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810 页/共 3614 页
又方
用齿和黑虱研。涂之。
又方
用东向厕溺坑中黑泥水调。服之。未脓即散。有脓溃之。
治生痈毒未成头。赤肿疼痛。不可忍。
上以竹片为圈子。看肿大小。作圈置肿上。取马蝗三五条置圈中。令咂去毒血。即消。
卷二百八十六 痈疽门
肠痈
(附论)夫痈发于外。人可得见者。犹为危急之疾。况隐伏肠间。痛无定处。又不可得而见者乎。
盖痈疽五发。在外则为发背、发脑、发眉、发须、发颐。在内则为肠痈、心痈、肾痈、肺痈、脐痈等患。治之得法。尚庶几焉。一着小差。枰棋去矣。何则。肠痈为病。身皮甲错。腹皮紧急。如肿之状。而按之濡。体无哄热。腹无积聚者。此积阴冷之所致也。当以湿药调之。
发汗无汗。洒淅恶寒。小腹肿强。而按之痛。小便涩数。其候如淋者。此内结热之所致也。
当以凉剂利之。其脉迟紧。脓未成者可下。其脉洪数。脓已成者不可下。甚者腹肚胀大。转侧闻有水声。或绕脐生疮。脓汁穿出。或脐中常常出脓。或大便屡下脓血。凡此皆为恶证。
其间寒热气急。烦渴悸惊。呕恶唾脓。咳嗽痰涎。自汗自利。如寻常发痈之状。亦类有此。
妇人尤多得之。内经有曰。息贲病、有人得之二三年。遍身微肿。其后大便与脐俱出脓血。
遂至不救。此亦肠痈之类。
寸口脉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营。数则为卫。卫下降。营上升。遇热则营卫相干。
血为浊败。小腹痞满。小便或难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聚为瘀血。血下则愈。脓成引日。又诸浮数脉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者。当积有脓。脉滑涩者小肠痈出血者也。千金方云。官羽林妇病。医何以知林妇腹中有脓。为下之即愈。答曰。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营。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营滑上升。营卫相干。血为腹满痞坚。小便或涩或复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即为瘀血。下则愈。
方
当归煎
(出圣惠方)
治肠内生痈肿。令人心隔间气滞。急痛、壮热、呕逆。小
便黄赤。腹表发肿。肿中夜间如汤沸声。速须救疗。
当归(一两)没药(三分)麝香(半两细研)乳香(半两)桂心(半两)朱砂(半两细研)黄(三分)漏芦自然铜丁香(各半两)木香(三分)芎(各半两)麒麟竭(二分)槟榔云母粉沉香甘草白蔹白芷密陀僧(各半两)赤芍药(三分)野驼脂(三两)黄犬脂(三两)生地黄(半斤绞取汁)上药除脂外为末。银锅内用好酒五升。
慢火煎去二升。即下地黄汁。更煎渐脓。次入野驼脂。不住手以柳木篦搅如膏。即下药末。
更搅令匀。以瓷盒盛。每日空心。午晚间以甘草酒下一弹丸大。取涂贴患处。亦良。
木通散
(出直指方)
治肠痈热证。腹痛而强。发热恶寒。小便似淋。脓未成者
用此。
薏苡仁木通葶苈(炒)甘草(炙)川升麻桔梗桃仁(浸去皮炒)赤茯苓牡丹皮(各一两)生干地黄甜瓜子败酱赤芍药(各一两半)大黄(半两)朴硝(一分)上为散。每服三钱。井水一盏半。姜五片。煎服。
犀角丸
(出圣济总录)
治肠痈。并一切痈疽、发背、肿毒。
犀角屑(一两半)巴豆(十粒去皮心炒研去油)大黄(三分蒸三度锉)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去汗半两)黄芩(去黑心)防风(去叉)人参当归(切焙)黄(细锉)藜芦(去芦头)山栀子(去皮)黄连(去须)甘草(炙锉)升麻(各半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米饮下。加至四五丸。利下黄水为度。
牡丹散
(出直指方)
治肠痈冷证。腹濡而痛。时时利脓。
人参牡丹皮白茯苓天麻黄木香当归川芎辣桂(各三分)白芷薏苡仁甘草(炙各二分)桃仁(浸去皮炒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井水煎。食前服。
木通散
(出圣惠方)
治肠痈小便不利似淋。腹中苦痛。寒热汗出。时时利脓。
木通(锉)薏苡仁(各一两)生干地黄(二两)甘草(炙微赤锉)桔梗(去芦头各一两)丹参(二两)麦门冬(一两去心)赤芍药(一两半)赤茯苓(一两)败酱(二两)牡丹(一两)黄(一两锉)上为粗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以小便利为度。
内补散
(出医方集成)
治诸发已溃。去旧生新。老人血气虚弱。宜补之。此溃
后服至愈而止。一名护壁都尉。及治肠痈冷证。痈疽等患。
人参当归川芎浓朴(姜制)防风白茯苓桔梗(焙)白芷辣桂黄(炙)甘草(炙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如不饮酒。楠木香煎汤下。诸痈热证。
黄栝蒌煎汤下。一方无白茯苓。
牡丹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