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846 页/共 3614 页
亲戚交责。谓赤热如何用火。有诋器之者。遂呼外医用药膏覆之益引。一日夜增一晕。至二十二日。衡斜约六七寸。痛楚不胜。间一呻吟。听之心碎。仓皇询告。或云等慈寺老智全者。前病疮甚大。得灸而愈。奔问之。全云。剧时昏不知。但小师辈言。范八奉议守定。灸八百余壮方苏。约艾一筛。尔亟归白之。见从。始以银杏作炷其上十数。殊不觉。乃截四旁赤引。其炷减四之三。皆觉痛。七壮后觉痒。每一炷烬。则赤随缩入。灸至三十余壮。赤晕方退。病者信。遂以艾作团。梅杏大。灸其上。渐加至鸡黄大。约四十团方觉痛。视火焦处已寸余。盖灸之迟。而初发处肉已坏。攘盛隔至好肉方痛耳。四旁知痛者。肉未坏也。又有言一番殿直居城南。施疮药每效。叙源即再拜邀请。时已熏黑。火满背。番以手扪疮五六寸许。试之云。疮高阜而热。不妨。且云只怕不高而热气少者。病者食粥讫。安寝。前此六夜不寝。至晓视之。疮如覆一瓯。突然高三四寸。上有百数小窍。色正黑。以千金所说。与潘氏高阜之言求之。突然高者。毒瓦斯出外而聚也。百数小窍者。毒未聚而浮攻皮肤也。色正黑者。皮与肉俱坏也。非艾火出其毒于坏肉之里。则五脏毕矣。至是方悟明堂图与烟萝子所画五脏。在背如悬挂然。今毒行分肉间。待其外穿溃。则内虚。外实则易入。内实则难出。
皎然可见。而听庸医用寻常赤肿敷贴凉冷药。以消散之。此借寇兵也。源痛自咎。为人子不知医。致亲疾危甚。荷神明扶佑。于仓皇间问知艾灸。已危而获安。
医学类证论曰。治发背、发脑、发鬓、疔疮、鬼箭、射工、鱼脐等。一切恶疮。无不灵验。方才觉有患。便用蒜横切作片子。如两重纸浓。贴在疮上。以绿豆火艾丸子灸之。待痛稍可忍。即渐大作丸灸。痛又可忍。便除蒜灸之。若是正发背。二日内灸者。十得十愈。四日内灸者。十得七八。六日内灸者十得五六。八日内灸者。十得一二愈。十日以后灸即不得力。若得力者。即是热毒疮。非发背也。凡发背者。灸无多少定数。但初痛候不痛即住。若初不痛候痛即住。然则大约如此。若住火后。又肿及痛者。即须更灸。候不肿不痛即住。火每患一个疮。或灸三百圆。或灸五百圆。或一千圆。或二千圆。以差为度。若患三个五个疮。
直须各各用前法灸之。候不肿不痛。然后用膏,药贴之。或问曰。何以知是正发背与热毒疮。
愚应之曰。若有患者。待请人识认得是正发背。或者热毒疮。即已迟也。何异咨丈人而后救火者哉。古人云。面无好靥。头无恶骨。背无好疮。但根据此灸之。又何须识别者。或问曰。
前言医一切恶疮后。但灸发背而已何也。愚应之曰。疮中人言医不得者。发背也。令若早灸。
无有不验。则其余不言可知也。或曰。忽遇春夏。火正旺相。得行灸乎。若灸多得无火毒入心乎。愚又应之曰。此是未知灸法之人也。千万勿信。
本事方云。元三年。夏四月。官京师。疽发于背。召国医治之。逾月势益甚。得徐州萧县人张生。以艾火加疮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壮。知痛乃已。明日镊去黑痂。脓血尽溃。肤里皆红。亦不复痛。始别以药敷之。日一易焉。易时旋剪去黑烂恶肉。月许疮乃平。
是岁夏间。京师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独生。此虽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以人意论之。可为慨然。
儒门事亲云。一富家女子十余岁。好食紫樱。每食即二三斤。岁岁如此。至十余年。一日潮热。如热劳。戴人诊其两手脉。皆洪大而有力。谓之曰。他日必作恶疮肿毒。热上攻目。
阳盛阴脱之证。其家大怒。不肯服解毒之药。不一二年。患一背疽如盘。痛不可忍。其女忽思戴人曾有是言。再三悔。过请戴人。戴人以针绕疽晕刺数百针。去血一斗。如此三次。
渐渐痛减肿消。微出脓而敛将作痂时。使服十补内托散乃痊。终身忌口。然目亦昏。终身无子。
凡背疮初发。便可用藏用丸、玉烛散。大作剂料。下脏腑一二行。次用针于肿处。
循红晕周匝内。密刺三层出血尽。以湿软帛拭去血。甚者百会、委中皆出血。后用阳起散敷之。不可便服十味内托散。其中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为阳。更以热投热。无乃太热乎。
方
二乌丸
(一名万灵丸)
治发背托里定痛。驱风毒。凉血脉。
羌活(去苗)薄荷叶(各三两)川芎(三味不见火)玄参地榆麻黄(去根节)蔓荆子(去蒂白膜)旋复花(去萼蒂)荆芥穗(各二两)防风(去叉芦)天麻白芷(不见火)白僵蚕(直者去丝足口炒)牛蒡子(炒各二两)甘菊花(三两)大川乌(去皮尖炮)何首乌(各四两)粉草(炙四两半)蝉蜕(洗去土前足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食后。细嚼茶酒任下。
大黄膏治发背疼痛。日夜不可忍。涂敷。
大黄(锉)雄黄(研)芎黄连(去须)白芷槟榔(锉)当归(切焙)木香桂(去粗皮)黄柏(去粗皮)芍药附子(去皮脐)乳香(研)麒麟竭(各半两)鸡舌香麝香(各一分)猪脂(一斤)上为末拌匀。先于银器内熬猪脂。令沸。去筋膜。下诸药末。
调成膏。涂患处。日三上。以瘥为度。
竹叶黄汤疗动散肿。已自利。虚热不除宜服。
竹叶(切三升)黄(四两)小麦(一升)芍药(三两)甘草(一两炙)石膏(二两研)人参(二两)升麻(一两)茯苓(二两一用七分)桂心(六分一用三分)当归(三两)干枣(十四枚)五味子(三两)生姜(三两)干地黄(一两)麦门冬(三两去心)知母(一两)上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小麦取九升。去滓内药。煮取三升。温分四服。
千金托里散
(出儒门事亲书)
治一切发背疔疮。
连翘(二两二钱)黄(一两半)浓朴防风桔梗(各一两)川芎白芷芍药官桂甘草(各一两)木香没药(各三钱)乳香(三钱半)当归人参(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酒一大盏。煎三沸。和滓温服。
地黄丸常服令人终身不患发背。
熟地黄(五两)苁蓉(酒浸)天门冬石斛当归防风白茯苓川芎(各三两)远志黄甘草(炙)芍药(各二两)人参细辛巴戟(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荆芥汤下。
莽草膏疗发背痈肿。牢核成脓。
莽草芎当归细辛附子(炮)黄芩乌头(炮)牛膝踯躅野葛茯苓防风杜蘅(各一两)猪脂(半斤)上切。用猪脂合煎。去滓敷疮上。日再。忌猪肉、冷水、生菜、大酢。
神仙万灵散专治发背疔疮。一切恶疮。
金银花(一两半)皂角针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甘草节当归尾防风藿香赤芍药(各半两)乳香(别研)没药(各三钱另研)上咀。每服一两重。水一碗。无灰好酒一碗。砂石器内顿放。瓷盘盖口。纸条糊缝。文武火煎至重车行十里远。药香为度。热服。
仍饮好酒数杯。浓衣被汗出为效。滓再煎服。病重者不过三服。合煎服时。并忌鸡犬妇人见。
老病气衰者。加黄半两。
连翘散治发背肿。痈疽恶风结脓血。
连翘子独活(去芦头)木香射干(各三分)甘草(炙锉)桑寄生(锉)升麻鸡舌香沉香乳香(研)大黄(锉炒一两一分)麝香(研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入淡竹沥半合。去滓。空心温服。快利三五行为度。未利再服。
排脓内补铁屑散疗痈发背。
当归人参细辛甘草(炙)苁蓉黄桂心防风黄芩铁屑芎芍药(各等分)上为散。服方寸匕。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等。
玄参散治热毒瓦斯攻冲背上。初觉疼痛。心神烦闷。
玄参黄芩当归赤芍药麦门冬(去心)犀角屑甘草(生锉)远志(去心)生干地黄(各一两)赤茯苓川升麻人参(去芦头各一两半)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
入竹叶二七片。小麦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犀角散治初觉皮肤及头背有疮疖。恐成痈疽。兼脏腑壅涩。或寒热口干心烦。
犀角屑(一两)知母(三分)木通(一两锉)赤芍药川升麻荠葳蕤黄芩甘草(生各三分)麦门冬(去心)马牙硝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两)上为粗散。每服四钱。
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入竹沥半合。不计时温服。以利一两行为度。
黄芩散治大热发痈在背。或于阴股间。
黄芩(锉)黄(锉)木通(锉)前胡(去芦头)川升麻(各一两半)栝蒌根(二两)赤芍药(一两)赤茯苓(一两)甘草(一两生锉)当归(半两)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人参(半两去芦头)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竹叶二七片。小麦一百粒。生地黄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