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07 页/共 171 页
  
  
   △五显修益。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巧说法。
  △二胜进行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持。
  谓受持奉行。非但宣之於口。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持所集一切福德(至)持一切诸佛神通游戏力。
  △四结数。
  是为十。
  △五显修益。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住持力。
  △八有二门。明童真住中行。今初此门。即自分行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辨才。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於一切法无分别辨才(至)一切法无所着辨才。
  由身口等三业无失故。有无着辨才。
  於一切法了达空辨才(至)一切众生心令欢喜辨才。
  由知众生心乐欲故。辨令他喜。余八可知。
  △四结数。
  是为十。
  △五显修益。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巧妙辨才。
  △二后门胜进行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自在。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自在(至)现成正觉自在。
  即彼胜进。现变化自在身等。皆自在义。
  △四结数。
  是为十。
  △五显修益。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自在。
  △九有二门。明法王子住中行。初自分无着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着。
  由无着故。故能善知。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於一切世界无着(至)於一切佛无着。
  △四结数。
  是为十。
  △五显修益。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至)得无上清净智慧。
  △二后门胜进平等心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平等心。
  由平等故。胜进习学法王处法。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积集一切功德平等心(至)如来智慧平等心。
  △四结数。
  是为十。
  △五显修益。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平等心。
  △十有二门。明灌顶住中之行。初明学智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出生智慧。
  义当胜进。此门明其成就十智。学佛十智。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知一切众生解(至)佛种不断出生智慧。
  △四结数。
  是为十。
  △五显修益。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於诸法无不了达。
  △二辨变化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变化。
  即自分中十种变化故能动剎等。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一切众生变化(至)一切加持变化。
  然此变化。即实如化。非要化作。
  △四结数。
  是为十。
  △五显修益。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具足一切无上变化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五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十六(入第五十三经卷末)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三有三十门。答前十行三十句问。古德分三。初六门明大志旷远行。次九门明定慧业用行。后十五门明德备成满行。然约圆融。此意非无。今不坏次。亦次第显十行中行。第一行有三门。次二三行各一。第四行二门。第五行六门。次四行各二门。第十行中自有九门。至文当知。
  所以用门多少者。檀度在初。故具三。戒忍通世间。故唯一。定慧尊胜。故有多门。智中既多。故般若中略。余次胜故。但用二门。又此十行虽约十度。而义多含。是故文中。或就十度明义。或就行名以释。今初三门。欢喜行中之行。即分为三。初明力持五。初总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力持。
  此含总别。总者以是十行之首。依此十事。加持建立。能起诸行。故度世经名十建立。别即局在欢喜行中。凡所布施。皆为修习诸佛本所修行等故。是建立行意。
  △二征数。
  何等为十。
  △三列释。
  所谓佛力持法力持众生力持。
  上三三宝。即境界持。众生即僧宝。菩萨之僧。即众生世间故。余七行持。
  业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