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026 页/共 3614 页

加味治中汤   (出危氏方)   治脾胃不足。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肠鸣切痛。泄   泻注下。身体怯寒。   干姜(炮)白术青皮缩砂(各一两用仁)人参(去芦)甘草(炙各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或进感应丸。   粟壳丸(出危氏方)治暴泻。   肉豆蔻   (炮)   罂壳   (去脸蒂萼净炙)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   大。   空心服。米汤下三十丸。   诃黎勒散(出圣惠方)治老人泻不止。   诃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矾(一两烧灰)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   谷神散   (出百一选方)   治夏月暴泻。   甘草(炙)干姜(各一两)陈仓米(一升)楮实(青者蒸一次晒干用一斤)上为细末。饭饮调下。   朴附丸治脾胃久虚。鼓肠滑泄。脐腹绞痛。肠鸣泄泻。肢体无力。此药补益脾   胃。止心浓朴(五两去粗皮锉块子)附子(一两半锉大块去皮脐)生姜(五两不去皮净洗切片子)青干姜(炮去皮一两)诃子(一两炮)肉豆蔻(一两)人参(一两)上为末。将枣去皮核。和   诃子丸   (出本草方)   治脾胃不和。泄泻不止。诸药不效。   诃子皮川姜肉豆蔻龙骨木香赤石脂(各等分)上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水饮下。一方有附子。   吴茱萸丸   (出御药院方)   治一切积冷。脾胃不和。心腹疼痛。呕吐泄泻。腹   内绞痛。   吴茱萸(洗七次焙干半两)良姜(锉研)干姜(炮各五两)上各修制毕捣罗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温粥饮下。   三宜汤   (出和剂方)   治冒暑引饮。冷热不调。泄泻多渴。心腹烦闷。痢下赤   白。腹痛后重。   桂心(四斤四两)干姜(炮炒四斤)甘草(沙炒三十斤)杏仁(去皮尖砂炒四斤四两另研)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如伤暑烦渴。新汲水调下。不计时。   来复丹   (出医方集成)   治伏暑泄泻。   理中汤   (出医方集成)   治脏腑停寒。泄泻不止。   (方见脾脏门兼理脾胃类)(案原方:人参。干姜炮。白术。甘草炒各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盏半。煎取一盏。   去滓。空心腹。伤胃吐血。服如本方。过啖热食。迫血上行。发为鼻衄。加川芎能理中脘。   分利阴阳。安定血脉。用之特效。停痰留饮。加茯苓半夏导利去之。调理停饮。心脾气痛。   加炮过吴茱萸三十粒。肾气发动。绕脐筑痛。去术加桂半两。肾恶燥故去术。恐作奔豚。故加桂以泄之。小肠气痛。加桂枝、川楝子。四肢痹麻。加附子、天麻各四分之一。霍乱后转筋。加石膏。若误服附子中毒者。正用本方。或止用干姜甘草等分煎服。仍以黑豆煎汤佐之。寒湿所中。昏晕缓弱。腰背强急。心腹满胀。胸膈痞塞。吐利交作。加附子等分。名附子理中汤。是齐于本方中甘草但用四分之一。更作细末。每服二钱。入烧盐点服。若欲祛气。   添入橘皮半两。名加减理中汤。若虚寒泄泻者。加茯苓陈皮等分。名补中汤。若溏泄不已。   补中汤内加附子一两。若水谷不化。食少翻胃。更加缩砂半两。名附子理中汤。若干霍乱心腹作痛。先以盐汤少许频服。俟吐出令透。即进此药。若霍乱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   于本方中去术加熟附。名四顺汤。若渴者。加瓜蒌根枳实茯苓。名枳实理中汤。若悸多者。   加茯苓一两。若腹满去白术加附子一两。若渴欲饮水者。添加术半两。若苦寒者。添加干姜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