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04 页/共 171 页
  
  
   所化无边。求法化之。而无厌怠。由上即知烦恼无所起故。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供养一切诸佛无疲厌心(至)听闻正法无疲厌心。
  前四上求。次四下化。
  宣说正法无疲厌心(至)行菩萨行无疲厌心。
  后二通二。
  游行一切世界无疲厌心(至)一切佛法无疲厌心。
  谓游剎近佛化生。是故思惟二利行法。
  △四结数。
  是为十。
  △五修益。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疲厌无上大智。
  △三有三门。即是明前二行究竟。初差别智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差别智。
  明所持差别智究竟。上文云。则以智慧辨才力。随众生心。而化诱也。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知众生差别智(至)知一切语言道差别智。
  △四结数。
  是为十。
  △五修益。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差别智。
  二陀罗尼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陀罗尼。
  即能持究竟。上文云。修行诸度胜解脱等。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闻持陀罗尼持一切法不忘失故。
  上一闻持。次四义持。
  修行陀罗尼如实巧观(至)听闻正法心不乱故。
  次四广闻持之用。
  圆音陀罗尼解了不思议(至)所说之法悉能闻故。
  后一收上义持。
  一切佛法陀罗尼安住如来力无畏故。
  又初四。如次持教行理果。次二重显持行。即定慧故。次一持理不思议故。次二重显教。后一重显果。
  △四结数。
  是为十。
  △五修益。
  若诸菩萨欲得此法当勤修学。
  △三说十种佛四。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说十种佛。
  上能持所持。皆是佛法。今知法主究竟。故上文云。则得灌顶而升位。十信满心便得佛故。
  △二征数。
  何等为十。
  然此十佛。与下十种见佛。名义全同。与前十身。名有同异。义亦不殊。
  △三列释。
  所谓成正觉佛。
  示成正觉故。即前菩提身。
  愿佛。
  愿生兜率。与前全同。
  业报佛。
  万行因感故。即前相好庄严身。
  住持佛。
  自身舍利住持故。即力持身。
  涅盘佛。
  化必示灭故。即前化身。
  法界佛。
  真无漏界故。即前法身。
  心佛。
  依唯心故。即威势身。虽光明亦能摄伏。心最胜。如慈心降魔等。
  三昧佛。
  常在定故。即福德身。定为福之最故。
  本性佛。
  了本性故。即前智身。大圆镜智平等性智皆本有故。故下云明了见。
  随乐佛。
  随所欲乐。无不现故。即意生身。故晋经云如意佛。然佛就内觉。身多就相。故立名不同。余广如别章。略如八地。
  △四结数。
  是为十。
  △二有二十门。答前二十句问。明十住行。古德同分为四。初六门别明发心住义。次六门明余九住中所成内德之行。次三门明诸住中外化之行。后有五门。明无碍殊胜行。非不有理。今取顺十住经文二十门。如次明十住行。但与前行。互有广略影显。解中之行。广无尽故。若依圆融。行行徧通。若不坏相。不妨次第。初之四门。明初住行。二三各有二门。四五各一。后五二门。今初四门明发心住。初一总明。后三别显。今初文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普贤心。
  前十住中。自分之内。缘佛十力发心。但广发心之境。今广发心之相。影略明故。普贤心者。即菩提心。菩提心就果以明。普贤心约相用说。横周法界。竖穷未来。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发大慈心救护众生故(至)悉舍所有故。
  前三悲护众生心。次六起愿心。
  发念一切智为首心乐求一切佛法故。
  求果智。即前缘佛十力。
  发功德庄严心学一切菩萨行故。
  求因行。
  发如金刚心一切处受生不忘失故。
  竖穷。
  发如海心一切白净法悉流入故。
  广徧。四皆上求愿。
  发如大山王心(至)施一切众生无怖畏故。
  此二忍施。皆下化愿。
  发般若波罗蜜究竟心巧观一切法无所有故。
  后一智心。即三心菩提也。又前七护小乘。初三护狭心。后四护小心。余三护烦恼心。故异凡小。是菩提心。又初三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生无吝故。一切施也。次一佛道无上誓愿成。次三法门无尽誓愿学。后三烦恼无边誓愿断。即四弘誓愿。观理发心。
  △四结数。
  是为十。
  △五显益。
  若诸菩萨安住此心疾得成就普贤善巧智。
  △二普贤行法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普贤行法。
  别明菩提心。此门即大愿心。
  △二征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