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035 页/共 3614 页
治飧泄。水谷不分。温脾、止腹痛、进食。
草豆蔻(去皮)干姜甘草陈橘皮(汤浸去白)高良姜上等分锉碎。都作一处。
用胡饼剂裹。炭内炮令黄熟。取出面。捣为散。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食前服。
茯苓汤
(出圣济总录)
治飧泄。水谷完出。
赤茯苓(去黑皮)黄连(去须炒)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两)干姜(炮半两)上捣筛。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空心日午温服。
治飧泄滑痢不止。
(一名茯苓木香散出百一选方)白茯苓(二两)南木香(半两纸裹炮)上为末。紫苏、木瓜煎汤调二钱。
茱萸汤
(出圣惠方)
治飧泄。水谷不化。及诸色痢。亦治水泻。腹痛肠鸣。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黄连(去须炒等分)上捣筛。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不止再服。一方饭和丸。粥饮下三十丸。
防风芍药汤治泄痢。飧泄。身热脉弦。腹痛、头痛、而微汗。法云。泻有虚实
寒热。虚则无力。拈衣不及。便已泄出。为不能禁固也。实则数至圊而不能便。俗云
虚坐努责是也。里急后重。皆根据前法进退大承气汤主之。一说素问曰。春伤于风。夏
生飧泄。又云久风为飧泄。飧泄者。乃水谷不化而完出。非水入胃而成。此症不饮水
而谷完出。故名飧泄。治法于后。先以宣风散寒导之使出。钱氏方四味者是也。后服。
苍术防风汤
苍术(去皮四两)麻黄(去根节四两)防风(去芦头五钱)上为粗末。每服一两。
生姜七片。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温服。泄止后。服椒术丸。
椒术丸
苍术(二两)小椒(一两去口炒)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食前温水下。一法恶痢久不愈者弥佳。如小儿病。丸如黍米大。
木香散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久风入中。则为肠气飧泄。夫脾胃土
也。其气冲和以化为事。今清气下降不升。则风邪久而干胃。是木贼土也。故冲和之
气。不能化。令物完出。所谓飧泄者。或饮食太过。肠胃致伤。因而水谷不化。此俗
呼之水谷痢也。法当下举而消克之。以加减木香散主之。
木香良姜升麻(去黑腐)槟榔人参(各七钱半)肉豆蔻(煨)吴茱萸(汤洗)陈皮砂仁(各半钱)神曲(炒二钱)干姜(洗去灰炒半钱)上同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
卷二百九 泄痢门
濡泻
(附论)夫内经曰。湿胜则濡泄。甲乙经曰。寒客下焦。传为濡泻。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客于脾。则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
故
方
坚中丸治脾胃受湿。滑泄注下。
黄连(去须)黄柏赤茯苓(去皮)白术泽泻(各一两)陈皮人参肉豆蔻白芍药半夏桂(各半两)上为细末。水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温米饮下。
肉豆蔻散治肠胃受湿。濡泄不止。兼治暴泻。
肉豆蔻(去壳)黄连(去须炒)诃黎勒(去核炮各三分)甘草(炙锉)赤茯苓(去黑皮)干姜(炮)白术(各半两)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空心、食前。米饮调下。日三。
当归散治肠胃寒湿濡泄。腹内刺疼痛。
当归(切焙)木香干姜(炮)肉豆蔻(去壳炮各半两)诃黎勒(炮去核)黄连(去须炒各三分)上为散。先用水四盏。入甘草生姜各一分。黑豆半合。并半生半炒。
同煎至二盏。去滓分作二服。每服用调散三钱。空心日午服之。
加味五苓散治伏暑热二气。及胃湿泄泻注下。或烦渴。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泽泻木猪苓(去皮)肉桂(不见火)白术(各一两)车前子(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或进来复丹亦可。
炙肝散治饮食生冷。内受风寒。泄泻无度。
干姜(炮半两)大附子(炮半两)缩砂仁(半两)肉豆蔻(二个)小茴香(四钱炒)川小椒(四两)上为末。每服三四钱。用白羊肝三二两。或猪肝。或猪羊腰子。
批开放药在内。盐末二钱。葱白二根。同肝一处。纸裹润湿。烧香熟为度。细嚼。生姜汤下。
或米汤、酒送下。食前、空心服之。
诃黎勒散治寒湿伤脾濡泻。
诃黎勒(炮去核)吴茱萸(汤浸焙炒)木香芜荑(各半两)黄连(去须炒一两)上为细散。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白豆蔻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