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802 页/共 3614 页
淡竹叶(一两)石膏(碎半两)白米(三合)沙糖(一两)上以水三升。先煎竹叶、石膏至一升半。去滓。下米候成粥。即入糖搅令匀。空心食之。
卷二百八十五 痈疽门
灸法
治痈疽。
痈疽初发小点。一二日间。急以大蒜头横切如钱。贴其中心。顿小艾炷灸之。五壮而止。
若形状稍大。以黄秆纸蘸酒全贴。认先干处为筋脚。于先干处灸之。或两处先干皆灸。但五七壮而止。
又法
屈指从四围寻按。遇痛处是根。就此重按深入。自觉轻快。即此灸之。更于别处寻灸。
若或大肿。即捣蒜为饼焙干。蘸法醋灸热。更换频罨。或更以熨斗火于蒜饼上熨之。更换热饼频熨。如觉患处走散。即绵帛覆盖。勿令气泄。俟少间敷药。凡痈疽展大如龟之形。且看头向上下。先灸其前两脚。次灸其尾。或红筋走紧而长。从尽处灸之。须留头并后两脚勿灸。
若尽灸之。不惟火气壅聚。彼毒无所走。又攻入里也。或辨认不明。以白芷三分。汉椒、桑白皮各一分。连根葱白十片。上取新水煎汤。入酸醋半盏淋洗。少顷。其筋自现。可以辨认头尾。
又法
痈疽肿。坚硬不破。名曰石痈。当上灸百壮。
痈疽发背龟形。
凡发背如龟形。便认龟头。不论左右上下。但以肿高处为头。或有疑。即以黄秆纸蘸醋掩之。先干处为头。把笔点定。男女皆取左手中指。用草比量全指为度。一样剪草十六片。
六片安顿在外。合作龟背形。六片安顿于龟背之内。中心安顿四片。内外各相连合。如是则头尾四足定矣。以笔点其尾足。抹蒜膏灸之。先灸其尾七壮。火未灭便灸后一脚七壮。火未灭又灸后一脚七壮。迤选如是。灸至前两脚而止。须留龟头莫灸。以出毒瓦斯。法艾杆实如箸。
中间大剪。剪作艾柱。此法合阴阳气候。可用灸之。省力疗理。
治诸痈毒开KT不止。痛楚殊甚。
以艾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七壮。多至一十壮佳。
骨疽百方疗不瘥方
可疮上以艾灸之三日三夜。无不愈也。
治痈疽发背肿毒。一切恶疮皆效。
用麻皮一条。从手臂大曲纹中度起。牵至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引而倍之截断。遂用此准从结喉处按定。双引两头。垂从背脊直下。取准头尽处点定。此是定高下也。又用小纸条比大拇指上节一寸为准。却将此准就前来背中点定处。旁去一寸点一穴。灸五壮。或七壮、十壮。若已破。灸后三二日合疮口。再就前穴又引一寸。点一穴。灸五壮。或七壮、十壮。
凡比度点穴。皆男左女右。
灸发背。
凡觉背上肿硬疼痛。用湿纸贴肿上。先干处是头。碾大蒜十头。入淡豉半合。乳香一块。
如龙眼大。细碾。随疮大小用竹片作圈子。竹片阔二分许。随肿大小。顿在疮上。将所碾药填平。铺艾灸痛处。以痒为度。然后服白散子。贴清凉膏。若方肿硬未有头。则当日肿清。
若已有头。则实时脓溃。妙不可言。
又灸法
痈疽有脚。以生姜用大黄、黄丹。法制一夜。切为片。以艾炷灸之。脚即缩矣。极妙。
治一切痈疽灸法。
才有赤肿。痛不可忍。上有白头如粟粒大。先一粒。至二三日有五七粒。不可不急治。
便将艾炷于粟粒上灸。或无粟粒者。但毒瓦斯痛聚处。更着艾灸。觉痛即灸至痛止。来日取去疮痂。脓自溃矣。
卷二百八十五 痈疽门
熨法
速消方
痈疽发背。已发未结。已结未溃。急以黄明牛皮胶。新水溶令稀稠得所。即摊在胶纸上。
贴之良久。以软布二条。于酽醋中煮热。互换漉出。罨在胶纸上蒸熨。直至消散。如疮痒。
须忍痒不可住熨。或破而脓出。将尽即止。未效。再如前将前胶纸于疮上。热醋布依旧熨令脓尽。后即以贯众汤洗去胶纸。用退肿散、蠲毒散、沉水膏等类掺敷。或用拔毒散随意。急服万金一醉膏。或内消散、乳粉托里散。破后以洗疮方荡洗。发散毒瓦斯。
治诸痈肿发背。及痈疖已溃烂疼痛方。
用蒸靡谷更递熨之。当即愈。一云蔷薇壳更灸熨之。
卷二百八十六 痈疽门
诸痈
(附论)痈者、六腑不和所生也。六腑主表。气行经络而浮。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调。
则六腑不和。营卫虚者。腠理则开。寒客于经络。经络为寒所折。则营卫稽留于脉。营者血也。卫者气也。营血得寒。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壅遏不通。气者阳也。阳气蕴积。则生瘀热。寒热久不散。故积聚成痈。腑者阳气浮行主表。故痈浮浅皮薄以泽。久则热胜于寒。热气蕴结。伤肉败肌。故血肉坏化为脓。其患在表。浮浅则骨髓不焦枯。腑脏不伤败。故可治也。
五常政大论云。天倾西北。左寒右凉。地陷东南。右热左温。高者寒。下者热。故寒凉者胀。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东南二方。在人则为丙小肠热。甲胆风。小肠与胆。皆居其下。其性炎上。其疮外有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饮食如故。清便自调。
知不在里。非疽疮也。止痈疖也。小则为疖。大则为痈。其邪所受于下风湿之地。气自外而来。侵加于身者也。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病机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此疮自外而入。是丙小肠左迁入于胆。作痛而痒也。此二方皆主血。血为病必痛。此元气不足。营气逆行。其初出未有传变。在于肌肉之上。皮毛之间。只于风热六经所行经络地分出矣。宜泻其风湿热。医者只知阴复其阳则宜汗也。此宜发汗者。乃湿热郁其手足少阳。
致血脉凝逆。使营气周身元气消弱也。其风热郁滞于下。其面色赫赤。面肿微黯。东方青埋没之色也。风木之性上冲。颜必忿色。其人多怒。而疮之色亦赤赫肿硬。微带黯色。其疮之情势亦奋然高起。结硬而作痛也。其肺只在左手属表。左寸外洪缓。左关洪缓而弦。是客邪在血脉之上。皮肤之间。宜急发其汗。而通其营卫。则邪去矣。以内托营卫汤发之。
疮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治其本。若其脉沉实。当先疏其内。以绝其源也。其脉浮大。
当先托里。恐邪气入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盛。遏绝经络。故发痈肿。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营卫也。治疮之法。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行营卫之三法。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燥烦。外无赤。痛深于内。其邪气深矣。故先疏通脏腑。以绝其源。外之内者。其脉浮数。肿在外。形证外显。邪气恐急而内攻。故先托里也。内外之中者。外无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营卫也。用此三法之后。虽未瘥。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愈。脉数身无热。即内有痈。诸浮数脉当发热。而反淅淅恶寒。若有痛处。
当结为痈。脉微而迟。必发热。脉弱而数。此为振寒。当发痈肿。脉浮而数。身体无热。其形默默。胃中微燥。不知痛处。其人当发痈肿。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