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09 页/共 171 页
  
  
   令一切众会皆悉欢喜发无畏心。
  大众难喜。
  调伏一切天龙夜叉(至)摩睺罗伽发无畏心。
  八部难调。
  离二乘地入甚深法发无畏心。
  下乘难离。
  於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心无疲厌发无畏心。
  上行难修。於此十难。皆无所畏。岂畏众生相恼害耶。
  △四结。
  是为十。
  △五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无所畏心。
  △四有二门。明无屈挠位中之行。初被甲行无疑惑心四。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於一切佛法心无疑惑。
  此门由前於难无惧。故於十所作。决志无疑。即被甲精进中行。后门摄善。利乐精进。徧在二门。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十。初十度摄生。
  所谓菩萨摩诃萨发如是心(至)是为第一发无疑心。
  初则正明。次显无疑。三反显失。四结次第。下九准例。
  △二事供佛。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二发无疑心。
  △三光明严剎。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三发无疑心。
  △四长时调熟。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四发无疑心。
  △五具一切智。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五发无疑心。
  △六作世明灯。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六发无疑心。
  △七说法开悟。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七发无疑心。
  △八灭障成佛。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八发无疑心。
  △九离妄自觉。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九发无疑心。
  △十决成菩提。
  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至)是为第十发无疑心。
  於此十事。发誓要期。故名被甲。
  △四劝。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於一切佛法心无所疑。
  △二摄善行不可思议五。初标。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不可思议。
  即所摄之善。由决志无疑。故所为难测。
  △二征。
  何等为十。
  △三释。初三单约善根。愿智称性。名不思议。
  所谓一切善根不可思议(至)一切法如幻不可思议。
  △二余七权实双运。故不思议。於中分二。初四约行。后三约智。智约内明。行就外相。今初。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善根不失无所分别不可思议。
  涉有而一道清净。
  虽深入一切法亦不取灭度(至)不可思议。
  悟空而万行沸腾。
  修菩萨道而示现降神(至)救护众生不可思议。
  修因而八相果成。
  虽能示现如来十力(至)教化众生不可思议。
  现果而大用不舍。皆难思也。
  △二后三约智。文三。初约二谛相即。
  知一切法。
  八中十句。勒为五对。一境。二心。三通一切。四约修起。五即名言。亦即五法。一相。二妄想。三如如。四正智。五名。
  然各有二意。一直就法体。无相是真。相即是俗。常互相即。下四例然。二约迷悟五对。大同小异。
  无相是相。
  迷如无相。以成於相。
  相是无相。
  悟相无相。即是如如。
  无分别是分别。
  迷於正智无分别。即成妄想分别。
  分别是无分别。
  悟妄分别。即正智无分别。
  非有是有。
  了如非有。真有如如。
  有是非有。
  若执有如。则非如有。
  无作是作。
  智若无作。是作正智。
  作是无作。
  若有所作。非作正智。
  非说是说。
  知名非说。是真说名。
  说是非说。
  谓名有说。非是说名。
  不可思议。
  △二约三事。融而不融。
  知心与菩提等知菩提与心等心及菩提与众生等。
  九中初融三事。即心佛众生皆无差别。如觉林偈。
  亦不生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
  显离融相。名为不融。
  不可思议。
  △三权实。即而不即三句。初明尽而不尽。
  於念念中入灭尽定(至)亦不尽有漏善根。
  此约时断。以明体用。
  △二无而不无。
  虽知一切法无漏而知漏尽亦知漏灭。
  此将法性对断。以明体用。二句虽殊。俱是权实双行。
  △三即而不即二。初正明。
  虽知佛法即世间法(至)不於世间法中分别佛法。
  △二释成上义。
  一切诸法悉入法界无所入故。
  悉入法界。故说相即。无所入故。不应世中分别佛法等。谓以当法自虚。故名相即。非世间中有法可得。下重释云。
  知一切法皆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