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304 页/共 3614 页
实热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气乌梅秦艽柴胡血青蒿鳖甲蛤蚧小麦牡丹皮肺鼻(干)乌梅天门冬紫菀麦门冬皮(白舌吐血)石膏桑白皮肤(昏昧气睡)牡丹皮气(遍身气热闷促鼻干)人参黄芩栀子大肠(口鼻孔干痛)大黄芒硝脉(唾白浪语脉络溢脉缓急不调)生地黄当归心(舌干)黄连生地黄血(发焦)地黄童子小便当归桂心小肠(下唇焦)赤茯苓生地黄木通脾(唇焦)芍药木瓜苦参肉(食无味而呕烦躁不安)芍药胃(舌下痛)石膏粳米大黄芒硝葛根肝(眼黑)川芎当归前胡筋(甲黑)川芎当归胆(眼白赤色)柴胡栝蒌三焦(乍寒乍热)石膏竹叶肾(两耳焦)生地黄寒水石石膏知母脑(头眩闷热)地黄防风羌活髓(髓沸骨中热)天门冬当归地黄骨(齿黑腰痛足逆变丹食脏)鳖甲地骨皮牡丹皮当归生地黄肉(肢细趺肿脏腑俱热)石膏黄柏胞(小便赤黄)泽泻茯苓沉香滑石生地黄膀胱(左耳焦)泽泻茯苓滑石凡此诸蒸。皆热病后。因食肥肉油腻。及房酒犯之而成。久蒸不除。变成劳瘵。即死矣。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劳瘵(附论)
劳瘵之证。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气体虚弱。劳伤心肾而得之。又有外感风寒热湿之气。先为疟疾。以致咳嗽。寒邪入里。失于调治。不能保养。过于房劳。伤于饮食。久而成劳瘵之候。其为证也。令人肌肉羸瘦。毛皮干枯。寒热盗汗。遗泄白浊。或腹中有块。
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或聚或散。或咳嗽痰涎。或咳唾脓血。及传变则为二十四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又有所谓五尸者。其名状虽不同。转变虽不一。其所谓伤不过五脏。诸方载。皆云有虫啮心肺间。治法当先去虫。然后调养五脏。至若传尸一证。名骨蒸。复连尸疰。劳疰。虫疰。毒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如劳瘵多是血气亏损。多因轻病时。
发汗通利。差误所致。或感六气成咳嗽。未解散。先服补药。竟成久咳。复以房劳恣饮。强食。变为寒热。只宜服平补之药。又有能倍食肉。思食者。名曰传尸。亦有灭门者。其药虽有天灵盖紫河车狐肝獭爪麝香等自未及用。世云。有鬼根据其身。有虫食其脏。妇人多病此。
盖于产后闭经而传之耳。
方
木香蛤蚧丸
(出直指方)
治劳瘵久嗽。声干。骨痿瘦瘁。
蛤蚧(一对尾全者洗净酥炙)生鳖甲(去裙醋炙干)白茯苓川芎当归北五味子牛膝(各七钱半)绵黄柴胡知母贝母鸡心槟榔明阿胶(炒酥)巴戟(酒浸去心晒)桃仁(酒浸去皮焙各半两)木香(三钱)肉豆蔻(三个生)秦艽(洗)羌活生发(纸燃火烧存性)故纸(炒各三钱)上细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煎枣汤空心服下。
参散
(出直指方)
治劳瘵嗽喘咯血。声焦潮热盗汗。
柴胡当归明阿胶(炒酥)黄(蜜炒)白茯苓川芎半夏(制)贝母(去心)枳壳(制)北桔梗秦艽(洗)甘草(焙各半两)人参北五味子羌活防风杏仁(水浸去皮)款冬花桑白皮(炒各三钱半)生鳖甲(去裙米醋炙黄)紫菀茸(各二钱)上粗末。每服二钱半。姜枣煎。食后少顷服。
沉香鳖甲散治劳瘵身痛
凝神饮子
(出仁存方)
治劳瘵憎寒发热。口干咽燥。自汗咳嗽。唾血。瘦剧倦
乏。
人参(去芦)当归(去尾)白芍药白茯苓(去木)黄(去芦)白术半夏曲五味子熟地黄甘草川芎莲肉大麦门冬(去心)桔梗(以上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四钱。用水一盏半。乌梅枣子各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服。如嗽加阿胶。虚极胸满者。加木香。
湿纸煨。沉香亦得。不思食加扁豆。一方无川芎。
桃仁煎
(出直指方)
治劳疰传尸。骨蒸倦弱。
大川椒(出汗)生犀角当归续断(各一两)桃仁(去皮炒)鳖甲(醋炙黄各一两半)白矾()猪牙皂角蛤蚧(一双去头足洗酥炙)安息香苏合香雄黄(各一分)麝(一钱)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或用真川椒泡汤下。
虎牙丸
(出直指方)
治劳瘵瘦悴。咳嗽声哑。骨痿。杀下瘵虫。
紫河车(一具即男子胎衣水洗净酒醋再折洗用童尿并好酒煮烂)麝(半钱)黄头(取肉四两童尿并酒煮烂)大红川椒(去合口并子以黄杆纸托之就放于热炉内频拨去油顿地上盖一宿一两半)鹿茸(七钱半酒炙)生鳖甲(一枚去裙醋浸一宿又醋一盏仰盛慢火炙令醋尽)桃仁(水浸去皮)秦艽(洗)木香明阿胶(炒酥各半两)雄黄安息香生发(纸燃火烧存性各二钱半)虎头关骨(酒浸二宿炙焦一两半)上细末。以紫河车狗肉杵粘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粒。月首五更空心米汤下。午时又服。如无胎衣。以雄猪肚代用。修事同。
治劳疾
(出百一选方)虎粪内骨(一钱人骨为最兽骨次之杀虎大肠用着亦可用青蛇脑小豆许或绿豆许同酥涂炙色转为度无蛇脑只酥炙亦得)天灵盖(三钱酥炙黄为末)鳖甲(极大者酥炙黄为末一两九肋者妙)青蒿(取梢三四寸细判六两)安息香(半两)桃仁(一分去尖研为末绢筛过)麝香(一钱别研)槟榔(一个别为细末)豉(三百粒)葱白(二十一根打破)童子小便(半升)东引桃柳李桑枝(各七茎粗如筋头大各七寸细锉)枫叶(二十一片如无亦得初不曾用)上先将青蒿桃、柳、李、桑枝、枫叶、豉。以官升量水三升煎至半升许。去滓。入安息香、天灵盖、虎粪内骨、鳖甲、桃仁与童子小便。同煎取汁。去滓。有四五合。将槟榔、麝香同研均。调作一服。早晨温服。以被盖覆汗。恐汗内有细虫。以帛子拭之。即焚此帛。相次须泻。
必有虫下。如未死以大火焚之。并弃长流水内。所用药切不得令病患知。日后亦然。十来日后。气体复元。再进一服。根据前焚弃。至无虫止。此药如病者未亟。可以取安。如已亟。俟其垂死。则令下次已传染者服之。先病者不可救。后来断不传染。
袁州寄居五节郎李应本。相州法司尝以吏役事韩似夫枢密。兵火后。忽于宜春见之。云兵候军得官。今闲居于此。从客问其家事。潜然泪下曰。应先有儿女三人。长子因买空宅。
无人所居之室。忽觉心动背寒。遂感劳疾。垂殆。传于其次室女。长子既死。女病寻亟。继又传于第三子。证候一同。应大恐。即祷于城隍。每月设面饭以斋云水。冀遇异人。且许谢钱三十万。数日因往市中。开元寺前有一人。衣羽士服。自称贫道。踵足而呼曰。团练,闻宅上苦传尸劳。贫道有一药方。奉传。同入寺中。问其姓名。不答。曰何必云云。应即假笔书之。道人言欲过湖南。应留之饭。云已吃饭了。欲赠之钱。云有盘缠。临行又言。此药以天灵盖、虎粪内骨、为主。切须仔细寻觅。青蛇脑如无亦可。服药前一日。须盛享城隍。求为阴助。应曰。既求于神。何必用药。道人曰。不然。即揖别西去。应以事颇异。敬如其言。
治药既成。设五神位。各俱饮馔十品。如待宾客。以享城隍。又别列酒食。以犒阴兵。仍于其家设使者一位。于病榻之前。服药食顷。脏腑大下。得虫七枚。色如红熬肉。而复白。长约一寸。阔七八分。前锐后方。腹下近前有口。身之四周有足。若鱼骨细。若针尖而曲。已死。试取火焚之。以铁火筋扎刺不能入。病顷减。后又服一剂得小虫四个。自此遂安。今已十年。肌体悦泽。不复有疾。道人后竟不来。此方传之枢密之孙。韶州使君希道。
蜡杏汤
(出医学切问)
治远年近日劳疾。
柴胡桔梗甘草(各一钱)老鼠刺根黄芩茴香(炒)罂粟壳(去蒂根蜜炙)胡椒(各二钱)乌梅黄蜡杏仁款冬花(各一钱)上以新瓦瓶。盛水三四碗。安药在内密封。慢火煨熟。睡至四更暖服一盏。吃尽用好酒三四碗。再煨滓服。亦如前。妇人加当归。
男子加人参。吐血加阿胶、北五味子。
再生丹治一切劳证黄瘦。虚损。诸药不能治者。此药大效。
沉香(八钱半)木香(五钱)槟榔(五钱)大茴香(一两盐炒)小茴香(一两盐炒)木通穿山甲(一两酥炒)全蝎(一两微炒)通草(一两)灯草(五钱)头红花(二钱半)上为细末。甘草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酒盐汤空心服。干物压之。
雄麝丸
(出直指方)
治劳瘵。杀瘵虫。下恶物。
雄黄雌黄青黛(干)代赭石(醋淬)朱砂(细研各三钱半)大虾蟆(一个酒炙黄)安息香阿魏(酒浸研用各二钱)男子天灵盖(酥炙黄二钱)麝(半钱)川巴豆肉(肥者十粒略去油)上为细末。软硬饭头揉和杵丸。如桐子大。每二十粒。桃仁四十个去皮研煎汤。
月初五更空心下。
治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