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845 页/共 3614 页

葛根(一两锉)麦门冬(一两去心)葳蕤(三分)犀角屑(半两)荠(一两)赤芍药(三分)石膏(二两)甘草(三分生锉)红雪(二两)上为粗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   煎至六分。去滓。下竹沥半合。更煎一沸。不计时侯温服。一方有芦根。   犀角散治发脑已穴。脓出后。痛闷转甚。热乱。脑中若车马走动。痛不可忍。   石膏(碎)犀角(镑)升麻芍药(各一两)甘草(炙一两)黄(细切二分)木通(锉一两半)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七分。下朴硝一钱匕。滤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未愈更入玄参三分。去黄。   发脑内消散治发脑始结。疼痛妨闷。欲成痈疽。之令内消。   硝石(研二两)木通(锉)紫檀香甜葶苈(隔纸炒)白蔹莽草(各一两)大黄(三两)上为末。每用浆水旋调得所。涂于肿上。干即易。   大黄丸治发脑及一切热毒瓦斯。结硬肿痛。通利脏腑壅滞。   大黄(三两锉醋浸一炊久慢火炒冷熟)枳壳(去瓤麸炒一两)牵牛子(二两半微炒一半生用一半)木香(生锉)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皂荚(五挺不蛀者捶碎酒一升浸挪取汁绵滤过用)上为末。取皂荚汁于银锅内。慢火煎成膏。入药末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食前葱茶下三十丸。快利为度。一方有槟榔一两。甘草五钱。   羊桃根散治痈发脑。拔去疮中毒。   羊桃根(锉)硝石(研)凝水石(碎各一两)天灵盖(慢火烧烟绝)木香白蔹(各半两)上为散。清水调如糊。摊于故帛上贴之。干即易。痒则瘥。   乳石散治脑疽初生。如黄枳实。破后如盏底。深半寸许。   花乳石(研)赤石脂(研)滑石(研)炉甘石(研)密陀僧(研各半两)乳香(研一分)上为细散。未破者醋调敷之。已破者即干贴。   黄连饼子治发脑成痈。及热毒疮肿。   黄连乳香薰陆香(各一两)雄雀粪(四十九粒尖细者是)上为细散。用蔓荆根二两。洗净漉去水。细切捣如泥。若肿甚即更用蜀葵根三两。入前药四味合捣。调匀即取出。   于瓷器中贮之。可肿头捻作饼子。浓三分许贴之。干即易之。   止痛散治发脑结肿。   木香(二两)紫葛(一两半锉)檀香(三分)川朴硝(二两)上为细散。以温浆水调如面糊。在绢上摊。贴于肿痛处。候干。即再贴。以瘥为度。   朱砂膏治发脑及乳痈。初结疼痛。   朱砂一两乳香(半两)上同研为末。以葱白四两。细切。合研成膏。每用生绢上涂贴。   候干再上。以瘥为度。   治脑痈   用盐西瓜皮晒干。烧灰存性为末。香油调敷。   治发脑发背方   取鼠剥取热皮。中心开一孔子。用贴疮上。数数易之。无头者盒饭作头。脓出即愈。   治脑疽   用松节细研。用猪胆汁和合麻油敷疮。亲见效。   卷二百八十九 痈疽门   发背   (附论)夫发背者。热毒之气发于背俞。为痈疽是也。此内本于五脏。外传诸腑。热气攻发。必生于府俞之间。得之乳石发动。及肥甘滋味之过。脏腑壅热。经络为之不通。毒瓦斯凝滞。必因俞穴而出。是以服石之人。于居处衣食。嗜欲喜怒。尤宜节慎。一有过举。则毒瓦斯乘隙而发。初如芥粟。治之稍缓。则盈尺寸而难图。故始觉热搏于分肉。痛伤于经络。宜速治之。   盖其脉不通。则肿毒增甚。经所谓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是也。血败肉腐。为患不一。实则为痈。浮则为肿。深则为疽。然发于背者两胛间。初起甚微。或痒或痛。往往忽之。   数日遂致不救者。治之始则度其肿之正中而灸之。壮数逾百。使恶气外出。次以药疏利腑脏。决其邪毒。则有可治之理。   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又有平生不服。而自发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于死。其临困之时。已阔三寸。高一寸。疮有数十孔。   以手按之。诸孔中皆脓出。寻时大困。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浓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火作炷。灸泥饼上。贴着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瘥。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瘥。如钱大。可日夜灸之。   不限炷数。仍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又法诸发背未作大脓。可以冷水射之。   浸石令冷熨之。日夜莫住。瘥乃止。此病忌面酒五辛等。亦有当两肩上发者。   凡服石人。皆须劳役四体。无令自安。如其不尔者。多有发动。亦不得逐。便恣意取暖。   称已适情。必须遗欲以取寒冻。虽当时不宁。于后在身。多有所益。终无发动之虑耳。   凡肿起背胛间。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即名发背也。禁房室酒蒜肉面。若不灸治。即入内杀人。若灸当疮上。七八百壮。有人不识。多作杂肿治者、皆死。   背疽其原有五。天行一。瘦弱气滞二。怒气三。肾气虚四。饮火酒。食炙爆物。服丹药。热毒五。盖治背疽。不可一概将为热毒。其治之难易。当自一而至五。   病有至甚而生。有微而至死。病证难辨。死生何从决乎。盖发背透膜者死不治。(此言肝俞以上)未溃肉陷、面青、唇黑、便污者死。(此言坏藏便下瘀血)溃喉者不治。阴入腹者不治。入囊者死。鬓深及数月不治。(谓如及寸余者)在颐后一寸三分。毒锐者不治。   无此者生。流注虽多。疗之必愈。   发背之人。虽云有热。未有不自肾虚而得之者。若疽疾减退五分之后。便合根据法五更初。   服山药丸。或加减八味丸。   背疽呕逆。乃是毒瓦斯冲心。非脾胃之冷。当服内托散。杨氏家藏方云。有人因鼻衄初愈。   不曾表汗。余毒在经络。背发大疽。自肩下连腰胁肿甚。坚如石。色极紫黑。医以凉药服之。   中夜大呕。乃连进此药。三四服呕遂止。既而疮溃。出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患瘰者。痛过即呕。服此药呕亦止。近见有人病疽。医者不肯用此药。为恐伤脾胃。愚故引杨氏之言。以解世人之惑。   凡发背疽之后。不曾服内托散。致使热毒冲于心经。必使后来咽喉口舌生疮。甚至黑烂。   合先服犀角散。以解散其毒。免有此证。   凡有背疽之人。难于隐几。但用绿豆十斗。作一大袋隐伏。则自然心凉身体安稳。饮食居处。根据法戒忌。已安后。半年间血气未定。犹当谨之。不废药饵。方能保全。外科精要云。   氏叙源幼时学举业。全不知医药。甲申年自太学归省。国医常颖土器之。适在府下。求为母氏一诊。云。有蓄热必渴。时母氏所饮。大略喜水。又云但防作疮。觉疮便着艾于上。热盛则五花灸之。谓中及四旁。随赤到处灸。非方停也。切记。至辛巳年六月望日。母氏忽言背胛间微痒。视之有赤半寸许方。有白粒如黍粟。记器之言。乃急着艾。其赤随消。至二十七壮而止。信宿复觉微痛。视之有赤下流。长二寸。阔如韭叶。举家不悉。皆以前灸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