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15 页/共 171 页
  
  
   所住善根可贵圆满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初供事多佛。
  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往诣(至)是为第一如宝住。
  △二闻法受持。
  於不思议诸如来所(至)是为第二如宝住。
  △三自在受生。
  於此剎殁余处现生(至)是为第三如宝住。
  △四说本末法。
  知从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别演说。
  先从本起末。如无量义。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谓无相。
  以一切法种种义究竟皆是一义故。
  后摄末归本。释成上义。
  是为第四如宝住。
  △五知断自在。
  知厌离烦恼知止息烦恼。
  资粮道厌息。
  知防护烦恼。
  加行道防护。
  知除断烦恼。
  无间道断。除而不取。
  修菩萨行不证实际究竟到於实际彼岸。
  解脱道证入。为异二乘。留惑不断。方能究竟断证故。
  方便善巧善学所学(至)皆得成满身不疲倦。
  云何不证。方便巧学无边佛法。满昔弘愿故。如箭射空筈拄故。
  是为第五如宝住。
  △六悲智双行。
  知一切众生心所分别(至)是为第六如宝住。
  七知性相无碍。
  知一切法皆同一性(至)是为第七如宝住。
  △八无得之得。
  菩萨摩诃萨求佛不可得(至)是为第八如宝住。
  △九观空满愿。
  菩萨摩诃萨知善巧说法(至)是为第九如宝住。
  △十受行无厌。
  菩萨摩诃萨於不思议(至)不惊不怖不迷不惑。
  上正显。下释成。
  知如来智不思议故(至)是为第十如宝住。
  △四结劝。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至)则得诸佛无上大智慧宝。
  △二大愿救护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虽回向皆愿。此在初故。谓於当作事及现作行。皆无齐限。要心坚固。穷其际故。
  △二征。
  何等为十。
  △二释十。初法门无尽誓愿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是为第一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二众生无边誓愿度。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第二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三严剎。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第三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四回向。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第四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五供佛。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第五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上三愿成佛果。上五皆约当成。并横论无畔。次二约其现作。皆竖深无际。
  △六见闻无着。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是为第六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七安忍不乱。
  佛子菩萨摩诃萨或被众生(至)或挑其目或级其头。
  斩首为级。
  如是一切皆能忍受(至)第七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上二誓断烦恼。后三亦当成。
  △八徧於时处。修行二利。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是为第八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九以心要成无际大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是为第九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十即寂起用三。初悟寂。
  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佛不可得(至)涅盘住实际住。
  △二起用。
  而亦不舍一切大愿(至)不舍庄严世界。
  △三释成。於中文有三重征释。初一番。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至)於诸众生心不舍离。
  意云。所以即寂而用者。由以本愿智不舍悲故。
  △二次番。
  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无所有(至)於诸法性分明照了。
  所以智不舍悲者。智亦为物故。
  △三后番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何以要此双行。
  △二释有二义。初诸佛皆尔。
  一切诸佛安住寂灭(至)我今云何而舍大悲。
  △二我先愿胜。
  又我先发广大誓愿(至)第十如金刚大乘誓愿心。
  △四结劝。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至)金刚性无上大神通智。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七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八(入第五十五经下半)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三回向所为。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大发起。
  回向发起。令现前故。
  △二征。
  何等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