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029 页/共 3614 页
(出家藏经验方)
治泄泻无度。
枯白矾(二两)华阴细辛(一两半去枝叶土净秤)诃子皮(二两)干姜(三两炒锉)龙骨(一两)石榴皮(用好醋浸软炒令干须用酸石榴皮二两)牡蛎(用盐泥固济火通赤为度二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前浓煎陈米饮下。
姜粟散
(出家经藏验方)
治暴泻。
罂粟壳(去盖子净洗)甘草陈皮(净去瓤)干姜上等分。炭火上炒干姜黄色为细末。每
治气七宝丹。
(出十便良方)陈橘皮附子当归干姜(各一两)浓朴胡椒(各半两)舶上硫黄(一分为细末)吴茱萸(半两)上七味细锉。用慢火暖过。捣罗为末。与硫黄末同拌和一处。煎米醋和作两剂。又以白面半斤。和令得所。亦分足两剂。用裹药如烧饼法。用文武火煨令面熟为度。去却面于臼中捣三百下。丸如梧桐子大。如患诸般泄痢。以米汤下二十丸。空心日午服。如患气痛。及宿食不消。以姜汤下二十丸。并无所忌。如久患泻痢。服此无不瘥。效如神。若老人及脾胃泄滑。大宜服此药。
换肠丸
(出御药院方)
治剧泄泻不止。并诸下痢之疾。
御米壳(去隔蒂碎微炒净秤二两)木香诃子皮白芍药甘草(炒)当归(去芦头炒)人参(各一两)白茯苓(去皮)白术(各一两半)上为生姜丝、盐各少许。
拌匀。纸裹好。
用文武火煨熟。用生姜粥下食前。日进二服。
乳豆丸
(出济生方)
治大肠虚寒。滑泄不止。
钟乳粉(一两)肉豆蔻(半两面裹煨香去面不用)上为细末。煮枣肉杵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饮下。
姜连丸治元脏久冷。滑泄不止。饮食不进。渐至危困。
干姜(炮)黄连(去须)赤石脂白枯矾龙骨上等分为末。粟米粥丸。如梧桐子大。
每
猪脏丸治元脏久冷。滑泄不止。饮食不进。渐至危困。
硫黄(二两为末)猪脏(一斤洗净入硫黄于内以线缚两头用米醋五升入瓷瓶以盐泥固济用炭火一秤俟醋干为度取出入后药)吴茱萸(二两炒)浓朴(一斤去皮姜炒)上为末。先
术附汤湿症泄泻。
白术(二两)甘草(炙一两)附子(炮七钱半)上咀为末。三钱以姜七片。水煎空心温
姜附汤治冷症泄泻。
附子(炮)干姜(炮各等分)上咀为末。三钱。以水煎空心温服。
诃黎勒丸大肠虚冷。泄泻不止。腹胁引痛。饮食不化。
诃子(面煨)附子(炮)肉豆蔻(面煨)木香吴茱萸(炒)龙骨(生)白茯苓荜茇上
茯苓汤治湿泻。
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上咀水煎一两。食前服。食入而泻。谓胃中有宿谷也
朱砂丸无问大人小儿。或上格吐逆。下注泄泻。
枯白矾黄丹(各等分)朱砂(为衣)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大豆大。每服三四丸。以针扎药丸。灯上烧熟。研烂。凉米泔水调下。泻者食前。吐者无时候。
平胃散治伤湿泄泻。
橘红浓朴(制各三两半)苍术(炒五两半)甘草(炙一两)上锉细。每服三钱。
姜煎服。
又方
以生料五苓散。对夹平胃散。用陈米煎。暑泻食积滞诸症皆效。
益胃汤治头疼昏闷。劳动则微痛。不喜饮食。四肢怠惰。燥热短气。口不知
味。腹鸣大便微溏。黄色觉渴。不喜冷物。
黄(二分)人参(三分)甘草(二分)黄芩(三分)苍术(一钱半)陈皮(五皮)当归梢(三分)升麻(半钱)柴胡(二分)红花(少许)半夏(三分)益智(二分)白术(三分)上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食前。一妇人年四十余岁。因内伤服药犯牵牛大黄。服药致泄痢五七行。以升阳补胃治之。
和胃汤
升麻(半钱)柴胡(半钱)当归身(二钱)草豆蔻(半钱)半夏(三分)干姜(七分)甘草(七分)红硝(七分)黄(半钱)上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
去滓。稍热服。两饭间饮之。
温中汤治老人吐泻不止。
拣参白术白茯苓干姜(炮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盐汤米饮调服。空心食前。盖干姜温中。茯苓利水。平三焦也。
癸卯岁。冬十月小雪薄冰。天令应时。白枢判家一老仆。面尘脱色。神气特弱。病脱肛日久。服药未效。近日复下赤白脓痢。作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胜其苦。先师料曰。此非肉食膏粱。必多蔬食。或饮食不节。天气应时。衣盖犹薄。寒侵形体。乃寒滑气泄不固。故形质下脱也。当以涩去其脱。而除其滑。微酸之气。固气上收。去其下脱。以大热之剂。除寒补阳。以补气之药。升阳益气。是的对其症。
诃子皮散治肠胃虚寒泄泻。米谷不化。肠鸣腹痛。脱肛。或作脓血。日夜无度。
罂粟壳(去蒂盖蜜炒半钱)诃子(去核七分煨)干姜(泡六分)橘皮(半钱)本草十剂云。涩可去脱。以粟壳之酸。微涩上收。能固气去脱。主用为君也。以诃子皮之微酸上收。固血治其形脱。橘皮微苦温。益真气。升阳为之使。以干姜大辛热之剂。除寒为臣。上为细末。分作三服。二盏水煎至一盏。和滓热。空心再服。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