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516 页/共 3614 页
割项见急济方。若喉结伤重。喉断不治。结下食喉管断。以汤与之。得入汤可治。
若并出不用江边浓蚌壳烧存性。入赤石脂国丹油。调涂消肿散血合口。加血竭国丹干搽。
矾石丸
(出续易简方)
治外寒客搏。内冷相合。气收夜聚。化而成饮。因服热
药。自腰以上矾石(一宿二两)旋复花桂(去粗皮)枳实(浸去核麸炒)人参(各五分)干姜芍药(去皮姜制)梧桐子大。
饮下
治眼目头面口齿鼻唇耳诸疾
(出本草方)用枇杷叶去毛焙干末之。茶调下一二钱。日三服。
杨氏内抵黄丸
(出永类钤方)
治针灸伤经络。流脓不止。
黄(八两)当归(三两)肉桂木香乳香(别研)沉香(各一两)上为末。
绿豆粉四两
千金丸治中风虚寒。停留饮食。膈气噎气。五积六聚。反胃吐食。胸腹胀满。刺
痛。及心
吞酸吐苦。气
悴。痰多积水。及
冷。并主之。
乌头附子川椒桂心吴茱萸菖蒲远志人参茯苓苍术枳壳茴香神曲藿香一丸。
炒铅丹法
(出本草)用铅一斤。土硫黄二两。硝石一两。上先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黄一小块。
并续
治五脏百病。养神魂魄。益气明目。通血脉。止烦满。益精神。杀精魅恶鬼气。久
服通神明以水银一两。硫黄六铢。细研。先炒作青砂头。后入水火既济炉抽之。如束针绞者。乃成灵
泽泻汤
(出本草)
治杂病。心下有支饮。苦闷。
以泽泻三两。白术二两。水二升。煎取半升。温再服。深师治支饮。亦同用泻术。但煮水法服。
服何首乌法
(出本草)何首乌赤者雄。白者雌。采时乘湿。以布帛拭去土。后用苦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曝干。
忌者有藤二株。相去识者。后有山老杵为末。空心酒数年之内。即有李安期。与苓为使。治驻颜。黑发延一名野苗。
有光泽。有疾即用茯苓如拳。连珠。其中有形鸟道。着在仙书。雌雄相交。夜遇。传之勿泄。最得自如。
思州贺州。广州四会县。潘州以上所出次之。其仙草五十号山哥。服之一年。颜色红如斗栲栳大。号山翁。服之年。延龄纯阳之体。久服成雄采之。烈日曝干。散服酒每日再曝。凡服偶日二四六
治百病。炼制云母粉法。
以云母一斤。折开揉碎。入一大瓶内筑实。上凭水银一两封固。以十斤炭火通赤取出。
却草移患大
服稀法。
(稀音喜音)稀。俗名火草。端午日采者固佳。六七八月多采下。终不若九月采者。其子秆花实。
气蒸每日早食前服五十丸。渐加至百余丸。服了以两三匙饭压之。只忌白马肉。余无所忌。服一两月后。所患或发动。是药搜搅。切勿畏之。以其补虚损培元气最有功。一名火轮丹。胜于服椒木何首乌之效。服之觉燥。即减丸数。时以生蜜入姜煎沸汤点服。或水调亦得。此草处处有之。春生苗叶似芥菜而狭。长茎高二三尺。秋初有花。秋暮结实。苗色赤秆色紫者为上。
青色者次之。须要辩认。节叶相对。其根白。枝干方棱。花小而黄。向上开。叶青下有金丝纹者。乃稀也。其根白。枝干圆。花黄而向不相对者。乃鹤虱也。但稀高于鹤虱。其枝叶亦略似苍耳木贼。不可不下痢。桑树上木耳汤下。冷气痢风冷。干姜汤下。软风顽麻风。白僵蚕汤酒或盐汤下。血风气。芸苔子汤。久患血痢。荆芥汤下。奔豚气。膈气。
筋骨风。炒皂荚子汤下。蛔虫。饭饮下。一切风疾。人参汤下。寸后用饭饮下。
江陵府节使。成讷进稀丸。奏状载在本草。
臣有弟。年二十一中风伏枕五年。百医不瘥。有道人钟钋者。因睹此患。曰可饵稀丸必以温蜜丸之力又言如猪佳。
张忠定公咏进火草方。表载在本草及类苑。
臣闻餐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含柏。亦成救病之功。是以疗饥者不在于珍羞。愈病者。负阴阳者必有可观。万汇发生。沐风土者宁无所益。俱承帝力。咸荷天休。或叨摘采之知。
愿恩听珀冒劳。不忍缄言。常思报国。既服唐虞之教。尚抒葵藿之忱。淼淼群KT。以遂朝宗之望。
茫茫列曜。更投拱极之诚。是以不度僭逾。辄行间翰事。稍同于葑菲。理切近于刍荛。臣所奏闻者。因换当州龙与观。元始天尊。玉皇大帝殿基。得一小石坛子。内说修养气术。并草药方二件。臣根据方差人访问采览。其草颇有异形。金棱银线。素茎紫。对节而生。蜀号为火草。茎叶颇同苍耳。不费登高历险。每常求少获多。急采非难。广收甚易。倘历久服。
旋见神功。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微臣自吃至百服。眼目清明。即至千服。髭须乌黑。筋力轻健。效验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罗守一。曾因中风。坠马失音不语。臣与十服。
其病立愈。又大慈寺中。知院僧。同副正明教大师知严。年垂七十。忽患偏风。行履妨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