上罗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至三剂自愈。此方亦主风虚冷痢。
香连丸治脏气大便泄。下痢脓血。脐腹痛。虚气痞满。肠鸣里急。
黄连(三两)地榆赤石脂(各二两)龙骨阿胶木香赤芍药艾叶黄芩(各一两)无食子(三分)肉豆蔻(一两半)上捣罗为末。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不拘时候。
黄连丸治下痢脓血。羸弱。
黄连龙骨苦参浓朴(各一两)熟艾白矾甘草神曲(各半两)赤石脂干姜(各半两)上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人参丸治冷热不调。痢脓水。
人参干姜枳实(各四分)龙骨赤石脂黄连苦参(各六分)浓朴黄芩(五分)上
黄连散
(出圣惠方)
治脓血痢。腹内痛。行数不恒。饮食不下。
黄连(一两)黄柏(一两炙)艾叶(一两)附子(一两)甘草(一两)乌梅肉(一两)干姜以粥饮调下二钱。
当归散
(出圣惠方)
治脓血痢腹痛。心烦口干。不欲饮食。
当归(一两)地榆(一两)甘草(半两)赤石脂(二两)乌梅肉(一两)栀子仁(半两)白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赤石脂汤疗下焦热。或痢下脓血烦痛。
赤石脂(八两)乌梅(二十枚)栀子(十四枚)白术(三两)蜀椒(三两)升麻(三两)干姜(二两)粟米(一升)上切。以水二升。煮米熟。去渣。取一升。下诸药。煮取五合服之。忌桃、李、雀肉。
豆蔻八味散治肠癖痢。或稀或稠。便但以脓。每便极滑。痢有常期。
豆蔻子丁香(各三两)细辛附子干姜(各四两)人参黄(各五两)赤石脂(六两)上捣筛为散。以饮下之。初服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忌生葱、猪肉、冷水。
白矾散治下痢脓血。心腹痛不止。
白矾(一两)黄丹(一两半)胡粉(二两)龙骨(一两半)当归(一两)黄连(二分)甘草钱。
去肠中脓水方
用白犬胆和通草、桂为丸服。令隐青犬形尤妙。
柿皮散治脓血不止。上充下脱。
用柿木皮。大柿亦可用。曝干更焙。罗为末。米饮调下二钱。
丹砂礞石丸治痢下脓血。里急后重。肠中疼痛。磨下虚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