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427 页/共 3614 页
卷一百五十四 身体门
总论
凡人百骸四体。肌肉皮肤。关节脉络。总而谓之身。风淫湿滞。血刺痰攻。背能作痛。
至于骨之酸疼。或热入髓彻骨。则倍蓰千万。大不侔焉。盖骨为髓之藏。髓者饮食五味之实秀也。髓虚势所必至矣。痛在于身。风之证以走注知之。湿之证以重作验之。血有筋脉钻刺之证。痰有眩晕咳唾之证。驱风除湿。行血豁痰。对证一投。犹冀可以旦暮起。病入于骨。
此劳极损伤之不可救药者也。然则身痛之与骨痛。毫厘千里之差。于此不可以无辨。然医家之辨。多为项肿臂痛。盖热在上焦。不能清利。则酿日久。生痰涎。聚饮气。流入于项臂之间。不肿则痛耳。然而曰痰。曰涎。曰饮。又有理一分殊之别。伏于包络。随气上浮。客肺壅嗽。而发动者痰也。聚于脾元。随气上溢口角。流出而不禁者涎也。惟饮生于胃腑。为呕为吐。此则胃家之病。学人不可不知。
身体胸膈。隐热隐疼。拘急足冷。此血之为病也。以其饮酒嗜欲。伏热受暑得之。惟热毒暑酒毒。为能伤血。瘀血未去。新血不荣身体。所以隐痛拘急。其里热足冷者。血之证也。
用柴胡、黄芩、青皮、枳壳、灵脂、桃仁、木通、甘草作剂。多入大黄以利之。俟其流利已尽。小腹略无结急。即以当归、川芎一两。橘皮、半夏、枳壳、桔梗、木通、甘草半之。调其气血。于是有瘳。血属于心。木通通心。心窍既通。经络之流行可知矣。
胸胁痛。引背上头面。两手浮肿。肾虚不能纳气归元。气逆而上奔。则胸膈满痛。以手摩挲。痛走背上。又从背摩挲。则其气循泄于后分。而痛不作矣。此气之为病固也。奈何肾虚又不能行水。故随气奔上乘于肺。头面两手浮肿。气短而喘。由是血化为水。与之俱沉滞。
其人旧来有风。曰水。曰血。曰气。四者合而为病。其痛非常。如沉香、木香、乌药、槟榔之类。能施其巧。治法将何如。曰先以二十四味流气饮。加独活、枳壳、灵脂炒牵牛。入姜蜜乌梅同煎。咽下养正丹二十粒。雄黄升降水火。引导大便。次用桑皮、紫苏、木通、阿胶、当归、桃仁、青皮、桔梗、芫花、大黄、作剂。根据煎以姜蜜乌梅。取尽大便黑物。即收全功。肚皮疼。肾虚不能得水。加之酒面无度后辄睡。酒与水交聚于腹中。而面毒复缠滞其气。
是以水渗于肚皮而作痛矣。治法钱氏宣风散。用蜜水煎咽下。神效。俟其大便流行。然后以青木香丸一分。安肾丸倍之。用二陈汤。入少盐并生姜同煎。空心咽下。脾肾气复。自然平安。胸膛气隔。有肺经伏热而气隔者。有痰水在上而气隔者。大概以茯苓、半夏、枳壳、桔梗为治法。其肺热者。如圣汤加桑白皮佐之。心下水气者。小半夏茯苓汤效。胸烦。活人书用山栀子。
卷一百五十四 身体门
身体疼痛
(附论)夫身体疼痛。非湿则痰固也。人有挟刀锯之惊。而又馁在其中。为风寒水湿所伤。致使心窍凝滞。于是经络壅闭。血不流行。肠肉骨节。为之刺痛。治法当归、川芎、芍药、白芷、灵脂、大黄、甘草。利下黑物小片。而不甚痛。可瘳。
方
治背痛方。
(出海上名方)用当归二三两。切作薄片。酒浸三日。饮其酒。酒尽。别换当归浸服。三两日即愈。
流气饮子
(出指南方)
治背痛。外连肌肉。牵引背脾。时发时止。此由荣卫
之气。循行失度。流滞经络。与正气相搏。其发则有似瘫痪。
紫苏叶青皮苦梗当归芍药乌药茯苓枳壳(去瓤麸炒一作枳实)黄川芎防风(各半两)甘草(炙)橘皮(各三分)陈皮(二两)大腹子(二两锉姜汁炒)木香(二两)上锉散。每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服。一方治腰臂痛。有大黄、橘皮。
拈痛散
(出御药院方)
澡浴药。
当归(去芦头)防风(去芦头)黑狗脊骨碎补(并去毛)本(去土)细辛(去苗土)赤芍药自然铜(酒淬七遍)桂(去粗皮)萆(以上各一两)上为粗末。每二两。
用手帕包定。上用热盐包纳。在痛处熨之。
枳壳煮散
(出简易方)
治悲哀烦恼。肝气至两腋。骨痛。筋脉拘急。腰脚滞
重
。两股筋急。两胁牵痛。四肢不能举。渐致背挛急。大治胁痛。
防风川芎细辛枳壳桔梗(各四钱)甘草(二钱)干葛(钱半)上为咀。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空心服。
白芥子散
(出危氏方)
治背痛。外连肌肉。牵引背脾。时发时止。皆荣卫之
气
。循行失度。流滞经络。与正气相搏。其发则似瘫痪。
真白芥子木鳖子(去皮各二两)没药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入研药令匀。
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栝蒌实丸
(出济生方)
治胸痞。胸中痛彻背胁。喘急妨闷。
栝蒌实(别研)枳壳(去瓤麸炒)半夏(汤炮七次)桔梗(去芦头各一两)上为细末。
姜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淡姜汤下。
控涎丹
(出危氏方)
凡人忽患背手脚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
不宁。时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注。便用风药及针灸。皆无益。又是风毒结聚
。欲为痈疽。乱以药贴。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令人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