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2042 页/共 3614 页
樗白皮散治下痢诸药不效。
用樗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葱白一握。甘草一二寸。豉二合。水一升。煎取半升顿服。
小
陟厘丸治百病。下痢。及伤寒身热头痛。目赤四肢烦疼不解。协热下痢。或医
已吐下之。腹内虚热。烦欲得冷。饮食不能消。腹中急痛。温食则吐。乍热乍冷。状
如瘟疟。或小便不利。气满呕逆。下痢不止。
水中陟厘(五两)浓朴(一两)汉中木防己(六两)黄连(二两)陇西当归(四两)紫石英(三两)三岁醇苦酒(五升)上好豉(三升)上皆取真新者。以苦酒二升。渍防己极令润出之。留苦酒置。以利刀切防己。浓令一分。使浓薄悉等。以板瓦覆着炭火上。以浓纸藉瓦上布满。取防己。以着纸上讫。从头根据次翻。周而复始。令色槁燥。复渍向余苦酒中。更出着瓦上熬之。如此尽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极燥。各捣下筛毕。都合捣千杵。以余三升苦酒渍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之。以一盆覆之。蒸五升上下。须火气通流。热出之。于盆中研豉。以新布绞取浓汁。如枣膏法。以和药捣三千杵顷为丸。皆如水中鸡头子大。分着数囊中。悬令阴干取燥。乃更盛着函以蜡蜜封。其际勿令见风尘。此药三丸为一剂。平旦井花水服一剂。昼服一剂。暮服一剂。皆水服之。初服宜少食。当于未食前服药。若饮食消。
腹中调和者。日可一服。若已瘥。三二日可一服。消息以意。若病重药力未行者。但益服之。
日可四五剂。或时下不止者。当复更增。令腹中有药力。饮食消。是其效也。新服药未安调。当水飧助药力。心中了然后。可作羹。但当冷食之耳。若有时不喜冷食者。正是药力尽耳。复益服药。至一宿许。则复欲尽冷也。若欲不复药者。但稍温食。药力自尽矣。服药不必强多饮水。自随体调耳。久虚服之。如法禁热食。生鱼肉蒜。生菜酒。缘酒力发药力。
令病者烦热也。又禁腥物。及诸肥腻难消物。皆莫食。若有风病。加防风一两。人虚可加石斛一两。若宿有下痢。脾胃损弱者。可加太一余粮二两半。取石中黄软者。若妇人产后疾。
加硫黄二两。小便黄赤不利。加蒲黄一两。根据方消息之。无不得效。胡洽云。旧有五石。赤石脂、白石英、钟乳、矾石、并禹余粮石。各四两。常以二目合之。泊宅编云。姚自殿监边入座。母夫人病痢。诸药不效。令李昂筮甄革有真人指灵草语之。一日登对。上讶其色悴。
具以实奏。诏赐一散子。数服而愈。久乃知椿荚子一味为末耳。余捡本草。椿荚主大便下血。今处处有之。夏中生荚。樗之有花者无荚。有荚者无花。常见生樗上。未见世俗不辨椿樗之异。故俗中皆以此为椿荚。其实樗荚耳。注云樗皮主再痢。日华子云。樗皮温无毒。止泻及脚风。入药时用蜜炙。药性论云。樗白皮之性。号微热无毒。能治赤白痢。
肠滑。痔疾。泻血不止。下白利或血。
治大人丹痢
(出本草)用红蜀葵叶。捣汁服之。若恐腹痛。即暖饮之。
白马骨
(出本草)
治水痢。
以白马骨茎叶煮汁服。
主水痢不问冷热
(出本草)取松杨皮。浓煎令黑。冷服一升瘥。
治水痢
(出本草)
治水痢后渴不止。
(出本草)以赤瓜实汁服之。
治水痢
(出本草)以草煮汁。及生汁服之。
涩腹止泻
(出本草)以橡斗子煮食之。亦可止泻。
主水痢
(出本草)以探子生食之。
九盏汤
(出本草)
主下痢。不问冷热赤白。略带。休息。久下。悉主之。
以黄连长三寸。三十枚秤重一两半。龙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附子大者一枚。姜一两半。
并切先以水五合著铜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着生土。上沸止。又添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内诸药。着火上。沸辄下着土。上沸止。又复。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顿服即止。
张仲景治痢紫参汤
(出本草)用紫参半斤。甘草二两。以水五升。内紫参甘草煎取半升。分温作三服。
断下药
以酸石榴皮。须老木所结。及陈久者。微炙为末。以烧粟米饭为丸。梧桐子大。食前热米饮下三十至五十丸。以知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治下痢心胸满胀不快。腹中雷鸣。或呕吐方。
黄连橘皮甘草(各二两)龙骨生姜半夏(各三两)人参大枣(十五枚)上捣以水一斗。先煮一大沸。内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并妊娠良。
阿胶梅连丸治下痢不问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诸症。
金井阿胶(净草灰炒透明白别研不细者再炒研细)乌梅肉(去核炒)黄柏(锉炒)黄连当归(焙)赤芍药干姜(炮)赤茯苓(各半两)上为末。入阿胶研匀。水丸桐子大。温米饮下十丸。食前。夜五六服。小儿丸如绿豆大。忌油腻物。
痢药乳香散
白梅(一两烧灰)枣子(一两烧灰)罂粟壳(一两烧灰)诃子(半两烧灰)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小盏。乳香、黑豆大一块。同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治痢方
用蜡茶细末。不拘多少。白梅和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泄泻不止。陈米饮下。每服二十丸。团茶尤佳。大凡痢疾。不问赤白。当先辨冷热之异。若手足和暖。则为阳。
当先服五苓散。粟米饮调下。次服感应丸二十粒即愈。若手足厥冷。则为阴。当服暖药。如已寒丸。附子汤之类。如此治痢无不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立效。
木香散治痢疾腹痛。