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303 页/共 3614 页
人之气血衰败。脏腑虚弱。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此疾。其候咳嗽不已。或胸膈妨闷。
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脓血。或吐鲜血。动至一二升。
或嗜水浆。或好歌咏。或爱悲愁。或发癫狂。或便溺艰难。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风雨而来。
或问病吊丧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或因气聚。或因血行。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林。
传惹斯疾。故传尸者。须知三尸九虫。何也。三尸者名在后论。九虫者烟虫。寸白。胃虫。
人皆可治之。其余六虫。有六代行在后人。若受一虫。此人死后。兄弟子孙骨肉亲属。绵绵相传。以至灭族。凡疾始觉。精神不美。气候不调。切戒慎酒色。调节饮食。如或不然。妄言邪师。或言鬼祟。以至不起。慎之戒之。尸虫游食日辰。及治法。大抵六虫一旬偏游。四穴转流。周而复始。已具六代。法中自立春一日后食起。三日一食。五日一醉。归于所归穴。大醉五日。故五日虫醉。可以下药及灸。其三日虫食。切不可妄有医治。虫在人身中。一虫可占十二穴。六虫在人身中。共游七十二穴。上旬十日。从心至头游四穴。中旬从心至脐游四穴。下旬从脐至足游四穴。上旬可先服药。后灸所游穴。其虫头上向。若下火灸。虫如紫蚕苗。出在汗中。更服药取之。以虫尽为度。更服补药。永得安耳。中旬其虫所游穴中。
头向下。亦服药取之。不灸也。恐虫觉悟。永难取。盖此虫性以通灵。务在精审。勿令有悟可也。
观尸虫色。知病浅深。凡名医知者。先知毒瓦斯与虫并行。攻人脏腑。遇阳日长雄虫。遇阴日长雌虫。缘先食脏腑脂膏。故其色白。次食血肉。血肉尽。故其虫黄赤。次食精髓。故其虫紫色。精髓尽。故其虫黑色。传入肾中。病患方死。若求医士晓通病源。先取其虫。视其理。自知轻重。其虫如白色。可二十日服药补之。其虫如黄赤色。可六十日服药补之。其虫如紫黑色。可百二十日服药补之。十中可保一二。虽不能为一身除害。亦可为子孙除害矣。
服药仍须一载之中。刻意调摄。亦可痊平。如此得命。可为再生也。又云虫头赤者。食患人之肉。其病可治。头口白者。食患人之髓。其病难治。虽不得断。则不传子孙矣。
六代传病。及诸虫形状。凡治病之道。要须药病相应。神效仍在泻实补虚。调治脏腑。
方得痊愈。故三尸九虫。种种灵异。莫令知之。或似蜣螂。或似红线马尾。或似虾蟆形。或似刺。或似鼠形。或如烂面。或有足无头。或有头无足。或化精血。归在亢阳之内。种种形类。实难辨之。浅学之流。难施方剂。误医甚多。枉死不少。或则取虫不补。或则学浅妄传。皆是徒费资财。通无去病之理。遂致夭折。岂不悲哉。
三虫。在人身中染着之后。或大或小。令人梦寐颠倒。梦魂飞扬。精神耗散。饮食渐减。
形容渐羸。四肢酸痛。百节劳倦。憎寒壮热。背膊拘急。脑与头痛。口苦舌干。面无颜色。
鼻流清涕。虚汗常多。行步艰难。眼睛多痛。其虫过丙丁日食起。醉归心穴中。四穴轮转。
周第二代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第二代为觉劳病。谓传受此疾已觉得病。觉病者。患乃自知。夜梦不解。与亡人为伴侣。醒后全无。情思昏惰。似醉。神识不安。所嗜食味。辄成患害。或则气发动风所加。四体不和。心胸满闷。日渐羸瘦。骨节干枯。或呕酸水。或则醋心。唇焦口干。鼻塞脑痛。背膊酸疼。虚汗常出。腰膝刺痛。如此疾状。早须医治。失时致伤三虫。在人身中。令人气喘。唇口干。咳嗽憎寒。心烦壅满。毛发焦落。气胀吞酸。津液渐衰。次多虚竭。鼻多清水。四肢将废。脸赤面黄。皮肤枯瘦。腰膝无力。背脊酸疼。吐血唾脓。语声不利。鼻塞脑痛。胞膈多痰。重者心闷吐血。强倒在地。不能自知。其虫遇庚辛日食起。归肺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灸取虫后。补肺当瘥。
每三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每三代为传尸劳病。传受病患。自得之日。渐羸瘦。
顿改容颜。日日忧惶。夜夜恐惧。不遇良医。就死不远。
三虫在人身中。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呕吐苦汁。或吐清水粘涎。肠胀虚鸣。卧后多惊。口鼻生疮。唇黑面青。日渐消瘦。精神恍惚。魂梦飞扬。饮食不消。气咽气干。汗出如油。目昏多泪。其虫遇庚寅日食起。醉归厥阴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取其虫后服。补药当瘥。
第四代病并尸虫。形状游日治法。
三虫在人身中。令人脏腑虚鸣。呕逆。肠中癖气块。憎寒壮热。肚大筋生。腰背疼痛。
或虚或瘦。泻痢无时。行履困重。四肢憔悴。时气上喘。口苦皮干。饮食过多。要吃酸咸之物。其虫遇戊己日食起。醉归脾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取出虫后。服补药当瘥。
第五代病并尸虫形状游。食日治法。
三虫在人身中。令人多怒气逆。筋骨拳变。四肢解散。面黑面青。憎寒壮热。腰背疼痛。
起坐无力。头如斧斫。眼睛时痛。翳膜多泪。背膊刺痛。力惫身羸。手足干枯。卧着床枕。
不能起。手足似中风。四肢顽麻。肠内多痛。眼见黑花。忽然倒地。不省人事。梦寐不祥。
觉后遍体虚汗。其虫遇甲子日食起。醉归肝肠穴中。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取虫出后。补肝当瘥。
第六代病并尸虫游食治法。
三虫在人身中。居于肾脏透连脊骨。令人思食。是物要餐。身体羸。腰膝无力。髓寒骨热。四肢枯干。眼见火生。或眼多黑暗。耳内虚鸣。阴湿燥痒。冷汗如油。梦与鬼交。小便赤黄。醒后昏沉。脐下结硬。或奔心胸。看物如艳。心腹闷乱。骨节疼痛。其虫遇丑亥日食起。醉归肾穴四穴。轮转周而复始。大醉可医矣。虫出后。补肾填精当瘥。
取虫防护法。
先令病患家用好纸糊一室。不留罅隙。寻志诚人过递。以安息香水洒了过递人之身。又以雄黄雌黄涂其鼻孔耳眼唇上。安排铁钳一个。布巾一幅。用香油二斤。以锅盛顿微煎令沸。
仍服药后腹中疼痛。如刀斧劈。不妨。至巳牌必须下虫。或取下臭秽如胶膝。或吐泻脓血症块。皆于灰桶中。其虫或从汗出。紫蚕苗状。或于耳鼻口中出。或小便中出。异般形状不止一也。或青黑或黄红。大者急用铁钳取于油内煎。当日将油纸裹虫入瓦罂内。锻石填实。埋弃于深山远僻处。免致再染人。患人衣服床席。并皆弃去。医人吩咐药后。亦须远去。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又论
论曰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疰易。甚至灭门。可胜叹哉。大抵合而言之。曰传尸。别而言之。曰骨蒸。复连尸疰、劳疰、虫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夫疰者注也。自上疰下。病源无异。是之谓疰。又其变则有二十二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又有所谓五尸者。曰蜚尸、遁尸、寒尸、丧尸、注尸是也。
其名不同。传变尤不一。感此疾而获安者。十无一二也。大凡五脏所传。皆令人憎寒发热。
其证状各异。有如传之于肝。则面白目枯。口苦自汗。心烦惊怪。传之于心。则面黑鼻干。
口疮喜忘。大便或秘或泻。传之于脾。则面青唇黄。舌强喉哽吐涎。体瘦。饮食无味。传之于肺。则面赤鼻白。吐痰咯血。嗽喘毛枯。传之于肾。则面黄耳枯。胸满膈痛。白浊遗沥。
又有二十四种劳蒸者。亦可因证验之。蒸在心也。少气烦闷。舌必焦黑。蒸在小肠也。腹内雷鸣。大肠或秘泄。蒸在肝也。目昏眩晕。躁怒无时。蒸在胆也。耳聋口苦。胁下坚痛。蒸在肾也。耳叶焦枯。腰脚酸痛。蒸在右肾也。情意不定。泄精白絮。蒸在肺也。喘嗽咯血。
声音嘶远。蒸在大肠也。右鼻干疼。大肠隐痛。蒸在脾也。唇口干燥。腹胁胀满。畏寒不食。
蒸在胃也。鼻口干燥。腹膨自汗。睡卧不宁。蒸在膀胱也。小便黄赤。凝滑如膏。蒸在三焦也。或寒或热。中腕膻中时觉烦闷。蒸在膈也。心胸噎塞。疼痛不舒。蒸在宗筋也。筋脉纵缓。小腹隐痛。阴气自强。蒸在回肠也。肛门秘泄。传道之时。里急后重。蒸在玉房也。男子遗精。女子白淫。蒸在脑也。眼眵头眩。口吐浊涎。蒸在皮也。肌肤鳞起。毛折发焦。蒸在骨也。版齿黑燥。大杼酸痛。蒸在髓也。肩背疼倦。骨酸疼。蒸在筋也。眼昏胁痛。爪甲焦枯。蒸在脉也。心烦体热。痛刺如针。蒸在肉也。自觉身热。多不奈何。四体动。蒸在血也。毛发焦枯。有时鼻血。或复尿血。详诸病证。大略如斯。若究其根。惟心肺受虫啮祸之甚也。治法先宜去根。次须摄养。亦有早灸膏肓崔氏穴。而得愈者。若待其根深蒂固而治之。则无及矣。平时得三五方用之颇验。漫录于左。以为备治。
论曰传尸劳者骨蒸之病。流传五脏也。其证。半卧半起。旦即醒。然午后微蒸。情常不悦。心多惊悸。夜即盗汗。梦与鬼交。两颊红赤。唇如血色。欲睡不得眠。欲食不能食。
或。时或微利。鼻口干燥。渐至羸。虽死在须臾。精神尚爽。是其候也。治之若缓。犹如水涸。不觉其死。
近世以来。童男室女。丈夫妇人。月水不调。脐腹冷痛。五心烦热。医者一见。便作骨蒸劳证治之。病者闻之。莫不惊骇。殊不知人本无劳证。皆原禀受怯弱。血气不足。治之不得其法。用药不善。遂成此疾。且多以柴胡地骨皮青蒿知母藕节鳖甲紫菀麦门冬为退热之剂。
已服之后。热虽渐退。未久复来。医者便究本原。不详医书所谓虚热语。再用前件等药。愈进而血气愈虚。疾势愈甚矣。况前药性冷。必伤脾胃。日复一日。不思饭食。以致伤胃滑泄。
肢体瘦悴。以致不救。此乃柴胡等药误之矣。深可怜悯。盖柴胡等药。乃伤寒表解之剂。若血气虚者。非所宜服。向来必用方中。亦曾言之。但其辞文隐而难晓。今明言其略。庶几易知。若受病之人。未曾服前件药。犹为易治。已曾服后。倘或过多。真气表尽。难以收救。
宜服宜神饮。
凡患骨蒸之人。坐卧居处。不宜伤冷。亦不得伤热。冷甚则药气难通。兼之胀满。食不消化。或腹气上热。甚则血脉拥塞。头眩目疼。唇干口燥。心胸烦闷。渴欲饮水。此等皆是将息过度之状。深可诫也。将养之法。须寒温得所。先热而脱。先寒而着。若背伤冷。即令咳嗽。若手足伤热即令心烦。若覆衣伤浓。即眠卧盗汗。若覆衣过薄。即心腹胀满。所以饮食不限时节。宁可少食。保无宿注。数数进之。助药势也。必须软。易消故也。不宜生硬。
恐损胃气。致不消也。此皆以易消食之为瘥。骨蒸之病。无问男女。忌房室举动劳作。有所不宜。陈臭酸咸粘食不消。牛马驴羊大小二豆猪鱼油腻酒面瓜果野鸟之属。葵笋蒜蕨及生冷等。并不得餐。自必平复。一月以后。乃渐开也。大略如此。触类而长之。此病宜餐煮。饭盐豉豆酱姜葱韭枸杞苜蓿苦菜地黄牛膝并须煮烂食之。候病稍退。恐肌肤虚弱。可时食干鹿脯。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治诸疾药性(出拔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