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840 页/共 3614 页

羊髓甘草(锉捣各二两)胡粉(研)大黄(锉捣各二两)猪脂(半斤)上先熬脂髓令沸。下甘草、大黄。煎候甘草黑色。绵滤去滓。入胡粉以柳篦搅匀。瓷盒盛。每日三五度。   涂敷疮上。以瘥为度。   神效托里散治痈疽、发背、肠痈、乳痈、无名肿毒。作疼痛。憎寒壮热。类若   伤寒之证。   黄(去芦用盐水炙)忍冬叶(各五两)当归(酒浸去芦一两八钱)粉草(炙八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酒一盏半。煎至一盏。若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心服。少顷再进留滓外敷。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老少虚人。皆可服之。   黄柏散治发背未溃。身体寒热。亦治痈疖。   黄柏烟熏壁土〔多年者各三(二)两〕上为细散。每服二钱。茅根煎汤调下。仍用生姜汁调药。敷之。   苦茄散治发背未溃。身体寒热。   苦茄种甘草(炙各一两)上为细散。每服二钱。甘草汤调下。一方酒调服。   痈疽虚证寒战方。   用明乳香研细半两。每服一钱。熟水调下。战发于肝。乳香着肝而温之。寒战随止。   卷二百八十八 痈疽门   痈疽发背发渴   (附论)夫痈疽烦渴之证。由热气熏灼五脏。津液不足于内也。盖营卫气血。腐化为脓血。则津液不得不耗。津液既耗。热气复盛。则心神内烦。而引饮不止。然或为呕哕下利者。以五脏虚热。饮水过度。气不足以胜之。故气逆于上。则呕哕。肠胃不固。则变下利也。此属痈疽恶证。   凡病疽疾之人。多有既安之后。忽发渴疾而不救者。十有八九。疽疾将安。而渴疾已作。   即合便服加减八味丸。既安之后。而渴疾之证未见。亦合先服此药。以预防其未然。若疾形已见。卒难救疗。痈疽后合服补药。若用峻补之药。则发热。又况痈疾人安乐之后。多转作渴疾。不可治疗。当预服加减八味丸。如能久服。永不生渴疾。血气加壮。未发疽人。或先有渴证。亦合服此药。渴疾既安。疽亦不作。   痈疽作热发渴。毒瓦斯炎盛。急服神仙追毒丸。每日一服。取下恶毒。次服清膻汤、万全散、五香连翘汤、六味车螯散、千金漏芦汤。皆可选用。然下利以后。尚渴不止。却用生津补气秘传金粉散、人参黄散、内补散之类。津液生。血气实。渴自止。   方   地黄汤治痈疽虚热大渴。   生地黄芍药升麻木通甘草(炙)大黄(锉微炒)知母赤茯苓(去黑皮)人参当归(焙各一两)黄芩(去黑心)黄(各一两半)栝蒌根(二两)前胡(去芦头一两半)小麦(半升)上咀如麻豆。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入竹叶七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如小便利除木通。大热加人参。晚再服。以瘥为度。   连翘汤疗患疮肿而渴方。   连翘黄芩干蓝大黄(各三两)蜀升麻枳实(炙)芍药玄参白蔹甘草(炙)羚羊角(屑)通草黄(各二两)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利一两行后。   更服去大黄干蓝。即不利。忌海藻菘菜。   麦门冬散治发背及乳痈。赤肿疼痛。体热大渴。   麦门冬(一两半去心)黄(一两半锉)黄芩(一两半)川升麻(一两)知母(二两)甘草(一两生锉)玄参(一两)栝蒌根(二两)赤芍药(一两)当归(一两)赤茯苓(一两)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地黄半两。淡竹叶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犀角散治发背及一切疮肿未穴。攻刺疼痛。或发热渴躁不食。   犀角屑(一两)人参(三分去芦头)知母(三分)赤茯苓(三分)麦门冬(一两去心)地骨皮(一两)黄(一两锉)甘草(一两生锉)葛根(三分锉)栝蒌根(三分)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芦根(一两锉)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竹叶汤治痈疽发背。四肢虚热大渴。   竹叶(一握净洗锉煎取汁三盏)生地黄(二两)黄芩(去黑心)人参芍药知母甘草(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升麻黄栝蒌根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半)上除竹叶外。锉如麻豆。每服三钱。以竹叶汁一盏。入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三服。早晨、午时、夜卧。各一服。一方药品内无竹叶汁。只用竹叶煎汤。名清膻竹叶汤。   以上方治痈疽热盛。肿作渴。痒痛。   升麻散治发背及乳痈壅毒。热渴疼痛。   川升麻(三分)犀角屑(半两)木通(三分锉)黄芩(三分)玄参(三分)麦门冬(三分去心)生干地黄(一两)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生锉)葛根(半两锉)芦根(三分锉)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黑豆一百粒。淡竹叶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芦根散治发背一切痈疖。身体烦燥。热渴疼痛。   芦根(锉)连翘玄参射干川升麻栀子仁赤芍药羚羊角屑(各一两)寒水石(二两)甘草(三分生锉)生干地黄(二两)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麦门冬汤治诸痈肿脏腑壅滞。口干脚冷。寒热头痛。呕逆不下食。烦渴引饮。   生麦门冬(去心焙二两)葛根(锉)芦根生犀角(镑)石膏(碎)葳蕤荠芍药淡竹叶(切)甘草(炙锉各二两)上粗筛捣。每服五钱。水一中盏半。煎至一盏。入硝石一钱。去滓。温服不拘时。一方用竹沥半合。红雪一分。更煎三两沸。去滓。空心日晚温服。   清心内固金粉散。又名金花散。   辰砂(别研)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各三分)绿豆粉(四两研)雄黄(一分研)甘草(三分)朴硝(半两别研)白豆蔻仁(半两)脑子麝香(并研各一分)上以参、苓、白豆蔻为末。入研药令匀。每服一钱半。蜜汤调下。无时候。   生干地黄散治发背壅热。烦渴不思饮食。通治诸疮大渴。一名竹叶黄汤。   生干地黄(二两)黄(一两锉)甘草(半两生锉)麦门冬(一两去心)赤芍药(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黄芩(一两)石膏(二两)当归(三分)半夏(半两汤浸七遍去滑)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淡竹叶二七片。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一方有川芎无生姜。   解毒散治发背热毒肿。疼痛烦渴。   犀角屑(三分)川升麻(半两)栀子仁(三分)木通(一两锉)麦门冬(三分去心)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甘草(三分生锉)葛根(三分锉)地骨皮(一两)上为散。   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地黄一分。豉半合。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黄饮子治发背热渴疼痛。   黄(一两锉)栝蒌根(一两)赤芍药(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玄参(半两)甘草(半两生锉)赤茯苓(半两)川升麻(半两)当归(半两)上药细锉和匀。每服半两。水一中盏。入淡竹叶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黄汤治痈疽热盛。口燥发渴。除热止渴。   黄栝蒌根生干地黄(焙)升麻(各一两)栀子仁(一两)芍药(一两半)黄芩(去黑心一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上锉如麻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   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