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696 页/共 3614 页

皂荚(十梃不蛀者拍碎用水二升浸一宿冷浓滤去滓以慢火熬成膏)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风(去芦头)一两)上为   玄参散   (出圣惠方)   治渴利后头面身上。遍生热毒疮。   玄参黄芩川升麻连翘葳蕤(各一两)犀角屑木香白蔹(各半两)栀子仁(三分)   秦艽丸   (出圣惠方)   治渴利后。肺脏风毒外攻。皮肤生疮。搔痒心烦。   乌蛇(三两酒浸去皮骨炙微黄)防风(半两去芦头)牛蒡子(微炒)栀子仁犀角屑(各三细末。炼蜜和捣   栝蒌根散   (出圣惠方)   治渴利后心烦体热。皮肤生疮搔痒。   栝蒌根赤茯苓(各一两)玄参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一两)甘草(炙微赤锉)苦参(锉   黄六一汤   (出医方大成)   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胸中发悸。时常消渴。或   先渴而欲发疮黄(去芦蜜涂炙六两)甘草(炙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七分   卷一百八十一 诸气门   总论   夫阴阳虽大。本属呼吸相通。天下一气尔。人生其间。大喜毗于阳。大怒毗于阴。一吐纳。   喜则怒则所以所以气乱气结脉伏属脉寒热怒恚喜忧愁。或以为喜怒忧思悲惊恐。皆通也。然则均是调气将何先。气结则生痰。痰盛则痰喘而沉食五皮散加半夏茯苓。上气者。气逆上。呼吸喘促。分气紫苏汤。苏子降气汤。或嚼苏合香丸。以秘传降气汤送下。气膈者。阴阳不和。中脘窒塞。五膈吐噫。食不能下。五膈宽中散、和剂七气汤、加木香缩砂。间以红丸子佐之。气滞者。滞于胸膈。则胀满。滞于手足。则浮肿。滞于腰间。则坠痛胀满。用异香散调气散沉香降气汤。仍与神保丸。或少加蓬术煎汤利之。浮肿。用三和散夹生料五苓散。或五皮散加桂苓。青木香丸。局方流气饮加赤茯苓枳壳。腰痛。俞山人降气汤。局方七气汤加橘核。或辣桂煎汤。调气散。吞青娥丸。气秘者。停宿不消。肠胃留滞。大便不通。苏合香丸夹和感应丸。或杨氏麝香丸。局方麻仁丸。并用枳壳汤送下。气伤之人。多有气不归元。遂成中状。如中风仆倒。昏迷。牙关紧急。只是无痰。此为气中。不得误用风药。及通关利腠等剂。先以姜汁泡汤。调苏合香丸。次用七气流气饮、加石菖蒲。继之气顺而苏。即以治中汤加木香以和其中。使气归当道。若更不能调。则气逆而厥。又有变证。喜伤于心者。其气散。怒伤于肝者。其气击。忧伤于肺者。其气聚。   思伤于脾者。其气结。悲伤于心胞者。其气急。恐伤于肾者。其气怯。惊伤于胆者。其气乱。七证虽殊。无逾于气。又有体虚者。外为风冷乘之。入于腹中。遂诸疝发。则小腹痛。痛或绕肠。或逆抢心。甚则手足厥冷。自汗呕逆。或大小便秘涩也。人有血气平和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一种妇人。平时任气。易为七情所伤。适月事经年。不行。一身百病。胸臆气填。呕恶全不入食。则吐痰。或一块如核。窒塞咽喉而痛。或一块如卵。筑触心下而痛。   或腹中块物。动而作痛。攻刺腰背。时发热。四肢乏力。脚不能行。小便白浊。浮油。带下淋漓。日就瘦弱。全似虚劳。然谷虽不食。如果子杂物。常喜食之。却只是有孕。谚所谓孕妇做得百病者、此也。用药但以二陈汤加缩砂桔梗姜枣乌梅同煎。半夏理气消痰。缩砂安胎顺气。桔梗以开咽喉之隔。服之自然安平。若妄以刚剂温胃。胎必损。病无愈。白浊一节。   谨匀燥涩。二陈汤加白茯苓。以下白丸子可也。若夫七情所发。逆气填胸。不惟核膜上气塞咽喉。甚者攻击满闷欲绝。产后尤多有之。故曰产前安胎。产后调气。男女或有咽喉间核作恙者。触事勿怒。饮食勿冷。   卷一百八十一 诸气门   一切气   (附论)夫内经云。百病所生。生于五脏。肺之所主。独于气。不足有余。盖由虚实。故病不同。   其系还营卫不通。故汗大泄也。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劳则喘且汗。外内皆泄。故气耗。思则心有所止。气留不行。故气结。   方   七气丸   (出千金方)   治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   气   。此之为病。   凡寒气状。吐逆心   气欲绝。不得息。恚气   可苦作。卧不安席。愁气状   得举止。亦治产后中风余疾。   大黄(二两半)人参半夏吴茱萸柴胡干姜细辛桔梗菖蒲(各二分)茯苓服酒下   七气丸   (一名乌头丸出千金方)   治七气积聚不散。在于胁腹。结如杯。胸中   气膈。吐逆不能乌头大黄(各七分)紫菀半夏细辛丹参茯苓芎桃仁石膏桔梗菖蒲蜜丸如   七气汤   (出千金方)   治寒气、热气、忧气、劳气、喜气、恚气、怒气结于膈   中。不思饮食。   干姜黄芩浓朴(一作桂心)半夏粉甘草栝蒌(一作橘皮)干地黄芍药(各三分)咀。以水一斗。   四七汤   (一名大七气汤出三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