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13 页/共 171 页
  
  
   上二说俗。下八说真。
  说一切法无有乖诤。
  无二可诤。
  说一切法无有边际。
  体德兼广。
  说一切法无所依止。
  相深远。
  说一切法犹如金刚。
  体坚利。
  说一切法皆悉如如。
  如如不动。
  说一切法皆悉寂静。
  体绝百非。
  说一切法皆悉出离。
  在缠不染。
  说一切法皆住一义本性成就。
  体相一味。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能善巧说一切法。
  △三离障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
  此离障智。晋名无垢。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深心清净断疑清净(至)一切善根清净。
  虽同清净。所净不同。十中与七净。有开合不同。在文易了。七净如五地初辨。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如来无上清净法。
  △四审决智印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印。
  以清净智。决定印可一切法故。故晋本中。名为智印。后所结益。亦是智印。亦犹三法印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初於安受苦境忍智不动。
  所谓菩萨摩诃萨知苦苦坏苦行苦(至)是为第一印。
  △二他不饶益忍行决定。
  菩萨摩诃萨见有众生愚痴狂乱(至)是为第二印。
  △三谛察法忍。
  菩萨摩诃萨闻说与一切智相应(至)是为第三印。
  於深佛法。信忍决定。
  △四决定成佛。度脱众生。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我发深心(至)是为第四印。
  △五决定知佛智无边。
  菩萨摩诃萨知如来智无有边际(至)是为第五印。
  △六决欲佛果不退。
  菩萨摩诃萨於阿耨多罗(至)是为第六印。
  △七决不顾身命。以亲人法。
  菩萨摩诃萨行菩萨行不顾身命(至)是为第七印。
  △八决度已入大乘法者。
  菩萨摩诃萨若见善男子善女人(至)是为第八印。
  △九决平等度。
  菩萨摩诃萨令一切众生得平等心(至)是为第九印。
  △十决同佛体因圆果满。
  菩萨摩诃萨与三世诸佛同一善根(至)是为第十印。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印。
  △五劝。
  菩萨以此速成阿耨(至)具足如来一切法无上智印。
  △五照彻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光照。
  由印定故。照彻无碍。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知定当成阿耨(至)满足一切诸波罗蜜智光照。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智光照。
  △六无等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至)声闻独觉悉无与等。
  由前照彻故。不偏住着。双住事理。名无与等。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菩萨摩诃萨虽观实际(至)是为第十无等住。
  皆权实双行。或即寂之用。即用之寂等。并显可知。
  △四结。
  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无等住。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至)一切佛法无等住。
  此下入第五十五经。
  △七无劣智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下劣心。
  上既望下无等。今亦望上无劣。於十胜事。皆决作故。名无下劣。所以晋经亦无怯弱。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十句五对。初降魔制外对。
  佛子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至)是为第二无下劣心。
  △二喜他自满对。
  又作是念我当於一切众生(至)是为第四无下劣心。
  △三积福成智对。
  又作是念我当积集一切福(至)是为第六无下劣心。
  △四下化上成对。
  又作是念我当以无上教化(至)是为第八无下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