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309 页/共 3614 页
治劳疾。用纸条比病患手自中指末尽手掌第一横纹。
又益之以半。是为一掌半。将此一掌半纸条。断而为二。去一半不用。以此纸条。自病
人项后第一捶骨当
脐心穴
(出经效济世方)
令病患赤足于平地上正立。用木杖子自地比至脐心。
截断竹杖。用
取寸法
(出经效济世方)
取病患中指中节外纹为一寸。切不可用内纹也。指掌
穴用一寸点两穴。脐心穴用一寸二分点两穴。皆于元墨记处。相去一寸。及一寸二分。
非谓两旁各一寸。及一寸二分也。凡此指掌。并取寸。皆男左女右比之。每穴灸七十壮
。至百壮。后凡百忌慎医者此方立效)凡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瘠不能言。及喉痹失声。皆风邪所为也。入脏皆杀人。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此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气闭故也。针入三分补之。以灶突墨弹丸。将水和服。又针足中指头。去甲如韭叶。又针足大指甲下内侧。去甲三分。
一法以癸亥夜二更。六神皆聚之时。解去下体衣服。于腰下两傍微陷处。针灸家谓之腰眼。直身半立。用笔点定。然后上床合面而卧。每灼小艾炷七壮。劳虫或吐或泻出。实时平安。断根不发。更不传染。令病患偃卧。用皮纸条浸湿自项高骨直贴至尾。脊骨。看何处一点先干。乃穴也。以笔点记。灸二十一壮。此腰眼穴。俗言不可灸。为明堂经不载。是不然。
盖所谓即也。(出永类钤方)
咒法断伏连解法
上先觅一不开口胡芦。埋入地。取上离日开之。煮取三匙。脂粥内。其中又剪纸钱财将向新冢上。使病儿面向还道。背冢坐。以纸钱及新综围冢及病患使匝。别将少许纸钱。围外。
与五道将军。使人一手捉葫芦。一手于坐旁以一刀穿地。即以葫芦一手于穿地。及坐葫芦上。使一不病患。捉两个锁。拍病患背。咒曰。伏连伏连解。伏连伏连不解。刀锁解。又咒曰。生人特地上。死鬼特地下。生人死鬼。即各异路。咒讫。令不病患。即掷两锁于病患后。
必取二锁相背。不背更取掷。取相背止。乃还。勿反顾。又取离日。令病患骑城外车辙。面向城门。以水三升。灰三重。围病患。又作七个不翻饼于五道将军。咒曰。天门开。地户闭。生人死鬼各异路。今五离之日。放舍即归。咒讫乃还。莫回头。此法大良。
按摩法疗骨蒸方
上患等病。必瘦。脊骨自出。以壮丈夫屈手头指。及中指。夹患人脊骨。从大权向下。尽骨极。揩复向上。来去十二三回。然后以中指于两畔处。极弹之。若是。此病应弹处。
起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卷二百三十六 劳瘵门
骨蒸(附论)
夫骨蒸病有五种。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早起则体凉。日晚则热燥。四肢不安。饮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喘促无力。腰背多疼。两足逆冷。手心长热。蒸盛过伤。则内变为疳。蚀人五脏。二曰脉蒸。其根在心。日增烦闷。掷手出足。翕翕思水。多唾白沫。睡即浪言。惊恐不安。其脉浮数。蒸盛之时。或变为疳。脐下胀痛。或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大喘短气。鼻口俱干。舌上色白。小便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注热。两胁下胀。咳嗽胸背疼痛。眠卧不安。蒸毒伤肺。即唾血也。四曰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
心腹胀臌。食即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或身肿目赤。眠卧不安。五曰内蒸。
亦名血蒸。所名内蒸者。必外寒而内热。以手拊骨。而内热者。其根在五脏六腑。其人必因热病后得之。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无力。足踵肿起。又有二十三蒸者。一胞蒸。小便黄赤。二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三脑蒸。头眩闷热。四髓蒸。髓沸热。心昏。五骨蒸。齿黑。六筋蒸。甲焦。七血潜。发焦。八脉蒸。缓急罔顾。九肝蒸。或时饥前昏眩。十心蒸。舌干。十一脾蒸。肉焦。十二肺蒸。鼻干。十三肾蒸。两耳干焦。十四膀胱蒸。右耳偏焦。十五胆蒸。眼白色。无事常惊。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七小肠蒸。下焦热。尿即痛。十八大肠蒸。鼻右孔痛。十九三焦蒸。生病乍热乍寒。
二十肉蒸。肌肉消瘦。二十一气蒸。即喘息气。二十二皮蒸。在筋皮。蒸即筋皮挛缩。二十三遍身蒸。体气热。凡语诸蒸患。多因热病后食牛羊肉油腻。或酒或房事触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致危笃。必须早疗也。
方
治五蒸方。夫蒸者。乃附蒸热毒之气。皆是死之渐。庸医不识。热毒形状。或妄称神祟。
以相疑惑。致使蒸盛变为疳。而致毙者。今具各方于后。
一曰骨蒸(出千金方)用芒硝水服。早晚每日再服。亦可捣苦参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七丸。日再。以米饮送之。无忌。以体轻凉为度。
二曰脉蒸苦参青葙(各二两)艾叶甘草(各一两炙)上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分。用羊胞盛之。以苇筒灌下部中。若不利。取芒硝一两许。和冷水合和服之。再服。忌海藻菘三曰皮蒸急与芒硝一两。以水一升半。和分为三服。三日服。止讫。以冷水浸手。以熨胁间及腋下。
四曰肉蒸用大黄一两半。切如小豆大。以水一升。浸一宿。明旦绞取汁。服五合许。微利即止。
若热不定。亦可服芒硝一两许。每日三。以凉体为度。
五曰内蒸(出肘后方)所以言内者。以外寒内热附骨也。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必因患后得之。骨肉自消。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作之时。四肢渐细。足踵肿者。
用石膏十两。研如乳粉。法用和服。早晚每日再。以体凉为度。
加减青蒿丸。治男子女人。一切劳疾骨蒸风气。此药有七名。一名杏仁丸。治瘦。
二名木香丸。能治尸注鬼气。九种心痛。三种虫咬心痛。三名犀角丸。治时行热疾瘟
疫。四名龙脑丸。治小儿无辜痞痢。五名万病丸。治一切虚伤。六名丹砂丸。治毒邪
癖气等。七名青蒿丸。治男子女人一切劳气。若常带行山林旷野。坑阱冢墓前后。鬼神
不敢近。若被毒蛇恶物所青蒿心(三枚细切)童子小便(三大斗)生地黄(三挺竹刀切捣)东引桃枝(半握细捣碎一二两)甘草(四两炙)以上五味。用新瓮子一口。以小便浸七日。和小便并前件药煮三五百沸。漉出药。晒干捣罗为末。然后将小便清入釜中。以桑柴火炼之。以篦搅勿住手。三斗小便炼至三升。用不津器盛。将和后药。
杏仁桃仁(并去双仁及皮尖炒令黄)桔梗葳蕤枳壳(麸炒去瓤)大黄(焙)升麻苍术(炒一方用白术)白茯苓(去黑皮)地骨皮甘草(炙)天灵盖(酥炙一两无虎骨代)贝母(去心)芜荑(炒)当归(切焙)黄(锉)桂(去粗皮)橘皮(去白焙)浓朴(去粗皮姜汁炙)防风(去瓤)槟榔(不得近铁器)吴茱萸(汤浸炒)丹砂(别研)麝香(别研各一两)木香(二两半)犀角屑(一两半)羚羊角屑(二两一分)上为细末。用前小便煎和匀。入臼捣五百下。如末粘。可入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温水下三十丸。疾重。日再服。通三焦安五脏。四时常服。永无虚劳之疾。时行瘴疟。常不能害。上气咳嗽。无问涕唾并干嗽。嗽后有血。此名肺热。热毒壅转。成鼻塞声破。胸中结痛。若不速除。当成肺痿劳瘦。服此药五两。其病乃平。手足热如火。口生疮舌烂。夜梦不祥。口中齿。牙痛咽痹。
服五上瘰当法不治。根本必攻五脏。状如藤萝绕木。荣枯。不相舍。令颈项破损。必死。
服此八两当效。若患时气头痛欲死。身热大小便秘涩。复不识人。不下食。新汲水下五十丸。
即瘥丈夫妇人曾服热药过度。近虽药尽。气力犹有。往往发来冲人头面。致眼痛昏热。心胃燥烦。口臭生疮。温水下二丸。不过一二两。婴孩无辜病。与大人劳病。同为在胎中伤精血。致令唇口焦干。或泻或利。腹中渐结。眼中生膜。服之可愈。若孩子渐不。准大人例服之。女人月经不均。或前或后。多少不定。青色杂。或凝或散。渐成劳瘦。服一二两。当愈。
春加龙胆龙骨柴胡(去苗)黄连(去须略炒各一分)夏加知母石菖蒲麦门冬(去心)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秋加诃黎勒皮秦艽旋复花(各一两)
龙胆丸治骨蒸热病。诸劳瘴毒。多痰气促。头痛口干。目涩少食。渐渐羸瘦。
龙胆(三两)柴胡(去苗)秦艽(去苗土)葳蕤升麻百部枳实(去瓤麸炒)玄胡旋复花马兜铃百合紫菀射干木香防风(去皮)黄芩(去黑心)栀子仁大黄(锉炒)栝蒌实沙参贝母(去心)硝石(研)凝水石茵陈蒿石膏知母(切焙)青蒿款冬花麦门冬(去心各一两焙)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或酒下亦得。
生地黄煎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