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11 页/共 171 页
  
  
   亦初约事。次句约理。后即事归理。
  △三离能所想。会归般若。
  舍离一切想受境界善巧智明。
  念想观除。不受境界。为入理善巧故。
  △二后有三句。辨双行三。初明无说之说无成之成善巧智明。
  知一切法非相非无相(至)於无量劫分别演说。
  谓双非照寂。离於言道。而能差别。照事有说。非相遣相。非无遣无。一性遣多。无性遣有。即性相俱寂。
  住於法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巧智明。
  无成之成。法界之体。实无所成。照斯法界。即说成佛。
  △二明无生起生智明。文三。初正明无缘之缘。兼显无化之化。於中二。初明无缘。
  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众生(至)了达受生不可得故。
  谓众生真心。称理不可得故。若无於缘。即无所化。
  △二明真心随缘。不坏缘起。则亦有所化。於中二。初知所化。文有三节。初有八句。别知缘相。
  而知因。
  谓无明等。
  知缘。
  缘谓业行。
  知事。
  即识名色等。
  知境界。
  即触受尘境。
  知行。
  即现在受取有。
  知生。
  即生支。
  知灭。
  即老死。
  知言说。
  总是随俗缘生。不离三世故。
  △二有十二句六对。通知染净迷悟。
  知迷惑知离迷惑(至)知生死知涅盘。
  迷理则倒惑杂染。悟皆反此。
  知可得知不可得知执着知无执着。
  随俗则俱可得。第一义中二俱叵得。得非得约理。着非着约智。
  △三明知心行。
  知住知动。
  住谓本性。动谓客尘。
  知去知还。
  随客尘则去而莫归。见本性则还源反本。
  知起知不起。
  有还有去。皆是起心。还住两亡。寂然不起。
  知失坏知出离。
  起则诸善失坏。不起则出离盖缠。
  知成熟。
  触境寂知。是为成熟。上通物我。后知根机。唯约自说。
  知诸根知调伏。
  根谓六根。不为境牵。即是调伏。
  △二结双行。
  随其所应种种教化未曾忘失菩萨所行。
  谓智随曲化。不失无行。
  △二征释。
  何以故菩萨但为利益众生(至)不违一切世间所作。
  所以尔者。为物发心故。
  △三结名。
  是多缘起善巧智明。
  △三平等教化智明三。初明实不碍权。
  菩萨摩诃萨於佛无着(至)其心广大等法界故。
  △二明权不碍实。
  知种种说法知众生数(至)不可倾动当成正觉。
  △三结名。
  於生死海平等济渡一切众生善巧智明。
  △四结数。
  是为十。
  △五劝修。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善巧智明。
  △二明离智障解脱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解脱。
  脱二障故。梵云毗木底。此云解脱。与前不同。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烦恼解脱邪见解脱。
  此二烦恼障。
  诸取解脱。
  业障。取增为业故。
  蕴处界解脱。
  报障。上四脱凡三障。下六脱智障。
  超二乘解脱。
  此一拣劣。
  无生法忍解脱(至)悉能了知一切三世解脱。
  余皆显胜。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教化成熟一切众生。
  △七有二门。明无着位中行。初门明游处纵情。后门明栖止适悦。皆通二利。权实方便而无所着。今初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园林。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
  所谓生死是菩萨园林(至)尽虚空一切世界故。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无上离忧恼大安乐行。
  △二栖止适悦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宫殿。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