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040 页/共 3614 页

健脾汤(一名健脾散出圣济总录)治寒中洞泄不止。及年高久泻。   洞泄方   (出直指方)用车前子末。米饮下。   术附汤   (出直指方)   治洞泄。   白术苍术(各二两)芍药(三两)茯苓(四两)附子干姜(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术附丸   (出指南方)白术附子(各一两)橘皮(各二两)上为粗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米饮下。   姜附汤   (出指南方)   治阴寒暴下。   干姜(三两)附子(三分)甘草(一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   去滓温服。   金液丹   (出指南方)用好硫黄一斤。研。用一瓷瓶内盛令七分满。以瓦子盖口。通用盐泥固济。晒干。用砖砌作炉。中心掘地安一罐子。合口与瓶底相当。满盛水。去口一指许。坐药瓶在上。将热炭火下在炉内。盖药罐子。可浓三五寸。每日用炭一斤。簇着瓶。却以热炭连大盖子更用砖盖炉子。如此七伏时。拨去候打开色赤黄为上。其滓石尽澄在下。刮去细研为末。以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米饮下。   白食不消者为寒。不疗方   (出肘后方)黄连(一两)甘草(炙)附子(炮)阿胶(炙各半两)上水三升。煮一升。分为再服。   附子赤石脂丸   (出杨氏家藏方)   治老人虚人。肠胃虚寒。洞泄不禁。   附子(炮去皮脐取末一两)赤石脂(研细一两)上件拌匀。醋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米饮下。   姜朴丸   (出鲍氏方)   治中寒洞泄。   干姜浓朴(等分)上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   朴附丸(出朱氏集验方)浓肠胃。止寒泄。助元气。进饮食。兼治脾肾气弱。手足浮肿。川椒(去目)茴香(各二两)青盐(一两)附子(四两去皮生用切作片子)生浓朴生姜(   蒜煮壮脾丸   (出朱氏集验方)浓朴苍术白茯苓(各二两)陈皮(七钱)甘草(二钱半)诃子(一两)附子川乌(各神曲和丸。每服百   卷二百九 泄痢门   诸痢   (附论)夫一切痢者。谓痢无定。或水谷。或脓。或血。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变杂无常。   或杂色相兼而痢也。夹热则黄赤。热甚则变脓血也。冷则白。冷甚则青黑。皆由饮食不节。   冷热不调。胃气虚弱。故变色也。   治痢要诀。痢出于积滞。积物积也。滞气滞也。物积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所以下坠里急。乍起乍止。日夜凡百余度。病家所请。莫不求其止。孰知物积气滞有如是之证耶。世人但见有上项证候。不论色之赤白。脉之大小。一皆通利行之。物积用巴豆大黄辈。气滞用枳壳、桔梗、青皮、蓬术辈。二者兼济。必能收功。其间佐以黄连阿胶丸。效验尤着者。盖痢疾多因人伏暑。食热酒面炙。酝酿而成。其阿胶尤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则能疏导。   无热毒留滞。则能平胃。市肆或无丸子。即以阿胶、当归、青皮、赤茯苓、黄连作剂。入乌梅浓蜜同煎。最能荡涤恶秽。积滞既去。遍数自疏。嗣是却以木香、茯苓、缩砂、白豆蔻、陈皮、甘草调之。自然喜食   方   增损建脾丸   (出千金方)治丈夫虚劳。五脏六腑伤败。受冷。初作滞下。久则   变五色。赤黑如烂肠。极臭秽。羸瘦身重。胃冷。饮食不消。泄泻不止。   钟乳粉(三两)赤石脂(三两)矾石干姜苁蓉桂心五味子泽泻远志寄生柏子仁白头翁人参天雄当归石斛石榴皮牡蛎龙骨甘草(各二两)上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四十丸。此一方止痢神效。   水煮木香丸   (出御药院方)   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泻。腹疼痛。日夜无度。肠   鸣水声。每欲痢时。里急后重。或下赤黄。或便脓血也。并宜服之。   木香(去须)丁香诃子皮当归藿香叶黄连(生姜制各一两)浓朴青皮(去白)白芍药陈皮(去白)甘草(炙)枳实(麸炒)干姜(炮各半两)乳香肉豆蔻砂仁(各一两半)御米壳(蜜水拌炒黄色六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一丸。水一大盏。   煎至七分。和滓稍热食前服。   治痢仙方歌曰。八痢临终事可危。仙方等分与君医。三香止痛尤为妙。四白和   中不可亏丁香沉香木香白术白芷白茯苓白芍药甘草枳壳诃子地榆酸石榴皮半夏浓朴黄连陈皮罂粟壳(蜜炙)上各一钱。作五服。白加生姜煎。赤加乌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