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14 页/共 171 页
  
  
   上四单辨。
  △五悲智究竟对。即是双行。初即智之悲。而悲智双行。
  又作是念我修菩萨行时(至)是为第九无下劣心。
  虽悲而不求果报。
  △二即悲之智。而权实双行四。初列所知。
  又作是念三世所有一切诸佛(至)一切寂灭涅盘界。
  △二辨能知。
  如是一切种种诸法(至)悉见悉证悉修悉断。
  谓知苦觉忘。见理证灭。修道断集。
  △三拂彼知相。
  然於其中无分别离分别(至)无功德无境界。
  能知无分别。故无功德。所知无种种。故无境界。
  △四会归中道。广辨双行二。初总辨中道。
  非有非无非一非二。
  △二境智对明。
  以不二智知一切二(至)以无尽智知一切尽。
  皆以实智知权。显双行无碍。於中异约竖论。变异差别。约横辨不同。
  △三即体起用。以辨双行。
  以究竟法界智於一切世界(至)是为第十无下劣心。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下劣心。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心则得一切最上无下劣佛法。
  △八高出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於阿耨多罗(至)十种如山增上心。
  由无下劣故。万行迥出。难仰其高。於胜决作故。直趣菩提。不可倾动。
  △二征。
  何等为十。
  △二释十。初勤修能证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作意(至)是为第一如山增上心。
  △二常观所证理。
  恒观一切法本性空。无所得是为第二如山增上心。
  △三内修无漏。
  愿於无量劫行菩萨行(至)是为第三如山增上心。
  △四外近善人。
  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
  为名利。为异求。
  无盗法心。
  从他闻言已解。为盗法。观佛三昧经说。此人墯地狱如箭射。后学诫之。
  唯生尊重未曾有意(至)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
  △五大忍度主。
  若有众生骂辱毁谤(至)更令增长无有休息。
  弘誓更增者。若薪炽於火。
  何以故菩萨於一切法(至)是为第五如山增上心。
  △六决超魔境。
  菩萨摩诃萨成就增上大功德(至)住佛境故。
  由成胜德而不着。唯法乐以自资。则魔境皆为佛境。
  是为第六如山增上心。
  △七勤勇修行。
  菩萨摩诃萨为求阿耨多罗(至)行菩萨行无有休息。
  摄论云。愚修虽少时。怠心疑已久。佛於无量劫。勤勇谓须臾。
  是为第七如山增上心。
  △八不舍恶人。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众生(至)是为第八如山增上心。
  △九孤标等佛。
  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至)是为第九如山增上心。
  △十权实双行四。初正辨双行。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观(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
  △二征释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有二。一云。修须称理。理既无得。愿何不舍。既不舍愿。何用观无。进退有妨。
  △二释。
  菩萨求一切法皆无所得(至)三藐三菩提。
  释亦二意。一云。若有所得。不得菩提。以无得故。出生菩提。虽不舍愿。须观无得。二云。无得之法。非在得外。要求一切法。方尽无得之源。故欲证无得。须不舍菩提之愿。
  △三结成双行。
  是故於法虽无所得(至)其心於此不惊不怖。
  △四显其离过。
  不作是念若一切法(至)求於无上菩提之道。
  谓不怖空而不求故。
  是为第十如山增上心。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至)十种如山增上心。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无上大智山王增上心。
  △九深广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至)三藐三菩提如海智。
  非但求升耸峻。抑亦智体包含。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二。初四即四无量界。
  所谓入一切无量众生界(至)是为第四如海智。
  △后六并佛界无量开出。初入三世佛善根。
  菩萨摩诃萨於过去未来现在(至)是为第五如海智。
  △二入过去佛界。
  菩萨摩诃萨於念念中(至)是为第六如海智。
  △三入未来佛界。
  菩萨摩诃萨入未来世(至)是为第七如海智。
  △四入现在佛界。
  菩萨摩诃萨入现在世(至)是为第八如海智。
  △五供多佛。
  菩萨摩诃萨於不可说(至)是为第九如海智。
  △六求多法。
  菩萨摩诃萨於一切佛所(至)是为第十如海智。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至)三菩提如海智。
  由此因海得入果海。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大智慧海。
  △大文第四。有二十九门。答二十九句回向位中行。若并无碍总句。有三十门。古德分三。初十一门。明回向位中行体坚固。次一十二门。明行用自在。后七门明行德圆备。今亦随次配十回向。於中初有四门。明初回向。二三回向各有二门。四五六七各唯一门。第八回向即十无碍。九有三门。十有四门。至文当知。今初四门。明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位中之行。即分为四。初明回向善根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於阿耨多罗(至)有十种如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